APP下载

搭建支架:提升阅读思维品质的路径

2020-08-13郑玉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课堂

郑玉涛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在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新宠”,备受关注。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品质决定了你对文本解读的格局与深度。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就在于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让思维品质在文章解读中闪耀理性光芒?如何让文本分析能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作品”?如何在阅读中搭建思维支架,提升思维品质呢?针对上述思考,笔者为此开展了持久而有效的实践活动,策略如下。

一、立足“内引与外联”,凸显思维的深刻性

1.内引铺垫,铺垫搭桥

所谓“内引铺垫”,是指引用已经学过的相关教材,联系学生以前学习的相关旧知识作为新知识导学的铺垫。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在联系中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内化领悟新的知识内涵。在执教《丹柯》一文时,根据学生的先学状态,我重新设置了导学任务:请联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结尾的动作有什么深意,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该环节铺设了两个台阶,在对比中唤醒初中的旧知识,明确情节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进而为解决先学中的突出难点开了一道切口,初步感受与体验小说悲壮的主题。

2.外联对比,推进深化

所谓“外联对比”,是指联系教材以外的各种教学资源与课内新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提升习得的效度,进而促进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这样深化思维的外联对比方式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破解课堂教学的难点。在执教《丹柯》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小说的悲壮主题,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的情境性的问题:如果将最后的结尾做如下的改编,你觉得怎样?沉默代替了欢呼。静寂代替了喧闹。在阴郁的静寂中,在肃穆的目光下,众人手捧着他们心目中英雄的那颗心来到了泛着金光的河边,和着夕阳把它埋下,旁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着“英雄丹柯之墓”。请思考这样设置情节是否合理;小组合作,书面记录,推选一人发言展示;可作开放性回答,但要求言之有理。这个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变式演绎,其目的就是在正反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情节设置的作用关乎于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该任务更加情境化、开放,易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深化学生的思维。

二、立足“简化与拉长”,凸显思维的敏捷性

1.删繁就简,力避旁枝逸出

何为“就简”,简而言之,就是删除繁杂部分,使其趋于简明。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课文特点的不同,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抓住教学主线,“集中火力”地发挥预习问题的多种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中处理某些繁复的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突然对教员感兴趣,开始思考作者为何要设置教员这样一个人物。学生众说纷纭,角度各异。但整体比较肤浅。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对于深入理解教员以及作者设置这样一个人物的作用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是不可回避的阅读内容,但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告之学生了解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是值得考虑的。从文体特征、文章主题来看,只需要把握材料所反映出的事实、情感态度就可以了,不必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这样可以删除繁杂的内容,集中精力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2.拉长延伸,加深体验过程

“拉长”就是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理解不深、浮于表象的先学任务或提出的疑惑,教师通过设置台阶、创设情境,使问题向前延伸,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支点;向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拉长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思维经历一个完整且充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方法的熟稔以及对情感的提升,其过程培养的是思维,内化的是能力。期望在遇到相似问题时,能自主地谋求解决,并能适宜、合理、有效地调整教学设计。

我们来看《我与地坛》的教学环节。请仔细阅读文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以此来感受史铁生向我们诠释的“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面对我的难题和我的发疯,母亲是①我的,母亲的心里是②?当我在文学方面碰撞出一条路的时候,我的心里又是③?学生对史铁生母亲多为抽象的印象,流于表象,没有真正感受体会这份沉甸甸的人间至爱。于是针对这个教学环节,我又果断地追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铺设台阶,拉长延伸,为学生提升情感找到一个支点。我临时增设了让学生咀嚼品味文本这一环节,临时从文中选出五个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鉴赏,没想到这却成了这堂课的最大亮点。这一环节表面是拉长了教学过程,实际是促进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学生的情感提升找到了促发点,内化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僵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着互动的情感和真实的感悟。

三、依托“分解与整合”,凸显思维的灵活性

1.分解艰深问题,各个击破

阅读教学课堂,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颖但艰涩的具有综合性的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尽管新颖艰深,但切中文章主旨,聚合学生思维,吻合教学目标,非常具有教学价值。课堂中面对这类问题,教学有时会难以推进,难以深化。此时,教师不妨因势利导,因文而异,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对问题进行拆分,化难为易,各个击破。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拆分、各个击破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难点问题的思想方法,又是对提出这样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的一种尊重与鼓励。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长亭送别》的教學环节。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谁愿意成为莺莺的知音?请穿越时空和莺莺来一次心灵的交流吧!应该承认,老师的问题新颖而且直击鉴赏的重点。但课堂上,学生讨论后的回答单一肤浅,没有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世界。听课老师也议论纷纷,认为老师的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应该适当分解,搭建深入学习的支架。于是我对问题进行了分解:(1)崔莺莺为什么要担心张生看上别人?为什么不信任他?(2)“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表现了莺莺怎样的心理?(3)莺莺的感情变化为什么让人难以捉摸?(4)“此恨谁知”,莺莺的“恨”有哪些内容?(5)莺莺为什么不阻止母亲逼迫张生进京?(6)莺莺长亭送别张生为什么不好好打扮一番?(7)张、崔二人为何不远走高飞?(8)莺莺复杂的心理有哪些?矛盾吗?这样分解就降低了难度,有了思维的抓手与思维的梯度。我们提倡课堂中遇到艰深问题时,把艰深的疑问拆成一个个子问题,降低学习难度,这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依靠具体的抓手,找到破解疑难的方法。

2.组合零散问题,纲举目张?摇

有“分解”就有“组合”,就有“归类”。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为零散、表浅、琐碎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进行调整取舍,再度设计出“举一纲而万目张”的问题,让这样的问题成为课堂导学的内容与学生聚焦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现场情况,及时对教学设计作出修改、调整,将问题进行分解与整合,深入挖掘,充分发挥每个问题的价值,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知识框架,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思想导引,找到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路径。这是问题的发现,更是思维的深化。

我在执教《荷塘月色》时,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虽多但比较零散单一。经过仔细琢磨,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情”“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理解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就选用了《朱自清作品欣赏》里的一句话来统领这一系列问题: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笔随意转,缘情写景,以景衬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流贯在荷塘月色中的正是宁静与不宁静的脉脉情思。” ——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景?景物的特点?如何描写的?作者的心情?)请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对4—6段作具体的分析和鉴赏。我紧紧抓住鉴赏的评语,从细节处深入咀嚼、细致“研磨”,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契合点,进而统摄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问题,领起全篇,成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和教学活动的核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聚焦细节与空白,凸显思维的独创性

1.聚焦细节,质疑追问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抓住文本的细节,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或者在對话过程进行追问,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品读鉴赏中适时地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磨细节,在细节的品读研究中引导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解读文本主题,能够有效地把文本解读推向纵深。《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的代表作,讲述了清兵卫由酷爱葫芦到被逼放弃的故事。这个并不复杂的单一情节,作者却写得摇曳多姿,张弛有度,采用追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细节,引领学生“研磨”文本,在这种对细节的“研磨”中,让学生知晓“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的主旨,把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2.聚焦空白,驰骋想象

阅读中对空白的发现、填补、评价就是一个再创造的阅读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想象,从而创造出融注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显现作品话语背后的隐喻和寓意。这既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初读欧·亨利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我很渴望看到欧·亨利笔下的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场景描写。然而作者却并没有从正面进行详细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备课时我就抓住这样一个有点出人意料的细微之处,引领学生沉潜到文字深处,走进作者心灵,含英咀华,深得作者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这一个中滋味!

笔者只是粗浅地谈谈文学作品阅读中思维品质提升的路径与方法,实属抛砖引玉,相信在无数一线教师的努力实践下,可以真正做到思维有逻辑,提升有路径。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第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