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知—情—意”的心理学视角看情思教育

2020-08-04丁薇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思情绪过程

丁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动物和人)的心理现象,这里我们暂且把范围缩小为人类的心理现象。人类心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可以从多个维度对这个系统进行分类。如果就心理过程而言,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可以把它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部分,简称为“知—情—意”。认知过程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情绪过程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各种情绪,同时这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这三个心理过程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紧密联系。在整个教师教育(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亦如此。

一、“知—情—意”元素的学习作用程式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教育教学即是启发学生学习行为得以顺利并有效开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多个认知过程协同工作而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广义的学习活动既是生物性需要也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要环节。但狭义的学习活动,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源自于社会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若学生无法意识到当前学习和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这种需要就没法激起并维持他的学习行为,也就是缺乏学习动机。进行一项长期而有意义和目标的学习时,如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这时动机就必不可少了。动机起到唤起并维持学生意志过程的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这其中的三个方面都和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密切相关。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也被班杜拉称为“自我效能感”,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成就归因指的是对学习成果或失败原因的主观分析。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由此我们发现,教育教学过程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的过程则能更顺利地进行并被长久地坚持下去。而激发学生动机的过程无不伴随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简而言之,要让学习这个认知活动顺利进行,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打通两个关键点:一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乐学;二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久学。对于学习过程而言,认知过程是基础,意志过程是保证,情绪过程是催化剂。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就要把这几个环节充分调动,使其和谐。

二、情感因素在情思教育中的运行机理

情思教育的内涵在于“情、思、行”三个字,触其情、引其思、唤其行是三个关键环节。在笔者看来,在三者互动的过程中,“情”是情思教育起效用的最重要的“开关”。这个开关一旦开启,要让系统运行得更加顺畅,就需要两个中介变量加入,起到“媒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它们是“动机”和“意志”。无论是触发情感体验,还是引发深度思考,抑或是最终决定行动并坚持不懈,都需要这两个心理过程的参与。“动机”能保证情思行交融的过程顺利启动,而“意志”能让这个过程持久地保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和营造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情境,以此实现学生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这时两个中介变量开始启动。当学生的内生动力被激发时,思考与行动都将变得更加积极。而当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意志过程能保证这一进程得以持续。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认知认同和行为的强化,即脑的变化和行动的变化,这就是一个完整而积极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机理在情思教育中的撬动策略

情思教育是一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情,情感;思,思维。情思教育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回答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会做人、善做事的人;二是解决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引情、启思、促行的活动路径来培育人。情思教育充分发挥了心理过程中“知—情—意”三个维度间相互作用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情”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思教育中对“情”的解释指的是情境、情绪,这和心理学“知—情—意”中对“情绪过程”的解释大致相近,但范围更广。具体来说,情思教育中的“情”不仅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感受,还提出教育教学过程需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而“情”这个字通过调动两个中介变量——动机和意志,将“思”与“行”串联在一起。

(一)以“情”促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 情境教育引发兴趣和好奇心

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学习行为得以产生的最原始条件和得以维持的最理想条件。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其中一个因素,当我们营造一个学习导向的环境时,就对动机性学习有重要意义。情思教育中所提倡的情境教育即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心理环境,让学生能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换为形象具体、鲜明生动的事例或感悟。通过将某一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情思教育中的情境教育包括创设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课堂——“情感场”和创设启发式提问的课堂——“思维场”。在这两个“场”与“境”中让学生到达从情感上的喜欢到思维上的调动,以此实现触其情,引其思。

2. 以积极情绪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继续它的某个行为不是完全取决于结果,即他是否被奖励和强化,而有可能受个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主观推测,即对自己能力的预测。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他就会更倾向于认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个体对“自己是如何的”这个问题的感受十分重要。这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一大挑战。因此,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个成功的经验就会提高效能期望,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一科学得不错,这时的学生会更愿意继续该学习行为。情思教育注重在实践中重视学习者情绪的触控点的把握,首先强调正确认识和调节学生情绪,使学生形成学习的最佳情绪,以此实现学生好学和乐学。更进一步地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拔其情”,即利用学生情绪的调动和调控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思维深入。这又是一个触其情,引其思的过程。

(二)以“情”育毅力,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1. 提升耐挫力,积极而持久地面对学习

耐挫力是指正视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必备的心理能力。耐挫力越强,当面对困难时,学生越不容易放弃。对于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来说,培养学生的耐挫力是非常重要的。申青慧(2014)分析了影响耐挫力的四大要素:一是自尊和自信心强,自我认知良好,能自我接纳;二是归属感强,能够获得理解、社会支持;三是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四是能乐观地对待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注重设置合理难度的问题,一方面能启思,另一方面,适当的难度又能帮助学生及时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达到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这就是情思教育所提出的“情境场”,即创设适合学生思考的“合理发展区”。二是注重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来面对挫折。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情思教育的模式就是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情绪,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的“情感场”。这是一个触其情,唤其行的过程。

2. 树立理想信念,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理想与信念是比兴趣与好奇心更强烈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动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个体做出并维持一个更坚定而长久的行为,更具有“情感意志上的感召力”。在顺境时及时提醒,在逆境时鼓舞人心。对个体而言,理想和信念不仅是在学习过程起作用,甚至在个人的整个人生发展中都有极大的指引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在成才道路上的必备素质。学生远大志向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情思教育的实现路径中提倡“感—融—悟—创”,这是一个感知体验—情思交融—感悟生成—活学活用的过程。以课堂内容的细节和情感体验的交融来推动宏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建立,以此促进人的价值的发展。这就是情思教育追求的使学生精神富足、身心愉悦,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学生能从容看待人生的各种境遇。这又是一个触其情,唤其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洪义.情思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申青慧.亲子关系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专家点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应然使命,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定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路径,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担当,成为考量师者教育智慧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弟子规》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习的目的是要借力爻术技能之知识学习为载体寻回本然的道德光明良知内心,这应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如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育为先,在圣贤先古的智慧中早就熠熠生辉。故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持德育为先,实施全员德育,让每一名教师都从自己学科与自己生命个体的角度,成为明师,点亮学生心灯,唤醒并照耀学生的前行道路。情思德育初心如此。

导师陈洪义先生作为名师引进增城,不仅仅是立足历史学科教学教研的领域,更是通过情思教育这一平台吸引着年轻教师“以境引情,以情诱思,以思促行”,唤醒了他们内在的教育情思和专业成长意识,追随者甚众。诸多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大赛夺冠、成果获奖之喜讯纷至沓来,情思教育首先成就了一批批年轻教师。他们在研究、在实践、在收获、在分享,情思教育在积蓄、在成长、在辐射、在转变为教育的守望,如先生所言:“守”是对情思教育的坚守,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望”是对教育生命的敬畏,对教育理想的追寻。

唯有内心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行、行中有慧的师者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唤醒与激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或其他资讯中学习知识,还能通过与人、世界互动来获取知识,汲取别人的精华经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此,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文化既至高无上、微妙至深,又鲜活自然、无处不在。先生带着情思教育团队一直致力于创造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升华德性的环境及催化机制。从学生情思教育著述中,你可以看到基于同理认同原理的言教正行、基于镜像神经原理的身教正行、基于顺利者效应的行教正行等诸多路径与案例,以达到以景润人、以智启人、以情动人、以境化人的梯进育人效果。

教育是爱的事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以爱育爱、以德育德。《说文解字》曰:“爱从心,惠之意。”即不走心的施惠不是真正的爱,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恩。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学生,倘若不了解对方的精神需求,是错位的,就不会得到爱的回馈,更难以滋生感恩之心,这吻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最高需求是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故而,真正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源。情思教育因于德而果于人,回归了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悟于学而行于习,溯源了学习悟道的本真底蕴;融于情而生于思,完善了德性生发的体系建模;养其心而赋其能,铸魂了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于细微之处落实德行生长的常识,于细微之处深藏一线教育人的卓见。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在教育的道路上最怕走偏,而不是不努力。只要在正道上,每天精進,终可成器。先生带领情思教育团队一直在道上行进。德不孤必有邻。只要秉持一种信念,履心成地日日不断,走着走着,花就开了,美丽的教育风景便会如约而至。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郑中钧中学校长 韦霞

猜你喜欢

情思情绪过程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飘落的情思(局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十月情思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归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