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020-07-06张宇帆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张宇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出现实质性的新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决定性的制约因素。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发展理论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则蕴含更多的涵义,也体现出人们追求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现状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然有较大制约,揭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在解决发展问题中的方向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探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立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进步性并初步确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共产党宣言》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图景,它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人的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道路的指引。

(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则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人的能力不能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应当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展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没有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个人,同时孤立于个人的社会也不存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人的发展来看,个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与状况,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体现出其社会地位、状况的充分改善,个人只有在各不同领域得到逐步的完善,个人基本的发展权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突出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作了这样的阐述:“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交往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实现着人们相互之间物质、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形成了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交往中,人自身才得到发展。进而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

(二)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能力”同时,“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即全面发展人的一切能力,是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的发展和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合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产生了人的畸形、异化、压抑等消极后果,在此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便被提出。作为个体的人和现实的人,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先要满足作为现实的人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同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这就是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人的多方面的才能,反对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在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民的需要會多样化,层次会提高。能力的全面发展是由人的各方面能力所共同构建的能力体系,可以有不同种类的划分,但是无论如何划分,其能力要实现发展,就要充分挖掘、开发、解放人的能力,使潜在的能力转换为现实能力,而体力和智力则是现实的人行使劳动能力的客观条件,两者相互协调且平衡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和根本落脚点。社会要以其相应的能力,在一定的秩序下让每个成员的能力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摆脱内外部束缚,不再受到压抑,能够自觉自愿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最终使人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性、创造性充分地展示出来。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第二,个人的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最后,个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因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本质属性,人们只有充分尊重差异,不断完善自我缺陷,自觉发挥个性优越,才能不断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从而使自己成为自己社会结构的主人。从而在社会中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

二、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已经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美好生活指的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符合人类本质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一)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需要体系,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差异性,其差异性又可分为群体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各不相同,不仅不同群体间的需要存在差异性,相同群体中的个体也存在差异性,每个独立个体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面上需要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要关注人的个性需求。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广泛、更深刻的概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尽管具有全面性和丰富性,但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或基本维度。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个阶段”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超越了“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自由个性”尽管仍以需要的相对丰富为前提,但它远远超越了“生活需要”而具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宏观的意境,是指人们通过自主活动完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兴趣、品质等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的“现实的个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由的人”。可以说,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归宿,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些人的发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从单面的人到全面的人,是人的需要在不断促使人的发展。而人的需要的集合形成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目标的达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实践过程,只有完成小目标,才具有完成后期目标的条件和准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着眼于细节之处、基础之处,满足最低本位的生活需要,而在新时代到来之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期实现人民生活美好需要,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奋斗目标的前瞻性及正确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指出,生活方式是由“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構成的社会联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文化需要还是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以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为基础的,因此人的需要理论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无论哪一种社会需求都展示了人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追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引着我们,在目前的社会阶段首先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马克思关注人的发展,要想实现马克思提倡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求,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重构心灵世界,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是人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基本条件。

(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迫切要求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时要全面,从“共同”着手,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从供给侧发力优化结构;“富裕”要求我们解决不充分的问题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针对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要增加供给,无论是优化结构还是增加供给,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中国梦。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人是否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是否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标准和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为目标,这也就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发展问题是否解决的标准。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要求具有更高质量的商品,所以要求我们的发展改革从供给侧发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解决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体现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但是要完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要付出巨大努力,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问题、公平正义的问题,都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发展改革的关键大事。不管是已经解决的还是将要解决的,首要考量的要素一定为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利于个人发展是制定各种方针、战略的根本衡量标准。解决发展问题,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问题目标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衡量标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全面发展思想,就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核心,一切的发展为了人民,一切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在经济生活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民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改变长期以来的不注重人的、不惜牺牲长远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衡量指标,要将人作为一切的中心。具体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8]。要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9]二是在政治生活方面;顺应人作为一切中心的时代诉求,要贯彻以人为本;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实现政党执政、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的过程表明,权力主体由过去统治的单一主体到治理的多元主体的转变,社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三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0]。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主要是指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安全、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解决“五难”、实现“七有”、提升“三感”。解决“五难”,就是要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实现“七有”,就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升“三感”,就是使人民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1]。因此,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方面需要,我们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2]。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首先解决发展不平衡,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在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经济规律,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突出位置上。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提供有力支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此,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續发展之路。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世界,人类生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必须依赖自然环境、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使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窘境,严重冲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凸显了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其次更加注重有质量的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不充分。解决发展不充分,要推动法治建设,以法律制度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二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要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使资源变成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要下大力气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加快水污染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200,5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版社,1979:10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9-04-18(0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1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11]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8-05-21(01).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