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应急能力国内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8-10陈卉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7期
关键词: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社区

陈卉

摘要:社区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城乡的公共安全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内学术界围绕社区应急能力的内涵、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比较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难点,明确从内涵界定、构成要素、评价体系、体制创新及核心能力等方面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区;应急管理;应急能力

社区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城乡的公共安全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①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防控力量要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②2020年4月8日,习近平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优化社区管控措施,筑牢社区防控安全屏障。”③ 这些重要论述都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社区应急能力的内涵、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比较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难点,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一、应急能力与社区应急能力

国内学术界对应急能力的内涵界定尚缺乏统一的认识。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应急管理研究应运而生,学术界掀起了探讨突发事件、危机、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等概念的热潮,但关于能力本身的内涵界定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大多数学者未界定“危机管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应急能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而是将三者作为同一个概念混同使用。仅有个别学者探讨了“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的相互关系,认为应急能力不仅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还包括家庭和个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能力比应急管理能力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大。④ 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界定了应急能力的内涵:

一是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徐婷婷认为,我国应急能力研究建立在防灾减灾基础上,并非脱胎于应急管理理论,故对应急能力概念认识往往倾向于灾害的减损和控制。⑤ 王绍玉认为,应急能力是一个城市在人力、科技、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⑥ 更多学者从地震、干旱、洪涝等单一角度去界定,如张风华、谢礼立认为,防震减灾能力指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能确保其地震安全的能力,即使该城市或地区免遭或减轻地震破坏和损失的能力。⑦ 二是从危机管理周期的角度。齐明山、李彦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减少损失的能力。⑧ 李湖生认为,应急能力指事件预防能力、减灾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等。⑨ 三是从政府能力的角度。學者们运用政府能力理论,将危机管理能力看作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能力,区别于日常政府能力。卢丽芹认为,危机管理能力应当包括危机处理能力、危机沟通能力和危机财政能力。⑩ 有学者认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实质上是一个“公共危机时期政府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做好的可能性”的问题,包括资源能力、精神能力和行动能力。{11} 有学者提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城市政府通过强化制度能力、行动能力、资源能力和精神能力来优化应急管理结构,从而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公共安全的进程。{12} 四是从多元主体的角度。欧阳景根认为,危机管理能力应该包括政府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社会本身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社会对政府处理危机的协助能力。{13} 赵润滋认为,应急能力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能力的主体涉及很广,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和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而不单单是政府所应具备的能力范畴。{14} 韩自强认为,应急管理能力是应急管理主体为履行应急管理职能、实现应急管理使命而应具备的知识、资源和技能的总和,包括在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管理职业人三个层次上的45种能力。{15} 李湖生认为,应急能力包括领导指挥决策能力、干部队伍执行能力、救援队伍行动能力、社会协同参与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等。{16} 五是从能力类型的角度。张海波、童星将政府应急能力划分为四种基本“理想类型”,即“绝对—现实”能力、“相对—现实”能力、“绝对—潜在”能力和“相对—潜在”能力。{17}

国内学术界对社区应急能力内涵的研究相对滞后、成果较少,少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应急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从整体性角度探讨。如刘万振、陈兴立认为,社区应急能力是指社区组织及本区域内机关、企事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减缓、准备、处置与恢复的能力。{18} 俞青认为,减灾型社区应急能力涵盖四个方面,即预防与准备能力、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救援与处置能力、危机恢复与重建能力。{19} 二是从某一主体的角度探讨。如杨宇、王子龙认为,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是社会公众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和培训所形成的一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预警能力、自救能力、互助能力。{20} 三是从某一类型的角度探讨。张小丽、侯晓新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青凤社区为例,认为社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各类应急机制建设、宣传阵地建设、建筑物摸查、次生灾害源摸查、抗震设防建设、自救互救体系建设、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等。{21} 四是从某一环节角度探讨。赵润滋从应急准备的角度认为,社区应急准备能力是指在应急准备过程中,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适度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社区组织机构建设、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应急演练、资源保障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各种工作的综合体现。{22}胡飞从应急响应的角度认为,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既包括了“第一响应人”作为个人的力量,也包括了基层综合性应急队伍作为整体的力量。{23}

二、社区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

应急管理是一项具有反馈功能的系统工程,进行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是强化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国内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社区应急能力评价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为指导我国应急评价的进一步展开,我国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部分学者着眼于全局,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如陈文涛认为,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能力和恢复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26个二级指标。{24} 盛丹萍提出,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包括:应急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居民反应能力、社会疏导能力、应急动员能力等8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25}

部分学者着眼于某一方面社区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如张勤等认为,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区组织应急反应能力、社区居民应急反应能力、社区工程抗震能力、社区应急准备能力、社區应急救援能力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3个二级评价指标。{26} 吴宇杰等将社区居民危机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分为:危机应急准备、危机事件应对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三个阶段,共包含25个二级评价指标。{27} 俞青提出,减灾型社区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并对涵盖较广的二级指标进行了三级分解。{28} 吴成骏以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构造了农村社区组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村社区组织应急基本保障能力、农村社区组织应急处理能力和农村社区组织事后善后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29}

有学者对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成果多以指标体系构建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有关评价对象大多以大型疾控预防中心、大型公立医院等为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着墨较少。有学者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准备阶段、监测与预警阶段、应对过程、事后阶段4个一级指标,下设20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30} 漆丽等构建了疾病控制系统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确立了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94个三级指标组成综合评价体系。{31} 李晚莲、刘思涵从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救援与部门协调三方面构建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32}

此外,还有学者从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过程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如陈新平从这两个维度考核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减灾能力、准备能力、应急能力、恢复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33} 郝嘉寅针对考虑指标关联性的社区应急能力评价问题,确定了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一级指标。{34} 孔晓娟、高婷将管理定量分析中的AHP、DELPHI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用到应急管理评估工作中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和应用方法。{35}

三、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者系统分析了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问题,如陈首宇认为,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基层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综合风险防范能力薄弱、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滞后、社区居民应急意识淡薄等问题。{36} 杨正认为,突发事件下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社会应急氛围营造不到位、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不扎实、社区应急应对准备不充分等问题。{37}

部分学者分别从城市和农村两个角度分析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问题,如程道敏认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存在组织机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风险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应急队伍应急能力不足、应急预案体系和实施不完善、应急宣教不到位、应急资源建设不完善等问题。{38} 周明成认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居民应对能力不强、危机准备能力不足、信息能力不强、先期处置能力不强等问题。{39} 王柳认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缺乏危机管理的能力和公信力、社会动员能力潜力未充分发挥。{40} 吴成骏认为,农村社区组织应急能力的障碍性主要包括:农村社区组织应急管理缺乏多元化主体、农村社区组织应急工作缺乏针对性、农村社区应急基础设施之间差距较大、村民应急能力总体偏弱、农村社区应急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农村社区组织应急的自治能力和村民应急的自主性不佳等。{41}

还有学者研究某一方面应急能力建设的问题,如杨宇、王子龙认为,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存在危机意识淡薄、自救能力缺乏、互助体系不健全、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等问题。{42} 王丽芝等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建立、应急药品储备能力等“硬件实力”上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而在康复治疗能力、应急人员机动能力、实验室设备、应急资金等“软件实力”上仍有较大上升空间。{43}

不少学者从典型社区入手,实证分析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问题,如刘万振、陈兴立认为,重庆市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社区居民应急意识还需增强、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尚待理顺、社区应急装备不能满足需要、社区居民自救互救技能较低、社区居民家庭应急准备不够、社区应急工作经费普遍缺乏等制约因素。{44} 高英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的社区建设为例,认为社区应急存在着应急管理机构不常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预案建设不规范、应急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虚空、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应急培训宣传和演练不足等问题。{45}

四、国内学者对国外社区应急能力的比较研究

我国学者对国外社区应急能力的比较研究寥寥无几,代表性论文仅有一篇,伍国春介绍了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并得出相关启示。{46} 已有研究限于国内外社区应急管理政策法制、模式、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

在国外应急管理政策法制研究方面,郭翔、余廉、唐林霞介绍了国外应急管理政策,认为“国外研究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政治体制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应急管理政策效果的研究、应急管理技术性政策等三个方面。”{47} 黄典剑、李传贵介绍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法制现状及特点。{48}

在国外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研究方面,陈文涛等分别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区灾害应急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49} 陈成文等对美国等五国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模式、整合信息资源、保障应急资源充足到位、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安全型社区等关于我国应急管理改革方向的启示。{50} 李全茂、周洪建对泰国社区应急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51} 唐桂娟系统介绍了美国全社区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并结合具体的社区作为例证详细地论述了如何实施该模式,为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52}

在国外应急管理的机制研究方面,闪淳昌、周玲、方曼总结了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和机制建设的思路变化,提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意见。{53} 赵成根介绍了发达国家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54} 沙勇忠、刘海娟就美国政府如何构建减灾社区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社区应急管理现状,从社区减灾队伍、减灾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55} 罗章、李储学总结了美國减灾型社区建设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与一般的社区相比,美国减灾型社区具有预防性、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和居民参与等特点。”{56}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对社区减灾防灾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体系突出了社区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及减除脆弱性方面的有效性,在研究的系统性和评估指标及工具的选取方面操作性较强,对我国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五、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于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第一,从整体性视角探讨。如戴天奕等认为,基层社区以互救、自救能力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核心。{57} 李永枫提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应该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建立多元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营造应急文化氛围;保障应急经费和物资;加强应急响应队伍建设等对策。{58} 盛丹萍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减轻社区负担、提升应急动员能力;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协调整合资源、提升恢复重建能力;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应急认知能力。{59} 洪宇翔认为,要组织开放互补的“复合主体”,要设计具有前瞻性的“社区应急能力提升方案”,要搭建全面个性的“培训体系”。{60} 谯哲提出,以“网格功能化”提升社区应急能力。{61}

第二,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探讨。如周明成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探讨城市社区危机管理能力提升路径,包括加强法制建设、组建核心协调机构、适当扩大社区管理权限、塑造社区应急文化。{62} 常晓薇设计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包括调整城市社区与政府的关系、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城市社区参与城市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建设、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评估。{63} 吴成骏认为,提高农村社区组织与村民应急能力,要发展并完善农村社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应急资金的管理,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构建良好的农村社区应急文化。{64}

第三,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探讨。如俞祖成提出,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要明确危机应对责任主体,强化依法应急管理意识,构建危机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65} 有学者认为,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提升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社会动员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66} 陆继锋提出,提升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优化应急预案和流程、重视物资储备和环境改善、树立社区信息化平台思维、重视宣传教育和心理服务。{67} 李晚莲、刘思涵从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追责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三方面,提出了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的对策。{68}

第四,从某一地区的角度探讨。刘万振、陈兴立提出,加强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应该从以下路径予以推进:健全法规,制定政策,规范和指导社区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创新理念,勇于探索,构建重庆特色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新模式;着眼需要,务求实用,建立、坚持社区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立足实战,平灾结合,加强社区综合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尽力配置适应社区应急需要的设施装备;强化宣传,扎实培训,提升社区居民安全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注重引导,加强指导,促进社区居民家庭认真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财政支持,多元筹措,形成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统一领导,整体推进,大力开展“综合应急标准化社区”建设;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激励约束机制。{69} 高英提炼了成都市天府新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树立应急观念、强化应急意识;长远规划、统一标准;三方合作、增添专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70}

六、对已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社区应急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数量偏少,质量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研究视角狭窄,多数文章仅限于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视角研究,运用交叉学科研究较少,视野不够开阔。二是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够。已有研究侧重于社区应急管理的体系、机制运行以及某一方面应急能力的研究,对社区应急能力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成果不多。三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已有研究对社区应急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核心问题等研究滞后,缺乏理论回应,多数研究泛泛而谈,学理性探讨不多,理论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实证分析不够充分。社区应急能力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对西方相关思想的分析与拓展,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也都带有明显学术性,实证分析不够充分,实践操作性不强。针对上述问题,如何立足基层社区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推进:

注重多学科综合视角研究。社区应急能力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课题,应借鉴、吸收、运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方法、理论和知识,多层次、多视角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促进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系统分析法,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包括诸多环节和要素,研究过程中注重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法,立足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在调查阶段采取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同时搜集相关案例。在研究阶段采取资料审核与整理、统计分析、变量分析、理论分析,并进行案例分析。

注重研究内容的学理性。增强理论研究深度与广度,加强对社区应急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的研究,聚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应急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社区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社区应急准备能力的构建与提升等重难点问题的研究。

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应急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我国进行社区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可度不高,还未形成稳定统一的被学界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标准。其次,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有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存在建立单项灾害评价模型的多,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少,指标选择的随意性过大等问题。部分学者在论文中都进一步通过现实数据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再次,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不太成熟。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线性加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模糊集值统计法、实地调研法等定性、定量方法被相关研究者有选择地加以运用,但这些方法的适当性及对权重确定的影响却缺乏必要的完整性评估。以上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指标体系的说服力,指标体系仅仅停留在评价层面,尚未能广泛运用于社区应急管理实践,未能使其成为推动社区应急能力提升的有力杠杆。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应急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關于社区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社区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难以冲破体制的阻碍进行改革创新。社区(村)居委会定位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没有疑义,但定位为基层应急管理的主体之一,在认识上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一定阻力。政府与社区关系不顺,社区自治地位模糊,社区应急管理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突破现有社区治理体制的困局,在改善社区治理环境、培育自治能力、提升居民素质、增强社区应急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社区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权力配给,赋予社区超出一般社会组织定位的体制安排,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

关于社区应急准备能力的构建与提升研究。社区应急准备能力是社区应急能力的核心和重点,社区应急准备能力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研究理论起点,即如何科学构建城市社区应急准备的框架体系;二是研究决策过程,即研究不同应急准备类别下城市社区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博弈机制;三是研究评估模型,实证研究典型区域,构建城市社区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模型,以此判定城市社区应急准备是否充分;四是研究内在机理,实证研究典型区域,计量研究城市社区应急准备能力影响因素,剖析其内在机理,以此提炼影响城市社区应急准备能力的关键因素。

注释:

①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

② 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2月11日。

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 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4月9日。

④{18}{44}{69} 刘万振、陈兴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⑤ 徐婷婷:《国内“应急能力”研究综述:点线面的理论视角》,《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⑥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城市与减灾》2003年第3期。

⑦ 张风华、谢礼立:《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第4期。

⑧ 齐明山、李彦娅:《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其提升路径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⑨{16} 李湖生:《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异同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相关问题探讨》,《安全》2020年第3期。

⑩ 卢丽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1} 韩志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2}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马建珍:《关于提升南京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13} 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14}{22} 赵润滋:《城市社区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研究》,西北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 韩自强:《应急管理能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3期。

{17} 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19}{28} 俞青:《减灾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以白银市狄家台社区为例》,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20}{42} 杨宇、王子龙:《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途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

{21} 张小丽、侯晓新:《城市社区地震应急能力建设探索》,《中国应急救援》2011年第1期。

{23} 胡飞:《城市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龙泉街道崇德社区为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24} 陈文涛:《基于社区的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中国管理科学》2007年第10期。

{25}{59} 盛丹萍:《成都市三元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26} 张勤、高亦飞、高娜、郭建素、王宝坤:《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009年第3期。

{27} 吴宇杰、张强、方云:《基于Delphi法的社区居民危机应急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第9期。

{29}{41}{64} 吴成骏:《农村社区组织应急能力的评价研究——以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为例》,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30} 王晓东、吴群红、郝艳华、康正、梁立波、陈海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3年第6期。

{31} 漆丽、贾庆良、孙军、周爽、唐文革、周渝平、珂良杰:《疾病控制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第22期。

{32}{68} 李晚莲、刘思涵:《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能力评价》,《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33} 陈新平:《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第7期。

{34} 郝嘉寅:《考虑指标关联性的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方法》,《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年第9期。

{35} 孔晓娟、高婷:《社區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管理观察》2014年第19期。

{36} 陈首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J社区为例》,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37} 杨正:《突发事件下我国社区应急管理研究》,重庆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38} 程道敏:《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39}{62} 周明成:《城市社区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广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0} 王柳:《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3} 王丽芝、陈熔宁、郭庆吉、许贝贝、张誉宁、彭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能力现状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年第19期。

{45}{70} 高英:《浅谈强化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应急示范社区建设为例》,《商》2015年第19期。

{46} 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城市与减灾》2010年第2期。

{47} 郭翔、余廉、唐林霞:《国外应急管理政策研究述评》,《软科学》2008年第10期。

{48} 黄典剑、李传贵:《国外应急管理法制若干问题初探》,《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年第1期。

{49} 陈文涛、欧阳梅、李东方:《国外社区灾害应急模式概述》,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0} 陈成文、蒋勇、黄娟:《应急管理:国外模式及其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51} 李全茂、周洪建:《泰国灾害应急救助和社区防灾(一)》,《中国社会报》2012年8月13日。

{52} 唐桂娟:《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的实施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

{53} 闪淳昌、周玲、方曼:《中国对口支援机制的成功实践与思考》,《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第12期。

{54} 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5} 沙勇忠、刘海娟:《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6} 罗章、李储学:《借鉴美国减灾型社区经验提升我国社区应急力》,《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

{57} 戴天奕、陈旭:《基于约哈里窗模型的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李永枫:《基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途径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某社区为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58} 李永枫:《基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途径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某社区为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60} 洪宇翔:《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浙江日报》2016年7月8日。

{61} 谯哲:《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以“网格功能化”提升社区应急能力为例》,《中国应急救援》2017年第6期。

{63} 常晓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设计》,《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

{65} 俞祖成:《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团结报》2020年2月22日。

{66} 李有发、张拓:《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甘肃日报》2020年3月4日。

{67} 陆继锋:《发挥优势 提升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中国城市报》2020年4月13日。

(责任编辑  陈  艾)

猜你喜欢

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社区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改进刍议
论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陕南农村社区应对人为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影像社区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