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人书画对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影响

2020-07-06孙静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孙静

摘要:回顾明清雕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明中期少数文人参与到竹刻创作起,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仿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有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促使竹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本文从竹刻艺术的发展、书法和绘画内容对竹刻创作形式的影响等方面浅谈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竹刻;文人书画;竹刻家

竹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明清时期,竹刻艺术达到了顶峰,这与文人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

一、竹刻艺术的发展

最早的竹刻记载是《南齐书》记载:齐高帝赐给隐士名僧一件竹根如意,是最早的立体竹刻,但是没有实物证据。目前考古发现的竹器有湖北战国墓出土的竹盒。可见,当时,竹刻已经在生活中发挥了非常实用的作用,同时也兼具了装饰的功能。

由于竹子的材料不名贵,所以没有玉雕和牙雕那样象征权力和身份,所以竹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出现很早,但是发展一直十分缓慢。唐宋时期,竹刻有所发展,多种雕刻技艺在工匠的手中应运而生,有圆雕、高浮雕、镂空、透雕、留青等技法,并且日趋完善。南宋时期,安徽竹刻名手詹成,制作的竹刻制品精巧玲珑,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拥有纯熟竹刻技艺的艺人非常少。

这种情况,直到明代后期,才有所改善,因为从事专业刻竹和喜好刻竹的文士日益增加。尤其到了清代及清晚期,许多文人参加了竹刻的创作活动。他们不但自己设计画稿,还亲自参加制作,有的则把竹刻作为终生的职业。在他们的推动下,竹刻工艺发展迅速,技艺精湛,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在文人的推动下,竹刻技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竹雕技法在圆雕、透雕、浮雕等的基础上发展处薄地阳文、陷地深刻、浅刻等多种技法。

二、明清以来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的影响

从目前有姓名可查的竹刻家中,有一个共性。他们或是金石家兼竹刻家,或是所谓的“清客”。“清客”即为画家、书法家或其他职业,多长于学问,竹刻只是他们闲暇之余的消遣。但因为文学修养高,反而因竹刻成名。从特质上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类竹刻家归到文人的行列中,是他们将文人书画引入到竹刻中。

文人书画对竹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第一、将书法艺术中的审美标准移植到竹刻艺术中

宋元以来中国书法审美经历了从“贴学”到“碑学”的轉变,清代以前是“帖学”风繁盛时期,书法追求表达心性、流畅自然。到了清代,士大夫阶层开始注意高古文字的沧桑美感,并表现于书法作品中。这些书法审美方向的转变在竹刻中有充分的体现。清初的竹刻作品多为行楷,清中期以后则大量涌现金文、汉魏碑体的竹刻作品。

第二、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移植到了竹刻艺术中

文人绘画中常见的山水小品、蔬果清供、枯木怪石等内容在竹刻作品中大量出现。从构图上改变了原来竹刻工艺品追求刻满图案的效果,而像书画一样讲究留白和韵味。

三、文人竹刻的象征意义

我国传统竹刻在明清时期进入了文人竹刻的时期。文人艺术家们确立了竹刻的形制,创造了竹刻的样式,树立了竹刻的风格,创立了竹刻的典范。从此在榜样的引领和影响下,由职业和非职业竹刻艺术家们制作出了符合文人审美要求、体现文人艺术趣味的作品。竹刻的制作者,雅称为“竹人”,他们中很多往往是具有深厚文化书画造诣的文人,其竹刻作品也反应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风雅生活。

竹刻品质反应出竹子的人文品质,竹子不但在物质生活范围内对文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更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象征意义。自古,中国文人就对竹子的特质有所偏爱。竹子虚心、有节、坚韧、四时不换枝叶的特质,象征了“淡泊雅致”、“宁静致远”、“坚贞不屈”的意义,受到文人的憧憬和喜爱。明清时期,文人书画家直接加入刻竹行列,将诗文书画镌刻与竹子之上,将文人书画的思想意境一并刻与竹子之上,以此来表达个人的志向与节操。竹刻也完成了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转变。

四、明清时期著名的竹刻大家

明清时期的竹刻艺术,以江苏一带最为繁华昌盛,精美的竹刻作品层出不穷。按照竹刻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两派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这些名家,无不对诗书绘画具有非常高的造诣。

嘉定派开创者朱松龄,擅长文学,能绘画,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以南宗画法为正法,将北宗笔法糅合其中,创造了深刻法,并在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行刀法进行雕刻,能在寸许的竹木上随意刻画山水人物、亭台鸟兽。他的作品高雅古朴,不是一般竹刻工匠所能比拟。

朱松龄之子朱缨继承家法,精书善画,工行草隶篆,特别是其所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可见其雕刻绘画造诣之深。

朱雅征,是朱松龄之孙、朱缨之子,性情淡泊,并“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他除雕刻的山川、人物、树木等,还将自然界各种生物形态毕现于刀功之下。朱雅征的成就超越了其祖父、其父,被誉为竹刻历史上最杰出的竹刻家。当时有人评价他们祖孙三代的技艺风格:“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 画道以南宗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盖以刀代笔, 惟简老朴茂, 逸趣横生。”

清初康熙时期的著名竹木雕刻家吴之璠,精于行草书画,曾自号东海道人。他承袭朱氏雕刻技法,并借鉴了北魏浮雕技法独创“薄地阳文”的雕刻技法,使“薄地阳文”成为其技艺的代名词。他所雕刻的人物花鸟极为生动,被乾隆皇帝所喜。

周颢是清雍乾时期的竹刻家,他本身就是一位画师,所以对书画有很深的造诣。周颢将南宗画法运用到竹刻中,擅长以阳文雕刻山水人物。他首创凹凸皴法,以浅浮雕和平刻为主,不用画稿而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或臂搁上雕刻山水、树石丛竹等,不用画笔却尽显墨意。

金陵派开创者濮仲谦,刻竹有巧思,善选材,随行赋意,数刀即成。作品古朴典雅又不失精制,为世人所钟爱。其后的潘西凤,饱读诗书却仕途失意,相传与郑板桥交好,曾合作扇骨。他擅长浅刻,风格简洁精致,于朴拙中见灵秀。清代的方絜,工诗善书画,于扇骨、臂搁及笔筒之上,勾勒皴擦,得心应手,“运刀如用笔”。

结语

文人的生活有非常多的雅趣:曲水流觞、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是文人特有的生活理想。他们将理想与竹雕结合,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竹刻用品,包罗万象、琳琅满目。这些竹刻作品已远超出了其使用价值,成为了精神生活的象征。

参考文献:

[1]严宏达.明清以来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郭琳. 融古通今:文人竹刻的创作方法浅探[J].上海工艺美术,2018(6):42-45.

[3]刘静.刻竹艺术在明清两代的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12):20-26.

[4]黄友华.漫话竹刻艺术及历代名家[J].南方文物,2003,(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