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述中国20世纪文艺主潮
——以学堂乐歌为例

2020-07-12彭译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名作欣赏 2020年36期

⊙彭译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学堂乐歌起源于清朝新式学堂中,为其最初设立时教授学生的音乐歌曲,是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形成的特定时期特殊的音乐文化,乐歌取材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是对当时社会新思想的反映。乐歌的曲调借鉴了日本、欧美等音乐曲调,也有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如以民间曲调进行填词。学堂乐歌在中国普及以后,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渐体系化,开启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是音乐教育的里程碑。学校内音乐课的广泛设置,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音乐教材的丰富与建设,推动我国音乐教育越来越专业化。

一、从学堂开办到乐歌的完整出现

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将目光放眼到全世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我国对外形势的严峻局面,积极寻求制度上的变革,以求力挽狂澜。贤达们纷纷发出了外出学习、国内变法的主张,一些人也在照样开展某些活动,威远的《海国图志》随之问世,在书中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一)学堂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之后,当时的清政府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不断向列强割地赔款,签署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为挽救国内趋势,维护清朝政权稳定,清政府被迫推行一些“强国”措施。同时受到外国教会学堂的影响,在1860—1900年之间新式学堂在一些地区涌现出来,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这些也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新式学堂,分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有威望的官员创办。这些学堂为我国近代教育机构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乐歌的出现

伴随着学堂的遍地开花,乐歌逐渐出现。军事是各学堂创办知识必不可少的科目,随后学科逐渐丰富起来,包括工业、矿业、医学、商业等。随着学堂的发展,乐歌也在一些学堂中兴起。乐歌最初只在传教士创办的西洋学堂中出现,教授唱歌、钢琴、合唱等科目。乐歌课也引入到中国人创办的学堂中。1898年在清光绪皇帝的号召下,中国开始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百日维新运动,成立了京师大学堂。

二、学堂乐歌的普及

学堂乐歌的普及经历了十几年,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的一场彻底的破旧立新的革命。

(一)由京师大学堂拉开序幕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程,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破旧除新运动虽然在皇帝的号召下开展,然而其效果也微乎其微,难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具体原因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物质形态的变化很容易实现,制度文化的变革经过一些努力也可以进行,然而几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学堂乐歌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刚刚出现的新事物,还处在发展期。在此之前,音乐课从未进入课堂,在民间也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其二,学堂乐歌刚刚出现,大部分人对其不了解,因此普及起来也面临诸多障碍。其三,学堂乐歌的普及是必然趋势,其发展也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其中教师、教材为首要物质条件,当时清朝版图地域辽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不容易,因此只能首先在京城推广,在高等学府的课堂上开设乐歌课程。19世纪末,我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即京师大学堂)创办,这也是我国第一所近代正式大学,开启了我国近代高等交易的序幕,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伊始不仅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相关事宜进行统领与管辖,即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北大是中国古代与现代最高学府的传承者,创办伊始一直在中国教育领域具有最高的威望。京师同文馆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实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历程,反思与回顾这段历史,了解中国近代教育蹒跚起步的情形,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进步来考察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女子入学堂,乐歌更响亮

到了20世纪初,学堂乐歌在高等学府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1907年女子上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颁布了专门的章程《女子学堂章程》。女子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读书,对乐歌教师的需求更加清晰,这一时期,高等学府内开设乐歌课程已经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即使大多为选修课程。师范学堂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走上讲台,良好的教育形式也吸引了一些海外留学生陆续回国。到了民国时期,各省立师范高校均设置了乐歌课程,一些发达省份的省立重点中学、县立重点中学以及极少数的小学也设有乐歌课,即使教师数量有限,然而乐歌课程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少数重点学堂为满足学生对乐歌课程的需求则外聘乐歌教师到学校上课,未设立固定的教师。1912年之后,乐歌课程几乎进入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中小学,乐歌课程的普及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学堂”则逐渐被“学校”的称谓所代替,如1912年清华学堂、京师大学堂分别改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乐歌课在高等学府内也更改为唱歌课、音乐课等。

三、学堂乐歌的发展时期

1912—1927年这六年的时间为乐歌高速发展期。1912年,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观念确立于民众内心,激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为学堂乐歌这一新生事物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其普及范围更多是局限于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偏远地区的小学仍是一片空白。据汪毓和等人关于乐歌发展历程的研究,具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02—1912、1912—1922、1922—1937。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学堂乐歌的发展推入到巅峰时代。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 “兼容并包”“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号召“以美育代宗教”,即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统称为美育,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意在加强对国人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此抵制西方宗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重点在对人的“育”,而数理化等学科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认知领域;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注重对人性格的塑造、眼界的开拓以及完美品德的形成,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培养与提升;美育就对人进行审美的培育,即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创造美,这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细化与转型。

学堂乐歌的推广之初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注重“军国民教育”,五四运动后则进行了全面细化,是人民民主观念的变化促使其遍地开花,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思想启蒙。五四运动以教育与文学的改革为主,同时兼以人权、民主、平等、博爱的呼吁为特点,既反对封建独裁,也反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残余思想,同时也强调平民教育,出现了陶行知等教育大家。这种思想也逐渐融入学堂乐歌中,影响范围不断延伸,如陶行知提倡的《手脑并用歌》。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后来五四运动的发展,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民主思想开始萌芽发展。因此学堂乐歌的发展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民主思想借助学堂乐歌这一载体不断深入民众的内心。

四、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单一的音乐生活

1840年之前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一直在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传统文化是主导,传统音乐也是音乐领域的主导,单一、封闭。随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单一的文化格局被打破,趋于多元化,引发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音乐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传统音乐的地位被撼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音乐的主流地位越来越弱,其对社会影响逐渐缩小;第二,学堂乐歌的大范围普及给单一音乐结构的宫廷音乐带来强烈冲击,致使社会音乐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第三,学堂音乐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结构逐渐形成,在价值方面,同宗教音乐越来越背道而驰,同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提升了在世界音乐领域中的地位。

(二)使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产生变迁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社会阶层艺术的代表,两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构成。然而其特性存在巨大差别,民间音乐多为民间自发形成,影响范围广,为普通大众所传唱。宫廷音乐是皇宫贵族官员所喜爱的艺术,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同时带有神秘性、两者处于对立的局面。此外,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也具有一定地位,其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同时,文人音乐主张的儒家“入世”思想与宗教音乐主张的道家“出世”思想也形成对立。这四级结构相互制衡补充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84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新音乐文化迅速发展,在学堂乐歌的带动下极大地撼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四级结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这种环境中塑造的音乐文化必然是人们在封建统治下生活状态与封建思想的反映,虽然传统音乐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然而其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已激发了激烈的矛盾,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多国列强迫害,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受到巨大冲击,救民救国、民族振兴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学堂乐歌正好满足了民众对音乐审美的需求,其对封建的腐败、列强的侵犯进行了深刻揭露,对民族奋斗精神进行宣扬,借助于学堂乐歌民众实现了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现,传统音乐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价值观念被颠覆的背景下,学堂音乐作为一种新的事物与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相适应,学堂乐歌便一跃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成了近代音乐文化的内涵。

(三)使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生活发生转变

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中国音乐家们也纷纷热衷于对西方音乐的研究,通过广泛的学习与借鉴,探索出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

20世纪初,西方列强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侵入我国,给中国文化也带来了巨大冲击,迫使中国打开了封锁的大门,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音乐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学堂乐歌成为“革命使者”,带领中国音乐进行改革,使传统音乐文化在精神与形式上产生了变革。中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学堂乐歌其悠扬自由的音调使中国近代音乐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近代音乐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西方音乐的不断学习、借鉴与融合,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主导。

就当时的实际状况而言,民众音乐审美也做出了彻底改变,思想情感更加丰富起来。努力拼搏、救国救民的精神逐渐融合在音乐中,激发了更多国民的共鸣,积极投入到为国奋斗的伟大事业中,艺术形式更加恣肆、洒脱。中国传统音乐无论其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都与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民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不适应。这种背景下,以学堂乐歌为载体,将西方音乐大量引入,激发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产生,对人民的生活与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五、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

音乐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学堂乐歌是在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融合发展而成的,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是时尚的标志。其出现与发展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历程,给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为中国近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学堂中的乐理教学

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后,新的文化与观念不断涌现,新学堂在各地遍地开花。一些文人志士从国外等发达国家带回来一些近代音乐教材应用于学堂乐歌的教学中。随之,西洋乐理也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理念相碰撞擦出火花。《乐典教科书》是由日本翻译而来,也是当今笔者所见的最早的中国乐理书籍。此书的序中有如下描述,“此书今名《乐典教科书》以备吾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学堂之用”,还指出“中国之无物可改良也,非大破不可”,“破除好古之迂见,扫除近今之恶习”,“音乐之入门曰乐理,或曰乐典,非此不足以言音乐”。客观上说,上述观点虽比较片面,然而也是当时爱国人士基于时代发展需求,救国救民做出的呼唤。学堂乐歌的乐理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乐理发展的基石,为中国近代音乐家的创作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音乐技法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初期,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开始了对近代音乐的探索,他们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创作理念,同时积极引导创作技法形成体系,为人文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大多数国民对学堂乐歌的好奇与喜爱的氛围中,我国的近代音乐得到了快速发展。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元素的融入,初步建立我国近代音乐创作体系。例如,AABB方整性歌谣体曲式、大调音阶、严整句法等都是西洋歌曲的常见曲式,它们对近代音乐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的《革命必先单人心》《采莲曲》《军人的枪弹》等作品都是受到外来歌曲创作技法影响的代表作品。

六、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出现与发展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一)我国私塾教学形式发生改变,设置了音乐课程

20世纪初,清政府针对女子师范颁布了专门的章程,规定每周需要设置一到两节音乐课,此外针对全国小学规定每周总课时为36节,将乐歌课设置为随意课,每周需要安排一到两节。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将乐歌课列为中学的正式科目,每周安排一个小时的授课。自此学堂乐歌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逐渐普及开来。新式学堂中乐歌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新青年的全面发展,也为后续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程度更为清晰

清朝学堂开办音乐教育被认为是“有益德行风化”,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体魄和修养,清政府时期的音乐学堂在教育程度和教学内容上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划分。到了民国时期,教育部门在尝试对学制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有音乐学堂办学资质的学校提出了课程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1923年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明确地规定了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分别为:学生通过音乐教学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实践,可以对单复音的歌曲进行演唱;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将艺术美感与音乐精神融合起来;学生在参加音乐课堂之后,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鉴赏音乐的能力。

清政府时期的音乐学堂在教学内容上有两方面的设置,分别是“基础乐理”和“演唱”;其中“基础乐理”又包括“乐谱练习”“乐理尝试”和“和声的初步认识”三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时期的音乐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已经取得一定的规模和成就,是音乐学堂得以提升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近现代音乐教学发展里程中的重要阶段,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学科组成部分。

(三)师资水平和音乐书籍不断完善

在学堂乐歌发展的初期,学堂只有日本的音乐教材供学生们使用。后来,随着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志等一批优秀音乐教育者的陆续归国,学堂乐歌在师资力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们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教育者,先后组织了“美育音乐会”和“乐歌讲习会”等交流活动,并动员广大音乐教育者参与到教材编写的工作中来,并尝试创作符合当时教育现状的学堂乐歌。

(四)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在学堂乐歌正式走进基础教育课堂之后,中国从事音乐教育的大家们开始对歌曲的演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开始创作有时代色彩的音乐曲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堂乐歌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艺术的先行者。

七、总结

通过研究学堂乐歌的创作形式可以发现,其在曲调和题材的创作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虽然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学堂乐歌在创作方面不够完善,但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封建势力的反对,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为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之后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学堂乐歌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行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探索者,更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头。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学堂乐歌除了引导积极向上的观念外,也存在一些封建礼教上的内容,如崇洋媚外、忠君思想以及权势狂妄等,这也是学堂乐歌存在的消极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其存在的弊病。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也在提升心智、优化思想、人格养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