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腹泻脾虚湿盛型临床观察

2020-07-19姚民武陈金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升阳主要症状脾虚

姚民武,陈金福

(1.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广东 佛山 528200;2.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405)

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1日3次以上),粪便量增加(大于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大于85%),且病程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1]。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腹泻脾虚湿盛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8年8月6日至2019年6月17日就诊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慢性腹泻且符合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泄泻的门诊患者。男39例,女47例;年龄29~68岁,平均(51.90±10.06)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04±1.37)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29~68岁,平均(51.65±10.1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06±1.34)年。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31~68岁,平均(52.14±9.9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02±1.3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泄泻”的诊断标准,证型为脾虚湿盛证。久泻不止,每日大便次数3次以上,粪质稀薄,或清稀呈水样,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肢体困倦,口淡不渴,舌质淡,舌边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滑。②西医诊断符合《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4]。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近1个月内服用抗生素、激素;③胃肠道恶性肿瘤病史或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④孕妇、儿童或交流障碍,不能配合。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蒙脱石散(湖北汇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7391)1袋,口服,日3 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3065)3粒,口服,日2次;两药服用间隔时间2h。

观察组加用升阳除湿汤加减治疗。药用苍术、麦芽各20g,陈皮、猪苓、羌活、防风、神曲各15g,柴胡、升麻、泽泻各10g,炙甘草6g。胃寒肠鸣加益智仁 15g,半夏10g;腹痛甚加延胡索10g、白芍15g;腹胀加木香10g、白豆蔻10g;乏力甚加黄芪10g,生晒参10g。日1剂,水煎2次,各取汁10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两组均服药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标准计算症状积分,见表1。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便秘、头痛等。

表1 症状评分标准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相关内容拟定。临床痊愈:排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每日大便次数2~3次,接近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总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有好转,伴随症状总积分减少35%以上。无效:未能达到“有效”标准或有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观察组(43例) 对照组(43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前大便次数 4.05±1.46 1.07±1.52*△ 4.00±1.35 2.05±2.00*大便性状 3.44±1.63 0.84±1.51*△ 3.58±1.70 1.95±2.46*脘腹痞满 4.23±1.31 1.02±1.58*△ 4.14±1.39 2.00±2.11*腹痛 3.63±1.51 1.07±1.69* 3.67±1.55 1.67±1.97*食欲不振 3.91±1.29 0.98±1.52*△ 3.95±1.18 1.77±1.94*肢体困倦 3.86±1.17 0.88±1.24*△ 3.72±1.11 1.86±2.04*类别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6 讨 论

慢性腹泻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据统计,消化内科门诊中以慢性腹泻为主诉症状就诊占总数的8%~15%[6]。慢性腹泻病因广泛,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同时与精神应激、遗传、生活及工作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临床上主要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异常性腹泻4类。西医治疗主要有病因治疗、止泻、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近年来对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及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方法成为治疗慢性腹泻研究热点[7-9],调节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

慢性腹泻属中医“泄泻”、“久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病者,虚则胀满,肠鸣飱泄,食不化”,均揭示了脾胃功能失司是泄泻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虚是泄泻的关键病机。脾胃虚弱,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是以“湿盛则濡泻”,又因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与清阳合污而下,是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明代张景岳主张“利水为上策”,李中梓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清代叶天士独创泻木安土法,提出以甘养胃、以酸制肝。现代学者康雷等[10]认为治疗慢性腹泻应从“态”论治,抓住核心病机,提前判断潜在病机演变的特点,从病机分析状态,辨状态实施治疗。陈昺伃等[11]认为脾虚是基本病机,湿邪(湿热)是关键因素,并运用健脾清肠法治疗,获得良好效果。陈钰莹等[12]首推“五经配伍”理论,结合“针经治脏”“灸经调脏”等思想指导慢性腹泻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

升阳除湿汤方中升麻、柴胡行春夏升阳之令,引脾胃清气升腾而复本位,助少阳之气上浮而通阳道,二者合用,“土得木而达”。猪苓、泽泻功能利水渗湿,引湿邪从下焦去,以利小便而实大便。两药一升一降,气机得畅,脾复健运;防风、羌活取“风能胜湿”之义,防风其气升浮兼可升清阳之气,羌活其性升散而重在胜湿、兼可祛邪。苍术健脾燥湿,别有雄壮上行之气。陈皮理气健脾,神曲、麦芽醒脾消食和中,半夏温脾止泻,益智仁暖脾温肾止泄,甘草和中兼以调和诸药。全方升降并行,消补兼施,升阳除湿,健脾止泻。

综上所述,升阳除湿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腹泻脾虚湿盛型疗效较好,且安全。

猜你喜欢

升阳主要症状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