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2020-07-21于紫微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6期
关键词:感染性乙型肝炎肝功能

于紫微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近些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与此同时,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目前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死于肝脏疾病的患者占比率不断增加,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1]。由于肝脏疾病属于不可逆性疾病,因此患者肝脏发生疾病,进一步将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进一步导致患者肝功能严重衰竭。而发热、消瘦是肝脏疾病患者的主要体征,其中感染性发热症状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严重影响,将导致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产生较大的威胁[2-3]。基于此,我院就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症状与肝功能衰竭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下面对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乙型肝炎患者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9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感染性发热症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有17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3.5)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7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9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0例;观察组48例,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龄47~72岁,平均(53.6±3.6)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9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7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1例。两组乙型肝炎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本次收集数据可纳入研究。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参与本次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的90例患者均符合2006年《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诊断出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肿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及药物肝损伤,或者是合并了严重的心、肺、脑等器官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的研究范围内。

1.3 研究方法:为对照组4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4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抽取5 mL的静脉血,将静脉血样本放置于真空采血管中,在4 ℃的条件下,进行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将离心设备的参数调整为离心速度3000 r/min,半径为8 cm,取出离心后的静脉血清,,然后根据检测数据分析相关指标。

1.4 观察指标:根据患者血清数据分析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同时统计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和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用率(%)、()分别表示患者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和血清指标,分别用卡方值、t值检验。P<0.05表示本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小板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血小板指标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对照组42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为(1264.45±195.58)IU/L;总胆红素的含量为(106.89±32.42)μmol/L;白蛋白水平为(42.53±16.35)g/L;血小板数量为(213.24±13.34)×109/L。观察组48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为(1795.35±214.02)IU/L;总胆红素的含量为(197.46±43.62)μmol/L;白蛋白水平为(30.25±12.53)g/L;血小板数量为(115.31±11.43)×109/L。

2.2 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比较: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中,通过血清检测,观察组患者中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58.33%,肝功能衰竭病死率为31.2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8.57%、4.76%,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后提高了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P<0.05),见表1。

表1 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比较[n(%)]

2.3 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与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比较:通过临床检测分析,在选取的9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共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40例,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50例,其中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均在40岁以上,且以男性为主,患者均具有吸烟、饮酒史,在发生肝功能衰竭期间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因此在临床检查期间,除了对患者的发热症状进行密切检查外,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信息、生活习惯进行详细了解,从多个因素考虑,控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合成人体所需的物质,肝脏承担较大的工作量。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4-5]。目前对肝脏损伤较大的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由于肝脏疾病发展到肝硬化属于不可逆性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发热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患者情况严重者将发生肝功能衰竭,加快了患者死亡的速度[6]。肝功能衰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大量肝细胞出现坏死的情况,导致肝功能严重损伤,通常诊断出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黄疸加深以及肝性脑病等严重的并发症。据我国社会研究调查显示,导致肝功能衰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根据肝功能衰竭病理组织学和患者病情的发展看出,肝功能衰竭主要分为4个类型: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慢性肝功能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有效地治疗手段能够完全根治肝功能衰竭,最常使用的方法为肝移植,但这种治疗方法的价格十分昂贵、肝脏供应者也十分缺乏,导致了许多患者无法进行有效地治疗。所以说,我们需要对肝功能衰竭有关的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判断。对引发肝功能衰竭的因素进行分析,加强临床提前检查工作,最终有效控制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48例乙型肝炎感染性发热、42例乙型肝炎未发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查,根据临床血清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指标升高,白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中,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症状,将提高患者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患者的病死率高。由于肝脏器官在人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参与人体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等活动,但如果患者的肝脏受到病毒、酒精、药物等危害,将导致肝脏细胞受损,影响肝脏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当病毒侵袭肝脏器官,将直接对干细胞造成损伤,破损的肝细胞内的转氨酶将进入血液,因此肝脏损伤的患者血液中的转氨酶指标比较高。临床可通过对患者血液中转氨酶指标的检测判断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也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症状的主要依据[7-8]。乙型肝炎患者在患病后容易出现发热症状,由于发热在临床比较常见,因而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临床对乙型肝炎患者发热症状忽略的现象比较多,因而耽误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高,最终影响患者病情控制效果[9]。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理念的变化,早期诊断检查在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控制方面的效果显著,目前,医院临床对乙型肝炎患者发热症状格外关注,通过对患者血清检查发现,感染性发热患者的肝部病毒复制能力强,对患者肝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肝细胞的免疫系统下降,加快了患者肝功能衰竭症状进程,因此患者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显著提升,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状,进一步影响患者肝功能,患者在发生肝功能衰竭症状期间的病死率比较高[10]。由此可见,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中,感染性发热症状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中,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症状,需要对患者病情加强重视,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降低患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症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症状时,患者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提升,并且在肝功能衰竭期患者的病死率占比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症状,工作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督,防止患者发生不良现象。

猜你喜欢

感染性乙型肝炎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思考心电图之177》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