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求同求异”在“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与协同

2020-07-31李柏文宋红梅

旅游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吸引力东亚区域

李柏文 宋红梅

“东亚文化之都”(文中简称“东亚文都”)作为东亚地区跨国家的共同文化战略项目,它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推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可见,文化旅游是东亚文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从旅游吸引力形成理论来说,一般认为“求新、求异、求奇”是旅游吸引力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同质化是旅游吸引力降低或者是导致旅游竞争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文化求同求异”均可以形成旅游吸引力。“文化求异”形成旅游吸引力符合传统的理论思维,但“文化求同”也能产生旅游吸引力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旅游吸引力形成规律。“文化求同”产生旅游吸引力的内在机制是基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而产生文化溯源、寻根、朝觐等旅游动机。最典型案例的是寻根旅游,它引发旅游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寻找和朝觐共同的先祖文化。比如,日本人寻根往往会寻到云南的普米族等一些少数民族,那是因为普米族与日本人在生活起居、日常用具、语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的或相同的文化会对同类文化人群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并引致相关旅游行为。因此,“求同求异”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两大动力,也是东亚文旅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两类文化动力,辩证看待和利用“文化求同”与“文化求异”这两种旅游吸引力,对提高东亚文都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提高整个区域对外的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东亚文都共同文化与共同文化旅游

东亚文都发展目标中包含了“增强东亚文化共识和包容性,不断培育与发展东亚共同文化,夯实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东亚文都设立的宗旨也要求“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它强调的也是发展中日韩三个国家之间的共同文化与相似文化。只有东亚区域文化共识不断增强,三方拥有的共同文化和相似文化不断壮大,才有利于对域外形成共同文化旅游吸引力,有利于塑造共同的区域旅游品牌,提高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和国际旅游竞争力,也有利于亚洲和平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当然,区域共同文化的形成不是文化的强制输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共同自愿选择的结果,它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文化输出、文化扩张甚至文化殖民或侵略为目的的文化一体化思维,而是文化的求同求和思维。对于东亚文都来说,城市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文化或共同文化,这些文化是历史发展和三国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结果,也是东亚凝聚力形成的文化基础。发展壮大这些共同文化有利于巩固与推动多边旅游合作,形成区域共同文化旅游产品、共同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文化旅游线路和共同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东亚文旅共同体。比如,东亚共同文化有儒家文化、筷子文化、端午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共同的文化均可以合作开发成为“一致对外”的区域共同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区域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官方和民间相向而行。我们关注到,由于政治原因或域外干预,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了去共同文化现象。比如,韩国的“汉城”改名为“首尔”等,这显然不利于扩大区域共同文化,不利于形成共同的区域文化心理,并将弱化共同亚洲意识。此外,对于共同文化品牌的“争夺”会产生一定的正面的区域文化竞争效应,客观上会强化并促进区域共同文化的发展。比如,韩国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会激起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在客观上也坐实了端午节为中韩共同的节日这种共同文化现象,也表明了中韩文化的同源与同根性,但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挑起区域内国家对共同文化利用与开发的无序竞争问题。

二、 东亚文都个性文化保护与个性文化旅游

东亚文都所要求“彼此欣赏”强调的是保存和保护好各国和各地区(城市)的个性文化。现行的文化交融理论支持文化多元化发展,各民族和各地区(城市)无论强弱和大小都享有拥有本民族和本地区(城市)个性文化的权力,文化不宜也不应该是统一的、一元的或者是一体化的。文化多元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为保存自身的弱势文化,用来对抗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策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异质化的文化形态是吸引其他文化族群来进行文化观光和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区内旅游流的形成以及文化本身生存需求的视角来看,东亚文都保存(已经消亡的文化)、保护(面临消亡的文化)和发展城市个性文化形态都显得非常重要。东亚文都的个性化文化,在本民族或本地区(城市)来看是一种大众文化,但是如果放在东北亚整个区域内来看,如果它不能成长为共同文化,那么它就成为了一种小众文化,是地方性的,它自身独立存活或发展的能力是相对较弱的,远不如已经获得区域认同的共同文化,所以它尤其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它和呵护它。

正因为这种民族的、地方的和小众的城市个性文化是相对弱势的,所以它的文化活力和生命力有限。这种文化的归宿一般有3种:要么消亡,要么被勉强地保存,要么获得更新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自我淘汰机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化已经消失了,只留下文化遗迹;还有的文化虽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等待消亡或被重新赋予时代价值;当然,也有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实现了演化并获得了新的发展。保存和保护这种民族的、地方的和小众的城市个性文化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划定为文物或者文化保护地,这种保存或保护方式意味着文化已经成为“古董”,不再有发展的可能。然而,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来,通过旅游不但可以保存或保护这些城市个性文化,甚至可以复活或复兴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文化,从而重新获得它存在的价值、生存的土壤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但实事求是地来说,旅游对大多数文化只能发挥文化保存或保护功能,很难让已经失去时代价值的文化重新激活。这也表明很多城市个性文化已经失去存在价值,只剩下纯粹的旅游价值,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回忆(印记)或虚假的旅游体验。东亚地区需要值得保存或保护的城市个性文化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没落的行业(产业)文化、名人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其实,“共同文化”如果被人为打上国家烙印之后,也有可能从“共同文化”退化为“个性文化”,甚至被人为去除,因而也需要得到保护,为此,在东亚文都发展中要避免把共同文化政治化和地方化。

三、 东亚文都两种旅游吸引力的辩证关系及其协同发展

“文化求同”和“文化求异”均可以成为东亚文都旅游吸引力的来源,它们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所在。东亚文都文化发展基本原则应是“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既需要发展共同文化用以支撑共同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合力,也需要发展城市个性文化让区域文化旅游多元而精彩。

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理论上二者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度地强调“共性文化”可能会弱化“个性文化”;相反,过度强调“个性文化”也会抑制“共性文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以东亚文都为载体,不断壮大区域共同文化,通过发展共同文化旅游,夯实区域共同文化基石;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文化的自然选择或淘汰与更新规律,形成文化的自然选择与淘汰更新机制,实现个性文化的有效保存以及先进个性文化的迭代与有机更新。也就是我们要清楚地认知:哪些文化是用来保存的?哪些文化是用来保护的?哪些文化是用来发展的?还有哪些文化是需要淘汰的?此外,还要防止资本对文化发展的过度干预,把一些无价值的城市个性文化包装成为“昙花一现”的伪文化或假文化。同时也要防止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抬高文化旅游消费的价格,从而让文化旅游脱离民众,并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第一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第二作者系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0-05-08)

猜你喜欢

吸引力东亚区域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跟踪导练(三)4
分区域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区域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