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代言人

2020-08-03张犇鑫网络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寄宿制马云学校

本刊记者_张犇鑫 图_网络

再次成为教师的马云,站的高度使他看到了教育的更多维度

多年来,一个场景一直让马云挂怀。

某次去农村,早上赶早班公共汽车,在昏暗的车灯下,马云看见一个小女孩拿着书包。

“那个地方很荒凉,很不安全,我问小姑娘去哪,她说去上学,才5点多,她要走十多里路去上学,当时我就想,有一天我也许可以为农村的老师、孩子们做些什么。”

“重回讲堂”的十年之约已晚,但马云终于还是回到了教育。他建起马云公益基金会,2015年9月16日,基金会在北京启动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

从当年开始,马云公益基金会每年拿出1000万元,向入选的100名乡村教师提供资助以及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至今已为600多名乡村教师、校长提供了奖金和培训支持。马云因此获得“2017年度教育人物”,他也被人称为乡村教师代言人。

过去的四年,马云团队实施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马云希望以“微不足道的钱”唤起社会对乡村教育的重视。

“马老师”受邀成为“马博士”

乡村孩子与乡村教育始终牵着马云的心,但他认为,乡村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乡村教师

“教”和“育”的分离

退休后,马云接受了香港科技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

校方把博士服和帽子送到杭州让马云试穿,马云却怎么穿怎么别扭,他开玩笑说:“这就对了,学位服一定是不合身的,这最后一课告诉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以后到社会上都不适用,必须重新学过。”

在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对毕业生也说了这样的话:“没有一顶学位帽是适合你的,你们获得了堪称中国最高荣誉的毕业证书,但那只是一张学费通知单,我毕业26年,已经把自己的帽子拿掉了,在座各位也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帽子。”

马云说,中国教育中的“教”和“育”是分离的,“教”由学校完成,“育”则由社会经验来补课。“‘教’,中国学生是全世界考试最厉害的,但‘育’培养的是文化和情商,是玩儿出来的,会玩、能玩、想玩的孩子,一般都有出息。”

或许马云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调皮的孩子容易成功,但调皮的孩子不讨老师喜欢——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皮’——一顿骂就把他的天性扼杀了。”

当他用企业家的眼光来看教育时,发现很多孩子不懂团队合作。“中国的体育运动,一对一的竞技项目我们都特别牛,乒乓球、羽毛球,但冲突性的运动我们不行。”

当马云回想起童年和父母一起听评弹时他说,“学习音乐和绘画,并非单单只为考级、考证书,还可以让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中明白生命的美好和质感,体会善良、友情,在寂寞中找到灵感,打开视野,释放想象力。”

感念母校杭州师范大学当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马云和母校合作共建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之后又向母校捐赠了1亿元。2017年马云回母校演讲,再次为商学院投入5000万元设立“杭州师范大学马云教育基金”,把对商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到底。

2015年3月,马云联合其他八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创办了杭州湖畔大学,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旨在培养新企业家。

马云通过捐赠股权设立了慈善信托基金,用于环境、医疗、教育和文化,又向团结香港基金捐赠5000万港元,以支持教育、青年、创新等领域。2020年,对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马云捐款10亿后又追加1亿。

“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获奖的教师们

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年度颁奖典礼上,来自陕西宝鸡马营镇燃灯寺小学的冯海燕老师向马云赠送“育在乡村”的肖像剪纸

从事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各有侧重,只有马云涉足教育最深,他说,“在未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起来以后,很多职业会消失。数字时代,标准化的东西会越来越被机器代替”,但人并不会一无是处,“人会从事更加有创造性的、有体验感的工作,大脑可以被机器取代,但心灵不会,因为心灵是智慧和爱的来源”。

马云乡村教师奖

马云把乡村教育看作教育改革的突破点,而乡村教育的突破点则在乡村教师。

“4000多万乡村学生我们不可能一对一去帮教。建希望小学、帮几个学校,都有限。决定4000多万孩子人生的,是近300万乡村教师。”

然而,乡村教育地域分散、环境差、资源不足,师资大量流失,为帮助乡村教师坚守教育,所以有了“马云乡村教师奖”。

有人把马云比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马云自己认为,没有专业背景并非坏事,正因不懂,没有纠结,反而能大刀阔斧地做。“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关键是要尊重内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最大的人口事件,是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

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负增长,到2065年减少到12.48亿,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随着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将结束。

但是,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用“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仍然可以为社会良性运转提供动力。

马云认领的就是教育脱贫。

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和时间节点上,马云试图为未来的人才定位:“人”的目标是好好生活,“人才”的目标是发挥对社会有用的创造,先有“人”再有“才”,而非相反。

未来时代需要的人才将更加全面,艺术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这种宏观考量,和马云对乡村教育之效果的寄望,是一脉相通的。

有人说,一个马云解决不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但确实没有比马云更适合做乡村教育代言人的了。

“撤点并校”引争议

在乡村教育方面备受赞誉的马云,近两年也因为一项乡村教育计划而引起争议。

2018年9月,一位作家去到中国最贫困、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合人居的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记录下当地的生活和教育现状。“那里的艰苦超出我的想像,虽然大部分乡村人盖了新房,但干旱的气候并不允许他们有一间独立的厕所。”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样的人口分散地域,教育成本非常高,但效果却不好,“4个学校总共才15个学生”。

基础教育难以保障,更别提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教育的丰富性。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里的学校。生源流失和教师流动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形成恶性循环,家境困难的孩子教育更成问题,贫困于是将代代遗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创造适度、安全的寄宿条件,让更多孩子集中在一起上学,既能节约成本,也能让教育拥有丰富性,创造孩子们宽广的竞争与合作空间。”作家这样写道。

在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其实马云就定下了“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在这位作家西海固之行的三个月后,2018年12月,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小学项目一期改造工作完成,第一批48名学生住进样板间,开始了寄宿学校生活。到2019年初,已有5所乡村寄宿制试点学校完成验收,今后还将陆续增加。

这时,有人对马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一方面,乡村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到镇里学校上学,在冬天,孩子走到学校时头上已结满冰花。

马云当初遇见的那个走十多里路去上学的女孩亦在其中。

又一方面,学校寄宿制尚不完善,管理跟不上,不少孩子懒于洗脸刷牙、被大孩子欺负、三天两头不吃饭。

2012年,国务院曾发文“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办好乡村小学和教学点,解决撤并带来的问题。

当马云再次提出要“撤并小规模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时,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少人担心他的做法会给一些地方决策者带来进一步撤校的信号。

是保留小规模学校,把学校办得“小而美”,还是撤并小规模学校,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聚而优”?

恐怕,关键还是在于因地制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到底要走哪条路,不能一刀切,不管是小规模的学校还是寄宿制学校,都是乡村教育的一种方式,“马云可以推进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但不要因此反对建设小规模乡村学校。在办寄宿制学校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困难,只要办好了,也是一种好模式。”

教育之大,大到国家和社会;教育之深,深入人生和人性。教育不止需要学校参与,更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重视。

“重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赖不断地唤醒,行动。无论如何,都可以说马云以其实践,走在了教育变革践行者行列的最前端。

猜你喜欢

寄宿制马云学校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寄宿制小学推广花样跳绳的有效策略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马云:提前退休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马云,你听我说
学校推介
打个平手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倒立的马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