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精神障碍人群艺术疗愈的尝试

2020-07-06王逸雯罗颖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关键词:自闭症

王逸雯 罗颖

摘要: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精神障碍人群的主要部分以及儿童对维持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博物馆这样的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实现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由此,在无障碍的背后,博物馆、美术馆需要发挥其疗愈、形塑社会文化观念的作用,对障碍人群进行更加深入的服务。A4美术馆第三届儿童艺术节“另一个世界”展览实现了对精神障碍人群疗愈、向观众传播包容意识的一个尝试。我们通过相关采访、调查及问卷发放,结合A4美术馆儿童艺术节展览案例,分析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寻找自闭症艺术疗愈可在博物馆实施的优秀项目,提出了一些博物馆“先行无障碍,再实施艺术疗愈”的希望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自闭症;A4美术馆;艺术疗愈;儿童艺术节;博物馆无障碍

“社会包容”是当代博物馆服务体现公众性与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博物馆、艺术馆核心价值的重要标准。且日渐大众化的博物馆作为传播和形塑社会文化观念与知识的公共教育机构,已充当了一个普通观众知识获取和意识架构的补充性场所,因此其包容性和无障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众多博物馆虽引入了“无障碍”理论,但无论是从博物馆人员的安排与培训,还是硬件设施上,都只是满足了肢体障碍人群,而忽略了精神障碍群体在博物馆观众群中的占比。A4美术馆在2017年第三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一个平行展览中展出了名为“另一个世界”的主题展览,展示了自闭症儿童在疗愈中的绘画,这是美术馆对精神障碍儿童艺术疗愈或通过展览以人文教育形式提高观众对障碍儿童的关注度的为数不多的尝试。

一、自闭症儿童的交互关系

(一)自闭症儿童普遍症状表现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障礙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极易造成终身残疾。由中国残联2010年末对于残疾人总数的统计,推测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其中精神残疾629万人[1]。世卫组织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每160名儿童就有1名患泛自闭症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2006年的十一五残疾人规划中,首次明确了自闭症属于精神残疾,但是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症状并不稳定,有些儿童会出现智力问题,部分也会被划分为智力残疾。因此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人数日益增长,居于我国精神残疾人数的首位,约占全国精神残疾人数的60.66%,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约为336.3万。

在发放的157份问卷中,有半数人对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误解为“天才儿童”,但自闭症儿童的智力运行水平差异极大,有深度受损者也具备出众技能者。自闭症儿童普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社交障碍,行为刻板,必须不停重复一件事情,走同一条路;情绪不稳定且外化明显;语言能力弱,表达需求能力弱,需要刻意的规则意识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使他们对新环境产生抵触甚至是逃避,不愿意与人对视沟通,以及共情能力弱,换位思考难。

普通人的情绪划分10级,生气时会逐级递增,而自闭症儿童会从1级立刻增至10级。很多案例都有自闭症儿童因为情绪崩溃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的情况。

一个案例,一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在恶略的刮风下雨天带孩子去机构上课时,母亲摔伤无法站立,孩子则站在母亲旁边低头看着她,没有任何帮助行为,母亲崩溃大哭时,孩子依然站在母亲旁边左右无目的扫视。

由上可知,在他们思维发展滞后、与人交流困难、语言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很难像普通人一样从学校、博物馆获取同等的知识;在社会中处于被忽略状态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资源的不平等、社会中歧视、欺凌的失范行为。

(二)自闭症儿童与社会

1.社会外部

社会外部指的是不专业接触者,如普校学生、社会人士。在157份对象广泛的问卷调查中,18岁以上的年龄段有60%—70%的人仅限于“听说过”自闭症,并且大部分的人“知道”的途径来自于电影、电视剧等非现实情节,对于自闭症的印象停留在非普遍特点,这就导致了对自闭症儿童的错误认识。

正是因为误解的出现,才会导致社会包容程度较低的现象出现。一位8岁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普校实现融合,但是同班的普通孩子年纪较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当自闭症孩子产生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时,普通孩子会在老师的“不闻不问”下,对自闭症孩子做出失范行为,同时家长则会因为自身“理亏”而逃避。

失范行为的发生也常常在“放任”状态下继续发酵,默顿在其《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认为,失范的根源在于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功能失调造成了文化目标和制度手段之间的失衡状态,人们在具体行动中无法使两种结构所规定的目标和手段互相协调,偏差行为由此发生[3]。文化结构中,人们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甚至是低人一等的,需要被怜悯保护的;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则需要人们需要改变固有的思想,建立对障碍人群的包容和平等对待。这种失调,导致了社会大方向呼吁人们要向包容方向努力,但制约手段的不到位,使人们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对目标失去兴趣,此时他们会转而采用非主流的手段,达到与障碍人群的畸形交往行为。

引导者本身并没有尽到应当维护的“融合”责任,从而放任对自闭症人群并不了解的孩子对他们加以“欺凌”,家长也无法抛却自身“自卑”心理对失范行为加以斥责,这就就构成了社会外部的环境恶化,进一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

2.社会内部

社会内部指与此类人群相关的群体,如残联、自闭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医院诊断等。

自闭症儿童能得到科学确认的是最重要的,但遗憾的是,医院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科学诊疗有缺失,即通过家长填写量表来诊断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并不是对儿童进行科学的量化诊断。其次,医院也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疗愈的临床治疗,只能依靠自闭症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终身疗愈。

调查发现,自闭症疗愈机构都为私营,孩子在医院诊断后无法直接对口机构进行疗愈。且机构的疗愈时间线过长,疗愈费用高昂,使很多家庭放弃孩子的治疗。社会资源的不对等与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自闭症人群的爆发式增长,且使他们无法在社会中独立生存。

(三)自闭症儿童与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自闭症倾向的最早警惕者、协助疗愈者,掌握着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够完成疗愈的权力,以及决定自闭症儿童接受何种疗愈的权力,也是受到“自闭症”在社会中影响最大的结构元素。

社会中的不同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共同的特点为得知自己的孩子为自闭症儿童时“无法接受”、“无法提及自闭症的话题”、“逃避”等情感现象;部分家长对自闭症真实表现不了解,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其亲人认为长大就会自愈。这些就造成了后期的不及时治疗。

以上两个现象,是自闭症儿童家庭中普遍的表现,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包容度的缺失和儿童先天障碍疾病检查条件缺失,但共同的根源在于对精神障碍儿童的不同障碍表现的正确认知途径有限,造成了病理性障碍疾病的治疗延误。

其次,自闭症儿童终身疗愈的治疗费用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担。武汉一家自闭症疗愈机构,相对于其他自闭症机构偏低的收费为每年交付4万左右的学费,部分家长也会选择在几个机构同时进行疗愈。在成都市双流区有针对特殊儿童的“阳光助学金”,每年对自闭症儿童有12000元的补贴、浙江省在儿童8岁以前有25000元补贴,这些远远不够一个自闭症家庭每年疗愈康复的支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是终身制的,社交障碍也会伴随终身,若中途暂停康复,其学习成果会急剧退化,甚至不如最初。由此,依靠家庭本身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世卫组织提出社区康复服务概念、评估和管理建议社会在发现自闭症倾向之后应当立即向患儿及其家庭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转诊和符合需求的实际支持等都说明自闭症儿童疗愈中社会援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社会包容度低、人群了解度低也是造成自闭症儿童面临污名和歧视的重要原因,也是家长“自卑”心理的根源。面对社会中人群的轻视、异样的言辞和目光以及公共场合明文规定的“精神障碍人群禁止入内”的歧视性标语,会让患儿家长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带领孩子逃避社会,这也为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造成了障碍。

二.博物馆中的艺术疗愈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殊性

1.艺术馆的疗愈平权

艺术治疗(Art therapy)一词是由美国艺术教育家玛格丽特·纳姆博格(Margaret Naumburg)命名的。艺术本身就携带了人们对其赋予的“疗愈功能”并且以现在疗愈人本身的能力上。现有的“融合教育”在当下社会是很难实现的,融合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存在于学校、家庭或者机构,而应该存在于整个社会,理想化的状态为“在此思想下,自闭症儿童应获得‘零拒绝”。但由于自闭症儿童本身的社会障碍与家庭因素,相互融合的一方已经受到阻碍,因此艺术馆中尝试了对精神障碍人群的艺术疗愈和展览,这不仅是对自闭症儿童的疗愈,而且是对社会文化不平等的疗愈,促使社会包容度的提高、社会和自闭症儿童的双向融合。

“艺术无障碍”提出者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胡俊老师,该项目通过艺术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灵和身体的治愈。他提出了针对自闭症儿童的“逆向融合理念”,即以特殊孩子为中心,去接近他们内心,进而了解他们的想法,改革教学过程和教育方法,为他们创设适合发展的环境,提供助推他们成长的条件,表现为“以孩子的特殊性和障碍为他才华的基础,创造一种符合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

胡俊作为案例A4美术馆中“另一个世界”的项目设计者,“艺术无障碍”项目就是基于他提出的“三界空间”理论假说模型展开的。他认为孩子们在自我、自发的艺术创作中,交流互动会自发的形成一段基本社交关系,他能够简单地感受到快乐,相比一般功能主义的训练来说,这是非常快速且有效的方式。

同时胡俊老师也将“艺术无障碍”理论应用在了自闭症儿童的疗愈上。“马赛克众游绘画”、“剪影定格动画艺术疗愈”、“AI光舞绘画疗愈”都是由他的团队主导、开发并且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且效果较好的艺术疗愈方式。

其中“马赛克众游绘画”是参与度和效果、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项目之一。作为颇具疗效的艺术疗愈项目,在国内多家艺术中心都有宣传展示。麓湖A4美术馆在2017年的ISTAR儿童艺术节中就展示了杭州“坚持小屋”和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所创作的马赛克艺术作品。该项目要求参与者“遵守自我规则的同时也要遵守他人制定的规则,一旦入侵他人规则可双方自行选择方法解决,取代、规避或越过,对应侵略、躲避、忽视等人际关系”[4]。“马赛克众游绘画”可以理解为自闭症儿童在适应自身刻板行为的同时,在游戏中用沉浸艺术创作的形式锻炼社交能力,习惯交叉关系。

“AI光舞绘画”疗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人体行为进行捕捉,以呈现出不同行为方式得到的视觉成果,以此促进自闭症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培养自主观察、自主模仿、共同关注的能力[5]。 “自我认知”是所有认知的基础,在此项目中让孩子意识到“这个是我画的”、“这个是我的动作”,从而相对应的建立起相应的逻辑关系以认知自我,解决了自闭症患者的肢体协调障碍和自闭症中很难解决的自我认知问题。

从以上疗愈方法可以看出,重视个体的感受,強调个体情感、情绪的自我个性化表达,在自闭症的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由这一内涵出发,特殊孩子生理、心理上所存在的障碍根本上而言不仅不会影响他们接受美术教育,还能借助美术教育实现自我个性成长、素养提升,为将来进入社会自理自立奠定基础。

A4麓湖美术馆率先转换视角的“先预性”的显现警示了的众多的艺术馆,在“艺术”仍然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当下,若能先看到观众“艺术教育”的平权问题,就是在艺术界视角中迈出了一大步。

2.博物馆的特殊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Molly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博物馆是‘奇怪的边缘地带:论及教育,它并非学校;论及研究,它并非大学;论及价值,它并非商店或银行;论及治疗,它并非医院;论及休闲娱乐,它并非游乐场。但如果博物馆有意做到,其可以向各类群体提供各类需求。”[6]无论是障碍人群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够在博物馆得到平等的对待。

Bitgood描述博物馆为一个能够短时间内提供大范围刺激、产生一个重要社会联系和愉快学习的信息学习系统。因此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拥有的人员、装置、永久性收集物和灵活多变的展陈向艺术疗愈的对象做服务[7]。

A4美术馆最初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采用 “艺术介入”的方式对灾区小朋友进行灾后心灵创伤疗愈关怀的社会工作,也是较早提出“一个展览不仅是对儿童的疗养,也是对成人的疗愈”的说法。将艺术视角转换至儿童层面,为儿童搭建了一个平等的平台。

2017年的儿童艺术节中“另一个世界”的展览陈设了“坚持小屋”自闭症疗愈机构的自闭症儿童在康复过程中完成的作品,在展览中给特殊孩子的多样性和可创造性一个新的视角。“另一个世界”的平行展览秉承了艺术节的核心理念,从每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发现孩子们关于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8],冲破了行业壁垒,将艺术作为“融合”的桥梁,让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孩子一起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A4美术馆“ISTAR儿童艺术节”总策展人李杰老师所理解的儿童特殊性体现在“儿童独特的视角,创造力与探索精神,反向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自身、社会以及艺术”。因此在“另一个世界”的展覽中,将不同状态的儿童放在同一个社会网络里,通过互动和参与实现“融合”。

博物馆的专业性、非营利性、公共教育服务性和包容性等特征,让其成为特殊儿童能够安全的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也是特殊儿童——尤其是像孤独症儿童有社交障碍的特殊儿童——走向社会的绝佳场所。

(二)理想化的无障碍博物馆

除去以上针对精神障碍人群的博物馆展览与艺术疗愈等软件设施,当前博物馆无障碍硬件设施的现状在调查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共性——无障碍通道、轮椅租赁,部分较大型博物馆会提供手语讲解服务,除此之外极少的博物馆关注到精神障碍人群的参观体验(如参观过程中周围观众的包容度)。我们在此谈论的无障碍,不仅是行为活动的无障碍,还包括了博物馆通过人文教育增强观众对障碍人群的了解,从而提高社会包容度。有了以上的无障碍基础,博物馆的艺术疗愈才能够科学专业的进行。

但完全无障碍博物馆在当下仍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碍于对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安排、专业人员培训和无障碍设施利用率的考量,“完全无障碍博物馆”的出现将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美国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它首先关注到了社会中的“稳定剂”——儿童,而后英国各大博物馆又陆陆续续的关注到博物馆平权问题设置了“无障碍与文化平权”部门,即使是有先见之明,“精神障碍”人群依然是博物馆服务对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他们有太多不确定性和难以掌控性,很难预测到在博物馆参观中会否做出伤害观众及展品的行为。但是在调查中,依然有很多人坚持想要为精神障碍人群寻得一个安全的参观方式或是专业的博物馆社教方式,A4美术馆也只是在这一方面勇敢的迈出了一步,将孤独症儿童生活的其中一方面——康复,展现给了观众们。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在谈到艺术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疗愈时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及支持:“美术馆、博物馆这种服务机构对社会少数群体的帮助很大,组织的活动家长孩子都可以参与,年轻的义工也能够加入进去,专业性、安全性、社会性和互动性兼容。”

要实现博物馆这种“零拒绝”的理想化状态,博物馆就必须同时疗愈观众、障碍儿童与障碍儿童家长。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从观众对自闭症儿童的科普了解入手,发挥博物馆向观众传播理念和思想、文化艺术与情感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提高社会包容;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规则培养入手,通过博物馆与各种自闭症疗愈机构、临床和教育学科的合作,结合博物馆自身展陈社教空间、互动装置向艺术疗愈对象做服务,来获得博物馆社会教育扩展服务的增值;从自闭症儿童家长入手,通过亲子互动,达到家长与儿童对博物馆传播内容的吸收。

结语

博物馆的完全无障碍依然较为“理想化”,艺术疗愈的局限性也在于没有博物馆无障碍的基础,精神障碍人群很难在博物馆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参与环境,且考虑到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匹配度、社教场所的局限、无障碍设施的利用率、精神障碍种类的多样性以等,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通过A4美术馆“另一个世界”展览互动的尝试和现在众多的对博物馆无障碍、艺术疗愈的理论支持,说明对精神障碍艺术疗愈结合博物馆、艺术馆的性质和使命,和博物馆、艺术馆对自身服务的增值是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 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2012-6-26.

[2]世界卫生组织.泛自闭症障碍[EB/OL].世界卫生组织官网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utism-spectrum-disorders,2019-11-7.

[3]芮雪萍.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导刊,2018(02):61-64.

[4]朱蒙静,自闭症动画艺术疗愈教学环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5.

[5]王储,合作学习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光绘活动课程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5.

[6]王思怡.新观众、新方法:试论博物馆的疗愈功能[J].中国博物馆,2018(02):73-80.

[7]Salom, Andree1. Reinventing the setting. Art therapy in museums[J]. Arts in Psychotherapy.2011,38(2):81-85.

[8]雅昌艺术网专稿.2017第三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大门已开启,今夏来玩吧![EB/OL],2017—8-1.

猜你喜欢

自闭症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给予自闭症儿童平等“成人”的机会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角落里的“星星的孩子”
救助自闭症患者
狗狗帮助小男孩治疗自闭症
被忽略的1000万自闭人士
孕妇发热会引起儿童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