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思教育: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改进

2020-08-04陈洪义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思育人德育

策划人:方观生

本期栏目主持人:陈洪义

策划人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情思教育”既重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讲究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以情、思、行合一的统整理念改进教育实践,能有效改善实际教学中忽视“育人”的现象,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步进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的特点。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曾说“一旦熟悉的变得陌生,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理性的“陌生”来“唤醒”对教育实践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凝练,其重要意义也许就在于这个“唤醒”,理性思考后“陌生”的唤醒为未知实践指引前行的方向。

一、内涵本质:核心素养下的因脑而教

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对情思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且行且思,渐行渐远,不断丰富与完善情思教育的思想与内涵。情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探寻基础教育中育人与育分相互脱离的现实问题,尝试建立起两者互通圆融的渠道,构架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实现单向度“育分”到全方位“育人”。

情思教育的内涵:情,情感;思,思维。情思教育四个字中,教育一词强调教师工作目标的定位上要突出育人,包括德育育人和學科育人。情思一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情思两字告诉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情感、会思考的人。人的内在情感是一个人“是否会做人”的关键,情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这是学生为人的必备品格。人的内在思维是一个人“是否会做事”的关键。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和能力在一个人身上的集中表现,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其实质是思维的个性差异与特征。思维品质具有五个特征:第一,深刻性;第二,灵活性;第三,创造性;第四,批判性;第五,敏捷性。思维品质好、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会思考、能做事的人,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能力。概而言之,情思教育强调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会做人、善做事的人。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情思教育关注“人”,服务“人的成长”,分别从人的“情感”培育、“思维”生成、“行为”培养来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情思两字的直接目标指向是慧行,引情、启思、促行是情思路径的三个关键元素,也就是说情思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实践中情思行合一的育人方式与实践。

情思教育的本质:作为一种新教育理念,情思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因脑而教。什么是核心素养?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若干年之后,当他把知识全部忘记掉,而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素养”。笔者认为这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思想和行为的“本能意识和能力”,这种“本能意识和能力”概括起来就是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有效把教育活动中要培养的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本能意识和能力),顺利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的本能意识和行为能力,才能保证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艺术,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作为科学,要遵守科学、遵循规律。大脑是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的指挥中枢,育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育脑,而育脑就不能离开脑科学对相关规律和原理的运用。情思教育,主张因脑而教,根据脑科学中“知、情、意、行”之间的神经元传递和转化规律,以情、思、行合一的统整理念改进教育实践,实现育人与育分同向齐行和同线接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着力点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在学校的教学与德育两个领域寻求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引情、启思、促行,让这三个教育元素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效融通,营造情思交融的教育场境,同时,基于教育支架的运用,促成境悟与促进成长,育分不忘育人,强化本能,发展素养。

二、理论建构:教学与德育的同向融通

好的思想来自于扎实的教育实践,往往是经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无数次螺旋式上升的反复而形成的。教学与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板块,在教育实践中,智慧探寻两个不同教育板块情思教育元素融通的路径,并探索和建构其中的教育规律与原理,让育人与育分同向前行和同线接力,成为情思教育理论探索和建构的关键。

情思适性教学:情思教学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特点是强调教学的适性,所以也称为情思适性教学。按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课堂设计必须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出发,就是从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和组织结构出发,尊重学生的起点水平,包括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适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为了达成情思教学的“有意义”,要求在尊重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寓学以境,以情诱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动机、问题解决和协作交流等方面均显示出应有的活力和状态,有效促进师生“情智素养”的和谐发展。

适性教学理念来源于适应性教学,但又不等于适应性教学。适应性教学,最早源于加涅(美国),他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认为,“适应性教学这一术语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适应性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与之不同的是,情思适性教学中的适性两个字不是单独存在的单元,而是用于诠释教学中的“情—思—行”诸元素特点的系列单元,具体是指情思教学活动中,“情—思—行”这三个元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因学科、学段和学生等实际水平与条件的不同,运行方式会有相应的差异与侧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时制宜、因科制宜、因人制宜,以取得最好的情思教育效果。例如,笔者提出的高中创生教学和义教情趣教学正是基于高中和义务教育这两个不同学段学生发展水平与素养目标的差异,演绎适性教学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

情思柔性德育:情思德育的特点是柔性,所以也称为情思柔性德育。柔,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为:“植物初生而嫩,软,软弱,不硬,与刚相对。”关于柔软,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老子认为,水是世界上至柔之物,润泽万物,聚至江河,汇成无坚不摧之力。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没有爱,就如无水之池空洞无力。教育如水,源自至爱,润泽心灵,塑造生命,对人性劣根必摧枯拉朽。教育里有了爱,才能从一个心灵深处发声,触动和唤醒另一个心灵深处的爱。而实现这种心灵传递与唤醒,靠的是绝不是简单、粗暴与生硬的说教,而是靠浸润式、和风细雨般的灵魂感召,是尽显柔软力量的爱的教育。

情思德育追求教育无痕效果,是一种柔性教育。德育常常是一项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对话的工作,需要以一个自觉的生命去唤醒另一个生命的自觉,以一种最为柔性却又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洗涤出灵魂的纯净、高贵与典雅,赋予人的生命应有的温情与真善美的力量。情思柔性德育既是一种理念,亦是一种方法,关键如上所述:一是融,二是行。德育中需要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入情思之境,更要以合理的方式在融境中助学生深悟,并助其在现实之中以悟识行,及至走向慧行。

心里有阳光,雨天就是一种浪漫;心里下着雨,晴天也有阴霾。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行为。德育针对的更多是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上的细事,所以,要让学生在平凡细事中成长。要教会学生为人为事,行思践悟中学会正确思考,学会自我发现不足,自我思考解决之道,自我改进。基础教育面对的是未定型、未定性,一切都是可变和在变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必以立德树人为追求。而树人之道,在于养其情,育其思,导其行。

情思融润课程: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落实途径主要是课程。情思课程主要的特点是融润,所以也称为情思融润课程。情思教育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因脑而教的新教育理念。情思教育中用什么内容来培养人呢?就情思德育和情思教学两个组成部分來说,情思德育强调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强调情思交融的浸润式、感召式、唤醒式的境悟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无痕教化。情思教学,强调向学科育人的理念,突出课堂教学定位要由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转变。也就是要求学科教学要由过去的单向度育分向育人与育分人融通的多向度育才转变。

概而言之,情思教育理念下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应当有新的视角和要求,主要体现在:要把知识作为获取方法与形成能力、品格、价值观的内容载体,而不是作为教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应当将单一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化、生活化的活知识,同时,更要对知识的价值性做精准判断,要从知识的价值性出发,寻找真实的问题与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与情境中,体验与感悟,在真实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体验中,形成思维方法、品格修养,完善价值理解和判断。

德育与文化学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一是德育直接面对的是人的情感与行为,是生命成长中最深层次,也是最为柔软的部分,因此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生硬说教,而是心灵的唤醒和文化的感召。二是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显性课程,而德育没有专门的教材内容为依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一门隐性的学科课程。德育的组织实际上是隐性学科课程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课程建构时,科学制定课程主题和目标,合理选择德育资源,并以巧妙的方式融入德育课程组织中,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行为提升创造情思悟境。

无论是文化学科还是德育学科,学科课程融通式重构的重心,一是课程内容重构;二是课程组织重构。内容重构主要围绕三重层次:第一重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思维创新;第二重为思想理念的培育,关注生活求真求实;第三重为生命价值的培育,关注生命本真的意义。三重境界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依次递进,深入教育的本质。课程组织的重构主要有四境:以“境”为线,依据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相关原理,借助教师提供的情绪支架、思维支架、转换支架、迁移支架,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渐次实现“入境—融境—悟境—出境”,实现让学生的学习从宏观感知到微观探疑再到宏观感悟,最后又落地在微观运用和行为提升上,在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之间,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三、基本原则:情思行合一的深悟笃行

情思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生为核原则、情思统一原则、智行合一原则、文质相适原则和闭合循环原则。这些教育原则是充分把教育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适性内容和《学记》中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理念,以情、思、行在教育中的和谐共进为基准进行思想融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与凝练的教育成果。所以,情思教育最核心的原则是坚持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的统一基础上的情、思、行合一原则,可以说,其他原则都是在这一项目原则基础上的创生和延伸。

教育要登什么山呢?笔者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教育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情思教育的内涵解释中有三个关键字,分别是以下三个:一是情;二是思;三是行。其中,情,用英文表示是affection,指情感和情绪。思,用英文表示是thought,指思维和思想。行,用英文表示是behavior,指行为和行动。这三者之间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质追求,以目标整合为核心的三维闭合循环提升体系,其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情—思—行”的闭合循环中促进学习者情智素养生生不息的循环生长。

华中师范大学许锡良教授在《中国人的思维需要重新训练》一文中提出:“教育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心理主要分成两大类要素:一大要素是情感要素,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以“情”概之;另一大要素是认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以“思”概之。情思教育就是强调有意识地把“思”的心理过程和“情”的心理过程统一于教育过程和活动之中,实施品德、智能、情意统一的教育,以此实现学生行为意识、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情思教育追求一种情思交融的教育效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托对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与情感的触发和调控,借助学习者活跃的思维体验与智慧的思想生成,促进学习者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能力等“行为和行动”素养的生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心境的创设,重视对学习者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思想觉悟能力的培育,并在上述两方面的行动中融创一种学习悟境,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与思维、能力自悟。所以,“情思教育”成功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各项控制要素,引起教育过程和结构的变形、换位、解体、重构等变化,变“师—生”与“教与学”单向的教育传输为融通的双向循环传输,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情”“思”“行”相融与统一,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者基于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引导下的创造”。从内涵解读可知,情思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基于“行”(“行为能力和行为习惯”培养为目标指向)的一种“情思交融”状态,即通过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统一达到教育的“促行”目标。

追求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是情思教育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情思教育最大的特点。2016年6月14日,华南师范大学王红博士在听完情思教育的理念汇报后专门为情思教育思想及其形成路径设计图解,图中重点突出了“情”与“思”之间的箭头方向为双向,即“情”指向“思”的同时,“思”也指向“情”,这足以说明情与思之间是互为路径的融通关系。情思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行”上,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行为能力为目标,而这种良好的行为和行动素养需要以良好的行为和行动意识为先导,所以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创造情思交融的悟境,让学习者在强烈的情感发展场域和思维发展场域的学习体验与感悟中丰富和发展情智素养,对学习者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智发展范式与路径。

广州市增城区郑中千钧中学韦霞校长说:情思教育课程因于德而果于人,回归了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悟于学而行于习,溯源了学习悟道的本真底蕴;融于情而生于思,完善了德性生发的体系建模;养其心而赋其能,铸成了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的确,真正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情思教育探索志在不忘教育初心,探寻教育原点回归之路。情思教育人将秉持一种探寻本源的信念,于细微之处落实情智生长的常识,履心成地,以待花开。

猜你喜欢

情思育人德育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飘落的情思(局部)
十月情思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