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观照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07-28徐静

关键词:儿童本位班委会班委

徐静

摘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的思想,继承了“儿童本位”的理念。想要更好地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教学内容层面,需重觅资源组织的线索;教学方式层面,让观点传递从“演绎式”转向“可感式”;教学主体层面,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儿童本位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主体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延续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回归儿童的生活作为编写指导思想,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特性。这样的儿童观继承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教师要打破“拿来主义”的藩篱,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健康成长。

一、教学内容层面:重觅资源组织的线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实际出发构建话题、组织资源,本身就带有“儿童本位”的先天属性。教材也本着“儿童本位”的理念,力求多样化地呈现儿童的生活世界。然而,教材编者是成人,难免会以成人视角纳入一些离儿童生活较远,甚至不够真实的资源。此时,就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内容,重觅资源组织的线索,尽量从学生的视角观察事物和现象,撷取真实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对学生有触动、有价值的资源,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提升认知。

例如,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的第一板块为“班委会的职责”。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回顾四年来班委会的工作,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班委活动,试图唤起学生对班委会作用的初步感受。然而,即使笔者出示了课前搜集的班级集体荣誉,学生也联想不到班委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第一环节的活动陷入窘境。追溯原因,当前常规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大都是规训式教育,由班主任统一组织和管理,班委会在班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普遍较小。此时,若坚持用教材中的既定资源,遵循固定的设计教学,教师轻松,但“无视”学生的真实需求,无法激起学生共鸣,教学也必然成为假模假式的“走过场”。基于对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尊重,笔者放弃了教材的“回忆”线索,重觅资源,将“回忆四年来班委组织开展的活动”改为“发现一天中班委为班级做的事情”。学生无法显著感受班委四年来所发挥的作用,但作为班级成员,他们肯定能从每一天的班委活动中捕捉到相關素材。果然,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发现:从早读监督到课间收作业,从排队出操到检查眼保健操,从卫生检查到放学整队出校门……班委在班级活动中所做的事情并不少。在分享、交流班委一天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班委会在班级生活中的付出,理解了班委在班级组织结构中的必要性,对班级的管理者多了份理解和感激。

二、教学方式层面:让观点传递从“演绎式”转向“可感式”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读完文本内容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先给出结论再让学生去验证的“演绎式”教学方式。然而,布鲁姆和克拉斯沃尔对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和价值内化程度的研究告诉我们,情感、价值观无法演绎,这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只有被学生注意、接受,才可能向更高的层次转化。即知识首先是直观可感的,既而才是可理解与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情感领域,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尽量让观点传递从“演绎式”向“可感式”转换。

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提供了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是香的,像鲜花;妈妈的爱是甜的,像蜜糖;妈妈的爱是清新的,像森林中的草地;妈妈的爱是宁静的,像蓝天上的白云;妈妈的爱是柔软的,像轻风和细雨;妈妈的爱是温暖的,像阳光和炉火;妈妈的爱永远在我的心里。”这首小诗简单清丽,将妈妈的爱比喻成各种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去感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过,学生虽然熟悉“鲜花”“蜜糖”“草地”等事物,但要将这些事物与略显抽象的“爱”联系起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了。对此,笔者设计了“找一找父母的爱藏在哪里”的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感受生活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为了让他们的感受更具体,笔者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件能够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物品,或者描述一个父母传递爱的细节。课堂上,有的学生带来了心爱的玩具,说这是爸爸知道自己喜欢特意为自己买的;有的学生带来了帽子,说这是妈妈担心自己着凉,特意为自己织的;有的学生带来了成长相册,说这是爸爸妈妈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脚印,特意制作的;有的学生带来了课外书,说这是妈妈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一个个爱的象征物,让一幕幕温暖感人的场景接连再现。没带象征物的学生也有话可说,有的摸摸自己梳得整齐漂亮的小辫子,描述妈妈每天早上如何为自己梳头发;有的解释自己名字里面蕴含的父母对自己的美好祝愿;有的随手拿起手边的漂亮水杯,喝上一口,描述大清早上学前父母照顾自己的情景……每个细节,都凝聚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内心被爱充盈和温暖,自然而然就领悟了“父母多爱我”主题的内涵。当他们再去体会教材提供的《妈妈的爱》这首小诗时,对其中的内容就有了共鸣,有的甚至还能列举出其他与妈妈的爱相联系的事物。

三、教学主体层面: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儿童世界必须由儿童自己去创造,真正的儿童世界才可能出现。儿童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充分相信学生,在活动性教学环节中,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手脚、时间、空间等,尽可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交流、讨论、分享中,实现对话题的深入理解,实现自我教育。

仍以《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为例。现实中各班班委的组成不尽相同:有的班级有纪律委员,没有宣传委员;有的班级有生活委员,没有劳动委员;有的班级只有少数班委岗位,如班长、体育委员,没有其他的班委岗位;有的班级甚至只有班长一名班委,其他事务全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如果无视班级实情,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说,或教师掌握主动权,一股脑儿地将班委职能告诉学生,效果都不明显。试着针对不同的班级现状,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谈班委职能,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一个班委成员较为齐全的班里教学本课,笔者在学生交流了“发现一天从早上到放学,班委在班级中做过的事情”后,又让他们对班委工作提意见。学生立足现实,从不同层面提出见解,并现场与班委们交流。他们的意见,能使班委工作更完善。

但在一个只有一名班委的班级中教学本课,笔者就遇到了难题。这种班级中,班主任掌控能力极强,班委会的职能被大大削弱。班委会的作用无从寻觅,就谈不上让学生讨论班委会的价值。于是,笔者放弃了教材设定的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让”出课堂,将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只有班主任管理的班级有哪些问题”。通过观察与讨论,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发现:只有班长协助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大多数事务,事事需要操心,太辛苦,可以增设一些班委,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因为只有班长和班主任管理班级,班主任便在班里装了摄像头,时时刻刻监控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人的感觉不太舒服;其他班都有负责不同事务的班委,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还增强了班委的责任感,效果很明显;让同学管理同学,很多问题更容易被发现,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圆满解决;有更多班委帮忙管理班级事务,肯定比“摄像头”管理更温暖……在自主、自由的交流中,学生对問题的思考越来越理性。此时,笔者顺势引导:“那我们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些班委管理和组织?”联系班级生活,学生纷纷提出建议:可以安排负责劳动的班委,集体大扫除时,他可以分配劳动任务,检查劳动结果,这样就不用班主任操心太多;可以安排负责班级环境布置的班委,让有绘画、书法特长的同学担任,带领大家一起完成教室的布置,这样就不用家委会的家长们特意赶到学校来布置;可以安排体育委员,平时抽空带领大家锻炼,教给大家正确的锻炼方法,这样大家的运动积极性更高,在体育赛事中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表达了对班级事务管理和组织的构想,探讨了不同班委的分工与职责。

上述教学中,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地参与讨论,一步步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或真切感受到了班委会的重要作用,或提出了增设班委的原因与路径,之后,还提出了改进、完善班委会的建议,对班委会成员的设置、分工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事实证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他们定会带给你惊喜。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主体等层面进行深入探索,真正领会教材中渗透的“儿童本位”理念,积极转变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发言人”。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刘应宏.陶行知的儿童观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

[2] 黄希尧.儿童的发现——卢梭的儿童观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 刘晓东.向童年致敬[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4] 章乐.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整体性解读[J].中国德育,2018(21).

[5] 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8).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班委会班委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电子版委会表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四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调工作机制研究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