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通过朗读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2020-07-06胡忠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朗读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胡忠慧

【摘要】国家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承载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语文教育应首先担此重任,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增强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内化于心,外显于形。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56-01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灿烂的星河,璀璨生辉,让所有的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国人,我们绝不仅仅只是陶醉在这样的星空之下,而是应该成为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

一、朗读重要性的背景分析。

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国家号召下,我们佳木斯二中提出了“文化润泽”教育思想,确立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自我修养,储存智慧,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民族未来传承文明。

作为主要承载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语文教育应首先担此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说文字的震撼起自视觉,那么诵读则承担了文字的传承。声调的跌宕起伏,文字的快慢轻重,使文章中的人物、景物、事物鲜活灵动,直抵心灵。吟之诵之,简单的方式使每一位中国人都能自觉成为文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通过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聆听文化心声。

二、诗歌中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之美,心灵之美。

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诗歌,作为一颗灿烂的明珠,形式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因此诗歌的课堂更是不能缺少吟诵之声。我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主张,更是因为离别的虽是康桥,但每每读来总是让我眼中含泪,像是与多年的故友离别,心中一阵酸楚,但怎么能让学生去感受这份特殊的情感,第一遍的朗读好像只是达到了读音的准确,然后我进行提示,提示一,通过题目明确是离别诗,读时语速应放慢,再读。提示二,内容是离别,但不是凄切或消魂的感伤,愉悦、眷恋、忧伤时分别用怎样的语调?三读。提示三,从哪里能体现出对康桥的爱,抓关键词品析。每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招摇的“青荇”、柔波里的“水草”……引导学生幻化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再去品读。这时他们传达出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这首诗歌的美,美在语言,美在韵律,美在意境,美在情感。我知道他们已经领略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最后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意境,我配乐再为他们吟诵,我想此时诗歌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心灵感受应该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诗文吟诵与礼乐教化紧密相连,我们不但要感受诗文的结构美,更要启迪心灵。

讲苏轼的《定风波》时,我问学生体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除了“无所畏惧”,“勇敢”,他们没有更多的词语概括,当我问到从哪里能体会出?他们也只是泛泛的给我翻译诗句。我引导他们朗读,从中感受出表达情感的词语,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莫听”“何妨”“轻”“谁怕”“任”。找出并不一定理解,接着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词语背后的情感,他们很快又归纳出了“从容不迫”“喜好自然”“泰然处之”“旷达洒脱”。表达情感的词语朗读时需要重音,让学生接着品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结合苏轼的人生境遇,讲到了诗人被贬之时仍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研究梳头与睡眠的关系,发明了东坡肘子,创作出了豪放词第一的《念奴娇》,散文的巅峰之作《前赤壁赋》,更能心系百姓,“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教出了海南省第一个状元,临死前为自己题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共贬十年,诗句看似伤感,实则体现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精神境界。带着这样的认知再让学生朗读,这时他们就能够大胆的处理轻重音、语调、快慢的节奏,而这种个性化的吟诵是学生体会到诗人经历磨难的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后的内心的触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却还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只有让学生在遇到困境时心意如诗,岁月才能如诗。

三、散文中通过朗读体悟生命之美。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创造并欣赏美的基础,而学生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发声,才可以有效的把文字内化在大脑之中,切实地感受到艺术乃至生命的美。《荷塘月色》堪称为光辉绚丽的美文,美读更是不可缺少。我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优美的画面,然后赏析美在何处?再次诵读,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自然呈现出一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月下荷塘: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有画,更有情。叶圣陶说:“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

诵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情感,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及爱国意识。

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讲解《陈情表》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真挚的情感,我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训练,围绕最能体现作者两难处境的句子,“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及其谦卑的词语。“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犬马怖惧之情”,让学生切身体会身为蜀汉旧臣的李密在自身处境危急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苦苦追求“愿乞终养”的结局。在深情的朗读中让学生震撼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世界,促进了生命成长。

四、常态中的朗读形式。

其实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对课文的讲解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该让这种习惯成为学校的一种常态,比如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诵读一篇诗词并谈谈感受;指导学生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并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烘托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开展美读社团活动,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共同研摩,营造良好的品读氛围;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安排有关内容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化传统,民风民俗。

诵读是沟通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也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加“大众化”。作为主要承载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语文教育者,我一定会坚定的走下去,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打下温暖的底色。

参考文献:

[1]李秀然.《诵读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06

[2]张颂.《朗读美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朗读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