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批判与创造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积累

2020-07-28胡良梅

关键词:内角三角形经验

胡良梅

摘要: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批判与创造的思维活动经验,应特别注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真实、充分、批判、创新地开展思维活动。具体策略为:问题生成由师主走向生本,把握思维的真实起点;问题解决由传授走向对话,经历思维的磨砺过程;面对权威由执行走向审辩,积淀思维的理性意识;课堂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培育思维的评判品质。

关键词: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批判创造学生主体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能接收到大量来源混杂、真假不明、良莠不齐的信息,对此,需要做审慎的评判。因此,特别需要“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的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蕴含着不轻信、不盲从、独立自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能让个体的思维充满创造的活力。

实际上,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审慎的评判做出创新发现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获得“死的”知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数学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批判与创造的思维活动经验,从而发展相应的思维能力。具体实施中,应特别注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真实、充分、批判、创新地开展思维活动,让批判与创造的思维经验植根数学活动。

一、问题生成由师主走向生本,把握思维的真实起点

“思起于疑,疑形于问。”常规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主导设计问题,这往往会遮蔽学生思维的真实起点,很难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展开。实际上,数学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学生于其中肯定有很多疑惑不解需要询问的地方。而批判与创造的思维活动经验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质疑、询问和独立思考、探究。因此,我们要让问题的生成由师主(教师主导)走向生本,减少教师提问,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例如,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想到了“量一量”的方法,但是,实际测量时得到的内角和是183°、179°、182°、178°等,由此,他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左右——没有家庭教育和课外辅导,这就是乡村学生原生态的想法。面对如此真实的思维起点,教师若直接解释说明,则扼杀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学材”生疑:与同桌比一比你们研究的三角形(完全相同),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产生疑问: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怎么会不一样呢?再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生疑:教材中给出的结论是多少度?学生通过对照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得到的不是180°?进而通过思辨明白原因:测量会产生误差。接着引导学生猜测知识产生的过程:猜一猜,数学家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辅以适时的启发:平角是多少度?学生想到了“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然后促发学生产生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吗?从三角形上剪下一个小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吗?个别学生脱口而出:那就不是180°了!多数学生则又重新露出困惑的神情……

除了新知探究,在错题订正、课堂总结的教学中,也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质疑、询问。如:课堂总结环节,应更关注这节课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还没有解决,哪些还存在争议。如果可能,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应先让学生写下对这节课的疑问,再组织学生以“发言圈”的形式小组交流(小组所有成员先轮流一圈读出自己的问题,再轮流一圈讨论别人的问题,选出存在争议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确定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由传授走向对话,经历思维的磨砺过程

思维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问题(释疑解惑)。常规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以传授的方式释疑解惑,缺少了学生思维的磨砺过程,很难引发学生思考的“曲径通幽”。实际上,数学探索(学习)的过程是曲折的,学生于其中肯定有很多认识似懂非懂、模糊不清、肤浅片面而不自知的地方。而批判与创造的思维活动经验的形成,离不开不同想法的交流、碰撞,从而激发思维的改变、完善。因此,我们要让问题的解决由传授走向对话,减少教师独白,抓住一些理解起来容易混淆的内容,引导学生研讨、辩论。

例如,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当学生想到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如图1),用180°×2来计算时,教师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理解。其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看出四边形的4个内角正好转化成了2个三角形的6个内角;部分學生能够看出这一点,但是认识未必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貌似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深入思考、辨析。教师追问:对于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分成2个三角形,就用180°×2?还有学生提出:四边形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如图2),还可以分成4个三角形(如图3)……不同的分法得到的内角和还能一样吗?学生继续在对话中思考、辨析:分成2个三角形,4个内角正好分成了6个小内角,即转化后的内角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而分成3个三角形,会多出一个平角(180°×3-180°);分成4个三角形,会多出一个周角(180°×4-360°)……最后的结果都是180°×2。

三、面对权威由执行走向审辩,积淀思维的理性意识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提出的“2+2=?”问题曾“难倒”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这说明畏惧权威会禁锢自身的认知和判断力。而小学生往往特别相信教师,也绝对服从教材,这样的轻信和盲从会束缚他们独立思考时的批判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引导学生对教师和教材展开反问,进行审辩式思考,促进学生由接受、模仿走向批判、创造。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看图列式,对于图4,标准答案是8-3=5;如果学生列出了5+3=8,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直接判为错,这便扼杀了学生的批判与创造数学思维。对此,应该还给学生审辩的权利:老师觉得不对,你有什么意见吗?学生可能会反问:老师,我想的是几颗葡萄和3颗合起来是8颗,也有道理呀!这时,首先要认可学生的想法,然后要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5)+3=8。其实,这种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是方程思想的萌芽,也是高年段学习需要重点关注的代数思想。

再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描述教室里座位的位置时,学生在生活中习惯用“第几排第几个”,而教材上用的却是“第几列第几行”。此时,就可引导学生反问:为什么教材這样表示?此外,学习除法竖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反问:为什么除法竖式和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不一样?认识方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追问:我们已经会用算术方法解题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方程?这样的反问,可以引导学生审辩教材编排或数学知识背后的依据,发现其合理性,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深度建构。

四、课堂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培育思维的评判品质

批判性思维还包括评价的成分,因为评价具有激发思考动力、指明思考方向、多维审视并修正思维的价值。但是,通常的课堂评价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因此,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生成的想法(尤其是不一样或有错误的想法),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形成主动评价的品质,积累批判与创造的思维活动经验。

例如,探索15-9的算法时,学生借助1捆搭5根小棒来思考如何从中去掉9根,呈现了多样化的想法:(1)先拆掉1捆并从中去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外的5根合起来,即10-9=1,1+5=6;(2)想加法算减法,即因为9+6=15,所以15-9=6;(3)先去掉5根,再去掉4根,即9-5=4,10-4=6。其中,前两种算法是教材推荐的;后一种算法就是所谓的“倒着减”,通常不被教师认可。面对这样的算法,教师不用急于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倒着减”可行吗?依据在哪里?再来口算14-9,体验三种不同的算法,评析哪种算法用起来比较容易。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发现:“倒着减”就是把9分成5和4,先减5再减4。

此外,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谁能看出他的错误?……他的错误引发了大家这么多的思考,现在,你想怎么评价他?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可诱发学生思考,让差错显露价值,涵养学生不怕出错、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从中体验辩证的评价标准,形成理性的评价态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形成的案例研究”(编号:Ca/2016/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多是建设性的[N].北京日报,2019916.

[2]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管理智慧

猜你喜欢

内角三角形经验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