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题材的审美价值体现

2020-07-13龙韵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桂林山水山水画

龙韵

摘 要:拥有“甲天下”之美誉的桂林山水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文献史料及美术作品中梳理脉络,研究以桂林山水为题材作画的艺术群体,并分析他们的作品面貌和绘画风格,论述桂林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题材的原因以及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的发展。随着桂林山水自身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并研究桂林山水。如何在山水画题材方面发挥出桂林山水的优势,并创作出优秀的桂林山水题材的中国山水画,需要当代艺术家共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桂林山水;山水画;笔墨技法;绘画风格

一、桂林山水成为山水画题材的原因

从古至今,人们追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处。诚如郭熙言,泉石啸傲、渔樵隐逸、烟霞仙圣都是上天赐予的恩惠。自然山水给予观者的自然美与人们在自然山川中倾注的主观美共同作用,诞生了以山水为题材的艺术表现,它以多样的观照方式和成熟的表现技法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且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桂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以其拥有的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接受桂林山水的熏陶与滋养。桂林山水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首先基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构造。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坐落于广西东北部。四周被由石灰岩所组成的猫儿山、越城岭、都庞岭、海洋山等山岭围绕。在城区中,又以独秀峰作为圆心,漓江、桃花江,以及叠彩山、象鼻山、塔山、鹦鹉山、西山、尧山等环抱左右。在城区外的漓江沿岸,磨盘山、书童山、九马画山、相公山等群峰耸立,使桂林呈现出山与水相拥,山与水相衬的俊秀美、朦胧美、倒影美。

桂林山水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题材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阐述道: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就如同鱼水骨肉一般不可分割。桂林除了独特秀丽的自然环境以外,还有北宋米芾、明代邹迪光等一众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意情调,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抗战文化。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可染、陆俨少、白雪石、阳太阳等人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丰富了桂林山水的韵味。可以说,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桂林这片土地不断地被注入新鲜血液,富有人文性、地域性与笔墨性的桂林山水题材作品得到了新拓展。

二、以桂林山水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代表画家及作品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即20世纪以前,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20世纪以前,中国山水画受到来自西方的思想影响较小,画家沿袭了自隋朝以来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作品面貌具有浓烈的中国人文情怀。

早在北宋时期,据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记载:“……近见钱塘人家有米元章(1051-1107)画《阳朔山图》……及长,官于桂,见阳朔山,始知有笔力不能到者,向所不录,翻恨不巧矣。夜坐怀所历,作于阳朔万云亭……”如今,《阳朔山图》已失传,虽然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米芾当年于桂林时期的艺术创作记录,但从米芾与临桂县令潘景纯在游览伏波山留下的石刻可以推断,对于董、巨二人高古的意趣十分赞赏的米芾在当时必然深受桂林山水的启发。

现藏于桂林博物馆的《阳朔山图卷》由明朝邹迪光(1550-1626)所绘。邹迪光从未来过桂林,对于桂林的一切认知皆为想象。因此,偶然所见的米芾《阳朔山图》便成为了这幅作品的主要依据,《阳朔山图卷》中的笔墨形貌与山石形态与桂林的地域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作者将自己想象的桂林形貌特点与当地嶙峋的怪石相结合。作品用笔遒劲秀逸,皴法厚润融凝,山石体态干瘦坚挺,山石之间的人物生动,整体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与恬静。

在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的年代,广西地处西南一隅,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开明的政策吸引大量的文化名人到此躲避战事,使当时桂林的文艺活动盛极一时。

《白石老人自述》记载了齐白石(1864-1957)在20世纪初期外出游学的经历。在1905年7月,齐白石应邀前来桂林,并以桂林独秀峰为题材创作了数十幅作品。作品笔法简练,主题突出,图示与处理方法类似,一片厚润华滋的墨色中塑造出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山脚下的亭台楼宇掩映在混点林木之中,在意境的渲染和表现上十分强烈。齐白石的观照视野与山水画技法都在这次桂林之行中得到了升华。

黄宾虹(1865-1955)利用在两次到广西讲学的机会创作了许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例如《桂林山水纪游》《楼台烟雨以桂林》《阳朔山水》《兴坪纪游》等。这些均是他在桂林写生时所见的场景,温润氤氲的山林气在笔墨表现之下可谓气韵俱备,作品的笔墨面貌由早年时期的师古人清逸变为黑密厚重,画面中大量运用不同形质的墨反复渲染,使得浑厚华滋而苍苍茫茫的气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使观者身临其境。

徐悲鸿(1895-1953)的《漓江春雨》作为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停留桂林期间的创作,将中西艺术的表现手法相融合,表现出具有中国笔墨韵味和西方写实性绘画特点的新风格,作品以大片的水墨表现了一片润泽无比的漓江景致,烟云流淌在山峰之间,在朦胧的雾气中是若隐若现的山林,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绘有一叶扁舟。整幅作品呈现烟波浩渺之态,灵动的山影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荡漾,把漓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徐悲鸿山水画中最能代表桂林的作品。

關山月(1912-2000)在1940完成了著名的《漓江百里图》长卷。作品详尽而完备,却少了几分桂林的葱郁,多了几分峥嵘。51年后,1991年秋关山月重游漓江又创作了姐妹篇《漓江百里春》,画面用笔更加泼辣和奔放。关山月后来在《我的实践经历》中说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算是同一事物,同一题材,画面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也绝非相同。这两幅画正是对此的体现,“百废待兴”是《漓江百里图》所呈现的主题,而《漓江百里春》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喜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艺术家“温故知新”“革新中国画”“推陈出新”的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开始纷纷走向室外感受当下生活,写生创作。这些新的尝试改变了山水画以往的面貌,使之有了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内容。

李可染(1907-1989)对桂林山水格外钟情。例如《桂林小东江》《漓江边上》等作品便是在20世纪50年代数次到漓江采风所创作。这批作品以黑、繁、亮、厚为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在技法上突破了传统山水的程式,以黑与白的挤压对比来表现画面中侧光、逆光的意识,以此展现桂林朝雾夕辉、阴晴风雨的变化。整体效果纯粹而丰富,墨色浓重浑厚,气势蓬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陆俨少(1909-1993)对写生也是十分重视,在1963年至1985年间,《漓江春泛》《漓江山水图》等作品均是陆俨少的桂林写生创作。画面均以一江两岸的构图表现,漓江两岸绿树丰茂,风景秀丽,江中小舟悄然而过,为画面增添了不少意趣。作品用笔浑厚苍润,笔墨变化丰富,“留白法”“墨块法”运用熟练,将桂林漓江千峰环水,烟霞远映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其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

白雪石(1915-2011)1973至1980年间曾深入地研究过漓江沿岸的奇峰翠竹,江河云雾,峰丛倒影,并将西方艺术中的素描、速写、水彩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其描绘的桂林山水整体风格较清秀淡雅,富有诗意,代表作有《漓江行舟》《漓江春》等。其中,倒影的表现在白雪石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白雪石通过对漓江两岸的写生观察,将倒影以简练明了的大笔涂抹,既没有脱离中国画的范畴,又很好地表现了漓江江面如镜、平缓无波的美丽。

阳太阳(1909-2009)作为桂林本土画家,以自身熟悉的家山为创作题材更突显了其扎实的传统功底以及独特的创作才华。例如作品《漓江木排》的笔墨形态,既有传统笔墨勾皴的凌厉泼辣又有水彩渲染的水晕墨彰,尤其把西式水彩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式的水墨意味相结合,于是使得中西融合的造型显得生动写实更主题鲜明。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新山水画程式,将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可谓是极为彰显时代特征的山水画,为后人所敬佩。

20世纪80年代之后,得益于改革开放,桂林的文艺事业伴随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得以迅速发展。慕名而来的画家也不再固守旧式的窠臼,运用新的理念与技术,强调自我表现和个人风格已成趋势。特别是90年代之后,绘画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局面。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家林对于艺术中的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知觉,以水墨写生作品《桂林独秀峰》为例,画面以上留天下留地的形式构建,峰丛流水,林畔村陌,提按有致的“点”与“线”在皴擦的作用下相互融凝。作者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将桂林山水的形质特点紧紧捕捉,画面更丰富,赋予了作品更强的表现力,但是,又尽可能摆脱传统的枷锁束缚,将笔墨技法的多样性无限开发,呈现了真实、新鲜、生动的桂林山水之景。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师承李可染、梁树年,喜好用富有张力的墨线反复皴擦渲染,通过营造强烈的视觉面貌表现传统意趣。在桂林写生期间,烟雨氤氲、青罗苍玉般的漓江山水大大激发了其创作灵感。其作品《家在清漓江畔》,笔墨虽粗犷苍厚,却不碍气象博大,组成画面的线条以富有韵律的笔调相互簇和。因此,他的桂林山水画既有愈加明晰的时代感,又做到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蜕变。

桂林本土画家白晓军的风格多为野逸秀润且富有深度人文观照的写意造型。他的笔墨造型常以雄浑、苍劲来彰显不羁的艺术风范,同时又拥有中国传统文人不落俗套、崇尚自由的美学精神。例如其作品《家山野趣图》,画面的虚实对比和水墨层次把握得十分融洽,鲜活的墨气表现得更活脱与立体,丰富的笔法与率性的野逸构建了属于作者自我的桂林山形体貌精髓。这种具有深度人文情怀的笔墨造型既具理性的客观规律又有感性的审美自觉,能使观者沉醉于这蕴涵传统又彰显个性的世界中。

三、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的审美价值

结合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的思想与绘画技法的演变,表现出艺术家本身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身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将人的思想感情注入到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便是达到“有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桂林山水既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大自然赠予艺术家的绝佳素材,观赏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犹如行走在桂林参差起伏的山水中,游荡在漓江变幻的烟雨前,品味着这一片如牧歌般宁静的乌托邦式的美景。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和自然山水的美学内涵在桂林山水中得以绝佳体现。

四、结语

桂林山水作為题材呈现在中国山水画中,其强烈的视觉形态具有一定的艺术逻辑和历史规律。回顾早期的桂林山水题材作品,从蕴含传统的山水笔墨与文人写意精神的形成,再到内容与形式的中西融合等,这些美术史上伟大的节点构成了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艺术家在梳理和总结中,通过实践与创作不仅继承传统与经典,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开拓革新。桂林山水是永恒的,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通过艺术家立意、迁想、妙得等一系列的造型过程而各具特色并密切联系。探索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优秀的山水符号文化,对桂林山水及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麟,孟远烘.广西美术发展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109-330.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9-264.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6-190.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20-123.

[5]杨曼.百年来桂林题材山水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杨景淇.桂北地区中国画审美意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7]张景鸿,李洁民.桂林山水题材山水画画家和作品综述[J].艺术探索,2012(4):31-33.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桂林山水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桂林山歌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