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形式多样化研究

2020-07-12孙艳君佳木斯大学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名作欣赏 2020年36期

⊙孙艳君[佳木斯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根基,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无论是从高校教育目标来说,还是国家长远发展来看都势在必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为高校授课多样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承,在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演变中贯穿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其中的文化自信,是根基最深厚、范围最广泛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制度创新的精神条件,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建构。因此只有坚守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立足中国国情来研究中国问题,使理论建构植根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事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就更需要在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认清历史与现实,明确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明确文化建设滞后给新时代带来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为我国文化体系建设做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第一,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洗礼,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不仅有彰显炎黄子孙智慧与勤劳、使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谱写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些民族精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动力,能够在社会群体中产生凝聚力,产生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认同的自信心。大学生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因此高校应该在做好基本专业教学的同时,继续多角度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使青年学生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第二,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建立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他们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确自身的价值、责任,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才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大学教育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其中对社会发展影响至深的是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大学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缺少情感认同感和弘扬文化的自觉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失去信心,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立。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自信涵养环境,帮助青年学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借助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带领其反观历史,汲取历史精华为今所用,用优秀的中华传统精神涵养品格,提高大学生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做出正确、科学判断的意识,端正行为,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第三,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肩负起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是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青年学生要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寻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奥秘,青年学生只有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自发的向心力、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才会逐步建立,青年人才更加有底气站在发展的潮头勇往直前。

三、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形式多样化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构建的以“翻转”为目标的 MOOCs、微课教学模式,使得传统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形式,从而达到课上、课下相结合,本地教学资源与外界优秀教学资源相结合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育信息碎片化,时效化的颠覆性变革。

(一)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自信”教学中慕课的运用

在各大高校教学活动中,运用慕课的教学方式开展高校文化自信教学,不仅使高校文化自信教学形式灵活、新颖,更主要的是这种开放性教学形式,使知识点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教学资源可利用时间碎片形成长期连贯的教学效果。

第一,高校共享平台精品课,创建地域文化品牌。由于慕课教学方式具有多样化以及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高校教学环节“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内,各高校可以利用“慕课”建立高校文化精品课共享平台,根据地域优势完善本区域的文化资源,创建课堂,这样可以发挥地区优势,广泛搜集文化相关材料,形成地区文化自信品牌。同时,各高校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调动了青年学生对于文化的关注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运用慕课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慕课不仅是一个看课、听课的过程,运用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留言,可以与任课教师互动,甚至可以设立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的“虚拟课堂”,使大家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思想的碰撞中增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力,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力。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自信”教学中微课教学方式的运用

微课是一种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重要教学形式,微课的每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往往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的着重讲解。让学生们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创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教师在对“文化自信”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同时在运用微课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录制用时短,主题突出,创作带有趣味性的小视频,利用平台每天推送小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片段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文化信息的了解、积累。微课可以将文化内容进行精简、浓缩。每个课时只介绍一种文化样式的某一个点,例如:赫哲族鱼皮衣服的制作、中国建筑的大木结构、国画的分类、青铜器的前世今生,等等。采用吸引眼球又内容明确的课程标题,将文化这一概念具体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扩充了课堂有限的知识容量,而且更主要的是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

第二,以“文化自信”为目标,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增加。现代信息化时代,网络得以广泛普及,青年学生是对社会新生事物高度关注并且积极响应的群体,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随时进行调整。微课课程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有手机或者电脑就可随时观看,适应高校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新知识的需要。并且各微课程之间的前后关联性不大,打破了传统教学章节的限制,更适用于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微课观摩的选择,在这种操作简单又高效的选课形势下,微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观看课程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从而使高校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引入课堂,借助现代化手段实现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慕课和微课授课方式的持续扩展渗透中,优秀文化遗产将不断展现,文化传承的理念被不断加深,高校学生的文化视野被不断扩展,从观看到理解,再到体会与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不知不觉中将会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在耳濡目染中渗透优秀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建立健全人格,积极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