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对婚姻与感情的考量
——《倾城之恋》与《琉璃瓦》的赏析

2020-07-12李新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郑州450046

名作欣赏 2020年36期

⊙李新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郑州 450046]

一、《倾城之恋》赏析:离婚再嫁的白流苏究竟如何打赢了“爱情保卫战”

首先这不是一部“爱情攻略”,而是对张爱玲经典小说人物的合理性做一分析,张爱玲笔下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女子白流苏,究竟依靠什么,在离婚八年后,于上海滩上众多拥有待嫁女儿的家庭对于范柳原的虎视眈眈中突出重围,又是如何最终将岌岌可危的所谓“爱情”修成正果的。细细解读下来,颇为耐人寻味。

(一)白流苏好赌的性格来自于家庭的血缘遗传

小说中,白流苏的原生家庭中,我们看不到“爱”的正向流淌,看到的是三哥和四哥对于妹妹的算计外加嫌弃。

白流苏已经离婚回到娘家七八年了,但是前夫过世的消息一在白家蔓延开来,白流苏的哥嫂就开始轮番上阵,极力劝说白流苏回到前夫家里去给没有子嗣的前夫披麻戴孝,顶正房妻子的名义,再从侄子里面过继一个来撑起门户,说这才是识大体、顾大局之举。白流苏听了哥嫂的话后,心里一阵发冷,她才28岁,尚有着娇美的面容和上海旧式淑女的含蓄之美,难不成以后几十年的岁月就这么埋葬在死去前夫的妻子名分里?她何尝不知道,这是哥嫂嫌弃她在娘家白吃饭的具体体现,原本的指桑骂槐现在看来还真不是自己的多心,不是捕风捉影,可这是手足之情,且顾虑到还要在这个家里吃一口饭,28岁的白流苏极为有涵养地拒绝了,说:“婚都离了七八年了,当年的那些法律文书岂是儿戏?”哥嫂原本就希望把当年白流苏离了婚带回来的钱败光之后,再找个由头将这个棘手的年轻姑奶奶推出白家大门,免了自己和孩子们日后可能奉养的累赘。看见白流苏的不配合,那就直接蹬鼻子上脸说些难听话,白流苏寄人篱下的生活就在母亲视而不见的氛围里缓缓展开。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算了,白流苏的人生改写无非是亲戚朋友帮忙介绍个类似丧偶的姜家,家里有五个孩子,急于给孩子找一个后母,这样的机会下可能会遇到一个忠厚之人也说不定,但是故事就没有那么精彩、耐人寻味了。好在白家的这两个儿子白老三和白老四时刻都在“闹妖”,家里的媳妇也差不多是一样的人,那就注定了白府里日日不会太平。

白流苏正在发愁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一贯是个没有主意的人,当年的夫妻闹矛盾,丈夫不仅在外眠花宿柳,还动手打了她,哥哥出头为她伸腰离了婚,当年她在心里感激不尽,所以无法拒绝哥哥们伸手要她的那一大笔赡养费去投资,说起来,亲兄弟姐妹,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可是如今,白流苏已经被哥哥们失败的投资弄得身无分文,不在家里寄人篱下又能怎么样?机会的到来悄无声息。白府老爷和二姨太均已过世,二姨太生下的仅有一个女儿,不曾威胁到老太太当年的正房地位,所以二人相处之间倒也太平,那个留下的七小姐宝络现在也已经成年,白老太太务必要借给宝络婚配的时机彰显自己的为人大度、贤德淑良的好品性,嘱咐了远亲徐太太要给宝络物色合适人选,自然青年才俊又有钱才是首选。徐太太不负众望,真的带来了好消息,至此,男主角的消息在众目睽睽下虽然姗姗来迟,却在白府开炸了。范柳原——一个过世华侨的私生子,通过法律官司从父亲原配那里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遗产,有钱,又没有长辈管束,最重点的是年轻富豪。白家的三太太、四太太都在遗憾,这是不是可以给我的女儿当预备的上门女婿呀?这样的好姑爷儿对于经济上破败的白府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了,可惜女儿们才14岁、16岁,还有12岁,哎呀,不管了,试试看,万一他喜欢年轻的呢?七小姐宝络知道自己在白家的庶出身份,明哲保身的她也不敢跟六小姐白流苏走得太近,更遑论仗义执言。赶巧听到三嫂四嫂谈话和阴谋的七小姐急于找到同盟军帮自己,不经意间,白流苏又成了平日里并不太亲的妹妹的“挡箭牌”,被拖着参加“相亲大会”,却不巧被范柳原看中,凭借白老夫人借给她的首饰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宝络惨遭淘汰出局。

白流苏被自己的嫂子当院咒骂“被猪油蒙了心”,心里却凭空涌上来一丝得意,她也知道宝络心里恨她,可是这是个机会,她要为自己搏一把。女人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这种“赌”的性格,在白家也是血缘上的遗传,白流苏的父亲好赌,哥哥们好赌,白流苏心想,自己缘何就不能为命运轰轰烈烈“赌”一把?败了,无非是没有资格当人家的后母,对于本就不情愿的白流苏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二)白流苏借徐太太的间接帮助与范柳原拉开“斗智斗勇”的情感战争帷幕

白流苏想要为自己“赌”后半生的饭票和身份,只要能嫁给范柳原这样一个有钱的公子哥儿,后半生就能逃离现在处处让自己难堪的娘家,可以安安稳稳有一口饭吃,白流苏能想的只有这么多,所以她必须抓住机会。当然白流苏从小生活的时代环境,让她无法在社会上靠着“独立意识”去立足,她最大的反抗就只是重新为自己找一段婚姻,这是属于白流苏们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白流苏在镜子前打量自己,欣赏自己的娇美容颜和苗条身材,小小的脸儿,最后还飞了个舞台上的动作,抛出了唱腔,那一刻白流苏应该是在盘算自己的本钱,也下定了决心打算搏一搏,为了后半生的安稳。白流苏很清楚范柳原看上自己什么,她努力希望得到一个承诺。徐太太再次上门,女人们说说笑笑,似乎就把七小姐不成功的相亲话题给翻篇了,连带着以前说的六小姐可能做姜家五个孩子后母的事情也黄掉了,女人们心照不宣,但是眼风里似乎都带了未卜先知的小小得意。徐太太说自己要去香港,路上很辛苦,可以请六小姐帮自己在路上照顾孩子,顺带着说不定在香港能为六小姐找个上海的同乡,白老太太拿不定主意,转向流苏,白流苏心里电光火石地盘算了,知道必是范柳原布下的局,心里是早已应承下来,面上却带着几分天真和懵懂。

徐太太问:“六小姐,你怎么说?”

白流苏带着一脸娇憨的笑容回答:“徐太太,你对我真好。”

徐太太再问:“那你是去还是不去呀?”这问法够直接,颇有春秋大法之功效。

白流苏再度举重若轻,笑而不答,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范柳原喜欢白流苏,但仅限于喜欢,他并不打算将自由也全数送上。于是在香港,毫无悬念地,范柳原闪亮出场,至此,一对成年男女并不纯粹情感的斗智斗勇真正拉开帷幕。

(三)单凭外貌魅力,急于摆脱娘家尴尬境地的白流苏赢不了这场情感的战争

范柳原故意将白流苏的酒店房间安排在自己房间隔壁,每天早出晚归,同进同出,外人眼里这就是一对热恋的情侣或者新婚夫妇。这样一来,白流苏在熟人那里必然要考虑名声已经受到损害。白流苏为了撇清和范柳原的关系,也为了思考下一步如何占据上风,故意疏离,范柳原全程冷处理。对于范柳原来说,他的态度很鲜明,我并不会给你要的天荒地老,你生气我根本不在意。面对白流苏的反套路突然要回上海,既不问为什么,也不挽留,说“我陪你回去”。他心里很清楚白流苏的想法,如果再能陪同回上海,白流苏在亲朋好友那里就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回到白家的白流苏深居简出,面对流言蜚语,静等范柳原的反应。这是绝地反击,白流苏也想借机试探自己在范柳原心里的地位,实现逆风飞扬,全盘逆袭。白流苏回去上海娘家住了一段日子后,深知白流苏在白家度日如年的范柳原从从容容拍了一份电报给白流苏,既无承诺也无请求,更没有对白家的老太太和兄长们一个交代:“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

范柳原很清楚,白流苏想要什么,所以他才有那番高谈阔论,谈婚姻的不好,摆明了,他要白流苏这个人,却不想给她双手奉上自己原本的自由。仅仅依靠两个人之间那点儿好感和喜欢,还不足以成就这段所谓的倾城之恋。范柳原的招数对于白流苏来说,招招致命,白家的老太太拿着这份在白府传遍的电报叫了流苏去,说:“既然叫你去,那你就去吧。”这是母亲想要推卸责任的一个证据,也是白府上上下下对白流苏并无感情的铁证,因为从始至终没有人问过那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以给你怎样的未来?你心里对于你们俩之间有着怎样的打算和考量?母亲身份该说的话一句都没有。所以白流苏听了反而心里轻松了,她没有责任和义务要管别人的看法了,以后桥归桥,路归路,尘归尘,土归土,她只能活成自己的一束光了吧。再度返回香港的白流苏已经不是以前在白家唯唯诺诺、任凭母亲和兄长摆布的六小姐了。现在的她很清楚,自己的再度南下,是接受了范柳原单方面提出的不平等条约的。现如今,没有娘家拖累的、上海美丽的离异女子白流苏成为有钱的钻石王老五范柳原安置在香港、最为理想的金屋藏娇人选。

(四)白流苏心里明镜一般:自己打赢“爱情保卫战”是偶然的战争促成的

只能说白流苏的命运还不坏,偶然爆发的战争成就了一段“旷世绝恋”,不得不说成年人的感情往往会落实在朝夕相伴的一餐一饭里。

战争的偶然,使只和流苏腻歪了短短一周时间的范柳原再度转回香港,他的船走不了。假如能开航呢?如果是已经走了的范柳原和留在炮灰纷飞香港的白流苏之间,隔了几十年,这爱情还能修成正果,鸳梦重温,成为传奇吗?所有人都知道,不会。范柳原和白流苏也知道,在战争的背景下,两个人忽然有了“惜取眼前人”的感受,谁也不知道身边的这个人,明天还在不在。生命如此幻灭的那一刻,相伴的人也有了真心和了解,还有愿意共度一生的勇气。至此,白流苏大获全胜,战争成全了她,使她的爱情与婚姻,如同传奇一般。因为传奇得不真实,白流苏和其他女子一样,和世间普通夫妻一样,不会去计较范柳原在其他时刻的摇摆和花心。战火中紧拥着对方那一刻的“死生契阔”足够这段婚姻平稳安全地度过未来的几十年光阴,百毒不侵,刀枪不入。

二、《琉璃瓦》探析: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爱玲的小说好的太多,代表作品里常被忽略的《琉璃瓦》这一篇,似乎比较下来,怎么也轮不到这篇作品,但是这篇小说的叙事风格、结构和文笔实在值得探析。

姚先生有一位多产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儿。亲友们根据着“弄瓦、弄璋”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窖”。姚先生并不以为忤,只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和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一开篇就将作品氛围营造得足足的,美丽的琉璃瓦,实在有趣得紧,至于姚先生没有儿子却有这么多美丽的女儿,是真的开明还是苦中作乐,倒也难说得清楚。在姚先生自己看来,似乎自己的这七个美丽的女儿就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应该选择深宅大院、深居简出、花团锦簇、灯红酒绿的豪门家庭安顿下来才是正理,至于女儿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姚先生觉得无须顾及。

(一)姚先生秉承的理念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中学课本里的古文《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而这句话也因此流传下来。

再来看《琉璃瓦》中的姚先生怎么为女儿们的未来打算:“大大小小七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说也奇怪,社会上流行着古典型的美,姚太太生下的小姐便是鹅蛋脸。鹅蛋脸过了时,俏丽的瓜子脸取而代之,姚太太新添的孩子便是瓜子脸。西方人对于大眼睛、长睫毛的崇拜传入中土,姚太太便用忠实流利的译笔照样给翻制了一下,毫不走样。姚家的模范美人,永远没有落伍的危险。亦步亦趋,适合时代的需要,真是秀气所钟,天人感应。”这段话描述的七个女儿的美丽来源虽然不合逻辑,令人想不通,可是也给故事带来了颇为有意思的开端,女儿在寻常百姓家是“瓦片”,姚先生说自家的瓦不是寻常瓦片,是美丽的瓦,是琉璃瓦,看起来这个父亲不说里子如何,至少面子上倒是做足了排场。姚先生为了女儿们,自认为殚精竭虑,计谋深远,单单从姚先生为女儿们取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女儿们的名字依次排列下来:琤琤、曲曲、心心、纤纤、端端、簌簌、瑟瑟,名字和人一样美到极致了。姚先生自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奈何他一厢情愿地付出,女儿们并不领情。

大女儿琤琤对相亲对象也有好感,因此接受了父母的安排,顺水推舟嫁给了父亲物色的大股东的独生公子,然而婚后为了避闲话,在婆家不落话柄,反而和娘家疏远了。年轻貌美的女儿琤琤一结婚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于父亲的升迁全无干系,姚先生私心里觉得自己亏大了。

二女儿曲曲被父亲举荐到大公司做秘书抄抄写写,目的则是为了能攀上顶头上司或者是公司里家世好的青年才俊,没想到颇有个性的曲曲和一个长相俊朗、家徒四壁的三等小秘书自由恋爱了。两个人一背了人就恨不得纠缠在一起打打闹闹,俏皮话儿眼看着飞扬得满公司都是。姚先生有苦难言,看着风声四起,怕影响了女儿的名声,又怕带坏了下面的几个女儿,索性忍痛成全了他们,还不得不贴补他们婚后拮据的生活。

看得出来,姚先生原本希望将女儿们的出众姿色当作婚配市场上的砝码,想要为女儿们择一良婿,但是听从安排的大女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对自己的仕途毫无用处,二女儿又完全指望不上,一时之间,姚先生急得要生病了,却又不敢怎么在其他几个女儿面前说这事的原委,怕女儿们长大后也要为所欲为地“造反”。姚先生心里是委屈的,他认为自己是为了女儿们的长远考虑,奈何这些小冤家们完全不领情啊。姚先生每每都是郁结苦闷的,本来看着“姚家有女初长成”,骄傲的同时有烦恼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姚先生被两个女儿不理想的婚姻状况折磨得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再看看几个尚年幼的、长大也是美丽绝伦的女儿们,姚先生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支撑着。

(二)三女儿心心的相亲现场简直就是大型翻车现场,语言之精妙不可不读

受了连连打击的姚先生看到三女儿心心乖巧可人,一会儿安慰父母,一会儿又信誓旦旦婚姻全凭爹娘做主,姚先生不由得又提起精神,再次大张旗鼓为心心安排相亲,场面之大,令人侧目。

对方是杭州富室嫡派单传的富二代,姚先生在家里坐卧不安,等到女儿回来嘱咐太太察言观色,看到女孩子喜滋滋的欲语还休,心想这次靠谱,父亲以为这次总算是有个听话的女儿了。却不成想对镜洗漱的心心忽然娇羞地冒出来一句,不舍得远嫁,这话犹如平地一声雷,将姚先生夫妻俩炸得外焦里嫩,相亲对象明明是本地人啊,这下知道必是出了岔子。原来心心相亲时认错了人,以为她身边的那个男方家里的小跟班儿程惠荪是相亲对象,没想到正牌相亲对象本该是坐对面的公子哥儿陈良栋,心心大哭起来,姚先生一头火,却不得不先安抚女儿,说再安排看一次。心心却不干了,说了一句话妙极,说自己坚决不要那个人:“没有看清楚,倒又好了,那个人,椰子似的圆滚滚的头。头发朝后梳,前面就是脸,头发朝前梳,后面就是脸──简直没有分别!”立时三刻读者面前一个脑满肠肥的蠢笨样子的人浮现出来,这语言真是张爱玲的风格,画面感十足,那脑袋活像个椰子壳。

小说中的女孩子一哭二闹的情景描绘也画面感十足:

心心双手抓住了门上挂衣服的铜钩子,身体全部的重量都吊在上面,只是号啕痛哭。背上的藕色纱衫全汗透了,更兼在门上揉来揉去,揉得稀皱。

姚太太扯了姚先生一把,耳语道:“看她这样子,还是为了那程惠荪。”姚先生咬紧了牙关,道:“你要是把她嫁了程惠荪哪!以后你再给我添女儿,养一个我淹死一个!还是乡下人的办法顶彻底!”

姚先生心力交瘁,终于病倒了,在他卧病期间,琤琤到病床前向姚先生诉苦,诉说其老公有了外遇,但与姚家疏远了这么久,姚先生姚太太既不想管也管不了。心心趁机与心仪的程先生密切来往,夫人看着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也心软了,还替他们见面约会打掩护,姚先生失落至极,索性撂了挑子,不再管了。

(三)张爱玲的文风和故事结构相得益彰,颇有《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

结尾那段文字也特别具有讽刺意味,一句姚先生“随他们闹去”看上去是真的没有了指望的、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轻松是真的轻松了,失望也是真失望。张爱玲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在这篇作品中是淋漓尽致了,老于世故的繁华和凄凉全都有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张氏文本,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个顶顶聪明的张爱玲,在冷静地看着姚先生的家长里短和一地鸡毛。笔者最喜欢看那一段,心心在镜前的含羞带怯、心花怒放的闺房小女儿的情态惹得姚先生大喜,感叹:“真的,我倒不知道我们三丫头这么鬼精灵,隔得老远的,眉毛眼睛都会传话!早知道她有这么一手,我也不那么提心吊胆的——白操了半天心!”却没想到是个天大的误会,令人忍俊不禁,也同情心里一片荒芜、兵荒马乱的姚先生。琤琤忽然回来娘家是因为自己的事情求助,因为丈夫有了外遇,希望父亲为自己出面讨个公道,但是眼看见父亲卧病在床,情急之下出语不当,大哭中假设父亲死去,那状态惹怒了母亲姚太太。想到女儿只顾自己在婆家的地位、婚后远离娘家的无情,姚太太冷言批评,忽然间姚太太冒出了意想不到的一句话,颇有点《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不得不说张爱玲文风的老到和犀利:“这会子别说他还没死,就是死了,停在棺材板上,只怕他也会一骨碌坐了起来,挺身出去为你调停!”怎么让人忽然之间有点儿出戏?对了,必是一下子想起了《儒林外史》中临死为了两根灯草死活不肯闭眼的严监生呢!写法上倒是有相似之处的。《琉璃瓦》和张爱玲的其他作品比较起来,肯定不是最出色的作品,但是在张爱玲创作鼎盛时期的这篇作品,个人认为在技术的圆熟程度上并不逊色于其他作品,语言的妙处也是随处可见,耐人寻味。

也许,对于张爱玲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上绝大多数女人们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就是感情和婚姻,所以在婚配上出现了状况的女子常被娘家人认为是家门不幸,而她们想要在逆境中找到自己能够反击回去的力量,也常会感到身单力薄、形单影只,身边很少有能够给予支持的温暖,也因此张爱玲笔下的这几个女性形象鲜明生动,令人读来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