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歌》中译版订正问题的历史回顾

2020-07-06陈嘉明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陈嘉明

摘要:回顾建国初中共中央宣传部订正国际歌歌词的工作。归纳国际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分析建国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需求,考察国际歌的内容结构和译文特点,肯定国际歌歌词订正工作的文学价值和政治价值,特别强调国际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际歌;马克思主义;中国大众化;歌词订正

中图分类号:A81/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政治歌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反映特定时代党和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主流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歌曲宣传、教育、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完成党的中心工作而奋斗。建国初期的《国际歌》、《国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祖国》等政治歌曲,有效地在人民群众中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传唱《国际歌》的过程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的歌声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1922年至1944年的苏联国歌,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的党歌。1920年《国际歌》的中文版出现,1923年开始广为传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歌。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了著名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随着影片的放映,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的形象及其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在中国观众中迅速传播普及,尤其是影片中布尔什维克的士兵和工人所歌唱的《国际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观众不难从影片的字幕中发现《列宁在十月》的《国际歌》与后来广泛传唱的《国际歌》存在差别。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歌》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多种版本。而多种版本《国际歌》的订正统一,则最终成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曲。

《国际歌》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

《国际歌》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最突出的政治歌曲不是偶然的。《国际歌》以昂扬的战斗激情,展现了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巨大的阶级力量和博大的革命胸怀。它已经不限于揭示造成工人阶级痛苦和贫困的原因,而是明确地同无产阶级伟大的斗争目标——现实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一定胜利的信念融合在一起,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谱写了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第一幕。在中国,它不但鼓舞了无产阶级政党奋勇前进,而且向劳苦大众传播了消灭旧世界翻身求解放的真理。

《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1816年10月4日-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1871年3月至5月参加了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并被选为公社委员。公社失败后,他躲过敌人的搜捕,用满腔热血和悲痛写下了题为《国际工人联盟》的诗作。1888年法国业余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1848年10月8日-1932年9月27日)为该诗谱曲,成为后来震撼世界的《国际歌》。

《国际歌》的歌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加之与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因而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鼓舞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重要武器和政治教材。

(一)从奴隶到主人

创造人类历史的是谁?唯心史观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唯物史观认为是奴隶创造历史。在西方文化中,英雄是无所不能、拯救蒼生的虚幻符号,常被剥削阶级用以自我标榜;奴隶则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在私有制社会里,他们是被欺压、被剥削的阶级。

《国际歌》首先对创造历史的奴隶发出呼唤:“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摆脱千百年来的压迫,堂堂正正地去“做天下的主人”;接着,痛斥了资产阶级欺压劳动群众的罪恶,昭告世人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劳苦大众自己;最后,向无产阶级世界的“鲜红太阳”发出热烈礼赞。《国际歌》旗帜鲜明地唱出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是歌颂、启蒙、教育受压迫阶级的公认艺术化教材。

(二)为真理而斗争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革命的理论”即指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国际歌》热切地号召被压迫阶级起来为这个真理而斗争。而斗争的根本途径就是把“奴隶们起来”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国际歌》指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的重要性:必须用革命的暴力粉碎反革命的暴力,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消灭剥削压迫的新世界。

(三)这是最后的斗争

在人类发展史中,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而《国际歌》把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称为“最后的斗争”,显然是站在人类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说的,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民做主的新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因而是“最后的斗争”。这句歌词意义深邃,如急促的号角,既动人心魄,又催人奋进,具有决战的张力。

(四)团结起来到明天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在这个被誉为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文献中正式写进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1871年面世的《国际歌》活用了这一口号,并作为副歌在各段主歌后反复出现,既增强了歌曲的政治性和艺术性,又增强了传播功能。

(五)英特纳雄耐尔

英特纳雄耐尔原为“国际工人联合协会”的音译,后赋予国际共产主义的意义。在西欧各国,这个词汇的发音几乎是相同的。在《国际歌》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用音译的方式,既可以适应曲谱的节拍,又能体现中国无产阶级汇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意。在学唱《国际歌》的初期,人们可能对此会有某种不解,但经过解释,中国劳动人民在歌唱“英特纳雄耐尔”时不会有任何困难。在今天,各国在歌唱《国际歌》时都会用“英特纳雄耐尔”的发音来歌唱。

1920年,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被翻译成中文,传到我国。使得广大的劳动群众在传唱之中感悟其中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1]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的人民群众对《国际歌》的感情至深。毛泽东同志就曾在他的诗词当中写道:“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

《国际歌》的内容结构及译文

《国际歌》的最初版本是法文版,共六段歌词。俄文版选取了其中的一、二、六段共三段歌词;中文版转译自俄文版,也是三段歌词。尽管三段式《国际歌》已歌唱多年,但了解《国际歌》的全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而言仍有必要。

20世纪初叶,《国际歌》开始伴随十月革命的炮声传入中国,先后有列悲、张逃狱、瞿秋白、萧三、郑振铎、耿济之等[2]都先后参与过《国际歌》从俄文到中文的翻译工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版本。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列强横行,社会充满白色恐怖。上述革命先贤冒着生命危险翻译《国际歌》,动员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令后人敬佩。据史料记载,1935年初夏的一天,蒋介石召集官员商议如何处置瞿秋白。戴季陶叫嚣道:“此人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3]

《国际歌》进入中国之时,现代汉语的白话文尚不普及,文化界主要是文言白话混杂,选用词句显得有些生涩,有的译文也影响民族的文化习惯。当时较为流行的国际歌译文如下:

第一段: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上的罪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最后的斗争!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争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尔拉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争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尔拉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第二段: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是神仙也不是皇帝。更不是那些英雄豪杰,全靠自己救自己!要杀尽那些强盗狗命,就要有牺牲精神。快快的当这炉火通红,趁热打铁才能够成功!

第三段: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只有我们穷苦的工农。一切只归生产者所有,哪里容得寄生虫!我们的热血流了多少,只把那残酷恶兽。倘若是一旦杀灭尽了,一轮红日照遍五大洲!

这版译文就曾出现在苏联译制片《列宁在十月》中。后来,身為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和俄语翻译的毛岸英认真修改了俄语版《国际歌》的中译本。例如将“起来,全世界的罪人”改成“起来,全世界的受苦人”,“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改成“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修改后的歌词语言更加流畅,朗朗上口,符合中国国情[4],为《国际歌》后来的订正定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材料。

经过订正,《国际歌》的歌词得以规范统一,诸如“英特尔拉雄纳尔”、“英特耐雄纳尔”等一些旧时的、拗口的译文得以优化规范,意义表达更加贴切,真正赢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经典作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茹雯暄.国际歌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2013年第12期:23-24.

[2]北塔.《国际歌》:到底谁是第一个汉译者?[EB/OL].(2006-03-02)[2017-11-25].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4157926.html.

[3]共产党员网.瞿秋白最后的演说:哼唱《国际歌》歌颂共产主义[EB/OL]. (2016-08-05) [2017-11-25]. http://www.sohu.com/a/109235846_119871.

[4]姚忠泰.毛岸英和《国际歌》——深切纪念毛岸英烈士(2016-11-15)[2017-11-25].http://www.szhgh.com/Article/red-china/redman/2016-11-15/124815.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