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文言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范式

2020-07-28黄倩平何捷

关键词:朗读课文文言文课文

黄倩平 何捷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尤为重视选择编撰文言文篇目。从册次、单元教学目标、篇名、课后练习题内容四个层面,对入选教材的文言文进行梳理,明确编排特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指向精读教学,凸显独特的文体价值。据此归纳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为:朗读打头——教学的“先遣部队”;思辨跟进——教学的“精锐主力”;活动巩固——教学的“策援奇兵”。

关键词:文言文编排特点教学范式

一、统编教材文言文的编排特点

(一)文言文的编排概况

根据王力教授的界定,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尤为重视选择编撰文言文篇目,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累计编排了13课。其中,第二学段选编5课,第三学段选编8课。选文皆短小精练,最少的仅两句话,30字,最多的不到两百字。选编的文言文题材丰富,涉奇闻轶事、寓言、成语、名人传记、民间传说等。选文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有弘扬读书、劝勉勤奋、催人向上的,有分享人生智慧、讲述生活道理、展现言语风趣的,还有介绍艺术形式、叙述传奇故事的,等等。

文言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阅读与教学文言文,能让师生共同回到文化的源头驻足思考,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无限价值。精心策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言文言简义丰的语言魅力,有助于他们积累与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

笔者从册次、单元教学目标、篇名、课后练习题内容四个层面,对入选教材的文言文进行了梳理(见下页表1)。

(二)教材文言文的编排特征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有清晰的编排目的,呈现出鲜明的编排特征。

1.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文言文属于“特殊”的课文。说其特殊,主要是指其语言形式。不过,即使是“特殊”的课文,也应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其的统领,也要遵循单元教学目标对其的规约。作为单元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已经给出明确的提示。例如,《守株待兔》属于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课课后就设计了“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的练习。课后的阅读链接也提示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显然,这些助学系统的内容都指向了“明白道理”这一目标。再如,《精卫填海》属于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后练习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必然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抵达第一个学习目标。之后交流“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则能让学生在畅谈中感受神话人物的形象。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感受到这一特质。

册次单元教学目标篇名课后练习题内容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司马光》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守株待兔》1.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3.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卫填海》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续表

册次单元教学目标篇名课后练习题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古人谈读书》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相矛盾》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3.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文言文二则》

(《学弈》《两小儿辩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2.指向精读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编入了精读与略读两类课文。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要分别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文言文篇幅短小,大多属于精读范畴。

作为精读课文,文言文教学需注重落实四个“能”。其一,能读。教材每一课课后练习的第一项训练几乎统一表述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达到能读文本的目标。其二,能说。说,即学习的行动方式,也体现着学习成果中的能力生长。教材中的不少课后练习都会给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的提示,安排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同伴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的收益。其三,能懂。就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文言文大意,读懂字词大意,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其四,能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文言文的“用处”体现在积累语言、启迪生活、文化传承上。教师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自主研读,学、练一体,灵活迁移,实现对语言的积累,获得启发。

3.凸显独特的文体价值。

文言文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差异。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文言文,对后续学习能起到辅助作用。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通过十余次的实践,学生就能逐渐摸索出“文→言→文”的学习之路,减少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第一个“文”,指的是文章。文言文虽然短小,但也是一个闭环的语篇系统。和现代文不同的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往往以特有的方式组合成篇,这决定了其语篇的独特性和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语篇之中的各个部分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使得整篇文章语义连贯、和谐统一。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先弄清楚认识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分析其言语特质,发现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可以借助资料等辅助手段探查写作目的,进行文言文特有的体式审美。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意在让学生通过白话文的故事转述,再次巩固文言文语篇知识。本课课后还提出“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的要求,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对文言文体式有初步的认识,记住文言文的文句短小简约、古今表意不同、语言内涵丰富这三个最为显著的文体特点。

“言”,是指语言。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文字学习有着无可替代的民族标识。把握了文体特点,就要优先考虑语言学习,扫除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获得理解文章的第一把钥匙。文言文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诸如古今异义、一字多义、通假字等特有的字词运用规律,还可能涉及指称、省略、替代、典故等特有的语法现象。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持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所必备的基本功。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具體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

第二个“文”,指的是文化。钱理群教授说:“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而真正的经典又总是超越民族与时代的,具有超前性。文、史、哲的经典更是关注人性的根本,不懈地挖掘着人类灵魂的深度。”文言文学习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在对文化的接纳与体悟中。教学文言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触及文章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揣摩文字背后的气象万千,要与古人脉脉神交,共享传统文化盛宴。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选自战国思想家列子的散文。列子及其弟子编著这样的故事,隐喻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求真精神,也是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恳治学、谦恭有礼的态度予以高度赞扬。教学此文,不能局限于讨论“太阳大小远近之争”,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自由与开放,激发其探索自然科学的好奇心。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

(一)朗读打头——教学的“先遣部队”

《课标》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曾国藩也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的课堂,经典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共读。不读通、读准、读流畅,不开讲。古汉语最讲究双声、叠韵、叠音、音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韵、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语言具有了押韵和律、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文言文是有音乐性的语言。教学文言文,“先遣部队”是朗读,读出其音乐性,读出其韵律感。

现分享笔者教学《守株待兔》一文的片段,展示朗读层面三个步骤的操作:

第一步,出示朗读要求(见下页图1),让学生结合注音,自由读一读,读准即可。之后,组织他们个别汇报试读结果,意在让学生读准确。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一两遍,试着读通顺、读流畅。之后,个别汇报试读结果,意在让学生读流利。第三步,让学生尝试读竖排的文言文,感受古文的味道。之后,个别汇报试读结果。

以上教学组织了多次朗读,展示了教学文言文因循古法、循序渐进的范式。让读代替教师的

串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逐步进入学习状态。除了从大处着眼、让学生以读为主外,朗读指导还需观照细节。例如,读《守株待兔》一文,“因释其耒而守株”是关键句,读准这句,学生也就基本上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如果将这句读成“因释/其耒/而守株”,就属于读错、读破;当读成“因释其耒/而守株”时,不讲而其意已明。

(二)思辨跟进——教学的“精锐主力”

书声琅琅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文言文教学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思辨。詹丹教授认为,对经典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不是对文本中的观点或内容提出颠覆性的见解,也不是要对文本本身做是非判断,而是在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同时,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异。如此,一方面,读者能够对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断裂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另一方面,能够对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糟粕”做出客观、公正而非判决式的评价。具有思辨能力的学习者,既不会全盘接受,也不会一味否定,而是在传承的同时发现差异,做出有利于认知生长的判断与选择。

思辨的外显特征是“辨”,从不经思考地张嘴就说,转为沉静下来的深入思考、辨析。从有声到无声,是思辨的外在形式。更为核心的是,“阅读者能够清晰理解自身的当下立场与传统经典依托的各自背景差异,不是将自己的思想与经典简单对接”。具有思辨精神的学习者能在比对、查证、思考、搜寻中对文言文的复杂性产生更为充分到位的预估和更为深入持久的思考。

聚焦思辨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三步。第一步,让学生的思维朝向教学目标。不管让学生思考什么内容,都要朝着教学目标走。第二步,思考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堂课下来,不能什么都让学生思考,而是要组织他们在问题最为集中的内容上、对最关键的问题思考、辨析。要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时间,对“症”处理问题。第三步,在文化大背景中延展思维。文言文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坐而论道,而是要引导他们借助背景资料,关联历史文脉,将文章放置在大环境下进行思考、辨析。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笔者带着学生围绕“读完文章大家发现课文语言不那么‘好笑,反倒感觉孔君平很尴尬”这一问题进行思辨。笔者先提供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审美言论“语言的德性在于精准妥帖”,让学生辨析:面对父亲的朋友来访,杨氏之子的表达是否妥帖。学生读了几遍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聪明很重要,但是语言的德性更重要,杨氏之子面对父亲朋友的来访,直接回击不太妥当。之后,笔者又提供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文意进行深度思辨。将情境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思考,学生发现:要做一个“会说话”的人,不能取巧,而是要注意场合。最后,笔者提供了《世说新语》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本篇文言文蕴含的特殊幽默“排调”主要表现为大家相互嘲戏,流行于魏晋名士之间。在循序渐进的思辨中,学生明白了“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知道要做个幽默、有德性、受大家喜欢的人。

(三)活动巩固——教学的“策援奇兵”

不要将此处所说的“活动”窄化为情境表演、课本剧排练、角色模拟表达等。本文所说的活动主要聚焦文言文语言理解的实践活动。

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子的意思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道理等,需要借助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同时,这些活动还要勾连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学习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帮助学生在横向类比、跨域转化中,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挖掘出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积累文化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与文言文语言理解相关的实践活动需多样化、游戏化、情境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铁杵成针》,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  第二篇《铁杵成针》共计45个字,大家阅读之后,老师要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谁?

生  写了老媪和李太白。

师  第二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事?

生  老太太在磨杵。

生  我觉得还写了李白弃学的事。

师  文言文很簡洁,语言描写“欲作针”三个字,我们能感受到哪个人物什么样的品质?还有第三个问题,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生  我感受到了老太太的坚持不懈。

生  我感受到了李白的知错能改。

师  你们的分享很真实,但感受却有点模糊。细读古文,文中有一字道破了天机,请大家圈画出来。

生  我觉得是“传”字。说明这一切都是传说。

师  这个发现很精准!而且,这一篇文言文中,离奇的事还真不少,至今难断真假。例如,文章一开篇就写到一个离奇的地方。

生  磨针溪。

师  还有离奇之处吗?

生  还有一个离奇的人物——老媪。我感觉有点像山里的神仙。

生  这位老神仙还在做一件离奇的事——磨铁杵。要用针,有必要这样做吗?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可能是为了教育李白,更有可能是编故事的人编的。

生  我觉得最离奇的是,这山里居然藏着大名人——旷世奇才李太白。这样一来,故事就流传开来了,而且这个磨针溪也出名了。这有点像今天的旅游景点,都要说有谁在此住过,谁在这里出生。

师  分析越来越精准了。是的,这篇文言文选自《方舆胜览》,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大家可以想想,地理志的写作意图,在于引人入胜,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此看来,写人、写传说故事,实际上是在介绍这个地方特有的风情、文化。

上述教学,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述、翻译“传”字,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很快会丧失学习兴趣。但引入一问一答的活动后,文言文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能为文言文这类“远古的语言样式”的学习增添趣味,提质增效。

文言文教学,是“打精神底子”的教学,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希望学生能在文言文学习中成长为有丰沛情感、有丰富思想的文化传承者和开创者,成长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生命个体。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张鹏.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策略与旨归[J].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20(2).

[4] 詹丹.从经典的吟诵到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1).

[5] 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 汪梅林.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表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2).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文言文课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青铜葵花》选段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