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联合针刺、穴位注射治疗面瘫效果观察

2020-07-06刘桂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面瘫体征穴位

刘桂香

(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淄博 255400)

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单纯性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不伴有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1]。 面瘫主要发病于春秋季节,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面肌痉挛甚至萎缩,影响进食及容貌外观,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 临床研究表明[3],中医适宜治疗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联合治疗面瘫具有显著优势,针刺、穴位注射治疗面瘫已被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疗效。 隔姜灸属于灸法的一种,可温经散寒、 疏通经络, 该研究以42 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穴位注射进行治疗,并与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的41 例面瘫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提高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中医技术联合治疗方案, 以2016 年11 月—2019 年10 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3 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单侧病变。 排除中枢性面瘫、恶性肿瘤、妊娠期妇女、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异常、晕针以及中耳炎、神经根炎症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将83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41 例。 实验组男19 例(45.24%),女23 例(54.76%);年龄21~71 岁,平均年龄(48.53±5.68)岁;病程1~90 d,平均病程(37.67±19.36)d;患病位置:左侧25 例(59.52%),右侧17 例(40.48%);临床分期:急性期12 例(28.57%),稳定期13 例(30.95%),恢复期10 例(23.81%),后遗症期7 例(16.67)。 对照组男17例(41.46%),女24 例(58.54%);年龄20~73 岁,平均年龄(48.49±5.36)岁;病程1~87 d,平均病程(36.85±18.41)d;患病位置:左侧24 例(58.54%),右侧17 例(41.46%);临床分期:急性期13 例(31.71%),稳定期11 例(26.83%),恢复期9 例(21.95%),后遗症期8 例(19.51%)。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患病位置及临床分期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给予隔姜灸、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具体方法:(1)针刺:选用一次性针灸针,取穴风池、太阳、地仓、颊车、合谷、下关、阳白、四白穴,采取麻痹部位取穴,配合循经远部取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浅刺用泻法,5 d 后斜刺用补法, 且随证配穴:不能抬眉者,加攒竹穴、鱼腰穴;乳突痛者,加翳风穴;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穴;人中歪斜者,加水沟穴。 1 次/d,1 周为1 疗程,共治疗2 周。 (2)隔姜灸:针刺穴位5 d后再联合隔姜灸,先选上述穴位中4~5 个穴位,用自制小艾柱(如黄豆大)放在鲜生姜片上(鲜生姜片直径2~3 cm,厚2 mm 左右),点燃艾柱,每穴灸3 柱,以局部温热发红,患者能忍耐为度,隔日1 次,每次轮流取穴,共治疗2 周。 (3)穴位注射:取穴以患处为主,每次任意取上述穴位中3 个穴位,如地仓、颊车、风池,隔日轮换,穴位局部用2%碘伏消毒后,用5 mL 空针抽取维生素B120.5 mg,黄瑞香2 mL,每穴注射1 mL,1 次/d,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周。

1.2.2 对照组 仅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针刺和穴位注射方法、疗程均同实验组,但不使用隔姜灸,共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前后,采用Y-system量表[4]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症状和体征包括蹙额、眨眼、皱鼻、撇嘴、呲牙、轻闭眼、用力闭眼以及患侧闭眼,每项内容按由轻到重程度分别评为4 分(正常)、2 分(部分麻痹)、0 分(完全麻痹),合计总分即为Y-system 得分,总分范围0~36 分,总分越高说明症状越轻。

1.3.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 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肌松弛,外观正常,笑时口角轻度下垂;(3)好转:症状和体征略轻,但笑或皱眉时出现较明显的体征;(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治疗总有效例数等于临床治愈、显效、好转例数之和。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用数据均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发病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Y-syste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Y-system 评分均较该组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实验组Ysystem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Y-system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Y-system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实验组(n=42)对照组(n=41)t 值P 值24.87±3.85 25.16±4.23 0.327 0.615 32.57±2.64 30.38±2.79 3.674 0.039 10.690 6.596 0.000 0.019

2.2 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97.62%(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85.37%(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5],面瘫发病主要与病毒性感染、面神经水肿、组织变性及炎性反应有关。 面瘫属于中医学的“口僻”“歪嘴风”“吊线风”等范畴。 面瘫乃正虚邪实之证,多由正气亏虚,营卫失调,气血脉络失和,脉络空虚,汗出当风,感受风寒,致面部经脉受累,气血运行受阻,血流不畅,肌肉失于濡养,从而发为面部肌肉弛缓、纵缓不收、语言不正等症状。 当以疏经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随着国家对中医适宜技术的大力推广,各种中医适宜技术在该院得以普及。 针刺系祖国传统中医技术,能够通过针刺刺激不同的穴位,发挥运行气血、调经通络、疏通瘀阻以及缓解痉挛的效果[6]。 面部多为阳明、少阳经络,故取颊车、地仓、四百、下关、风池、阳白、疏风散寒止痛,调和气血;合谷为循经远道取穴,属阳明经穴,善治头面诸疾[7]。 维生素B12 具有营养神经之效,黄瑞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通过穴位注射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能够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尽快获得恢复。 该研究可见,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总有效率为85.37%,具有明显疗效,但效果仍不甚满意。

面瘫恢复后期宜补, 故在针刺5 d 后加用艾柱隔姜灸,温经散寒,补益正气,强身健体。 “艾叶辛苦,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疾。 ”可发挥针药所不及的功效[8]。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Y-system 评分 (32.57±2.64)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30.38±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隔姜灸与针刺、穴位注射联合用于治疗面瘫,可通过不同治疗途径及不同治疗机制,发挥了协同作用,从而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隔姜灸联合针刺、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疗效显著,与单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相比较,可有效改善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提高临床疗效,适合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体征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