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一线二图三步骤”策略研究

2020-07-04景丽花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习作指导小学中年级语文素养

景丽花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为了整体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是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小学中年级是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但是反观儿童的习作,我们发现“写什么”“怎么写”“不会改”是困扰儿童习作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语文素养

不知道写什么,并不是生活空间狭小,而是儿童没有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缺乏生活敏感度。不知道怎么写,习作零乱拉杂,源于儿童不能准确地把纷杂的生活感受、经历梳理成清晰、有条理的写作内容。不会改,一是教师对修改不够重视,二是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

如何让中年级儿童习作有话可写、写得有条理、修改有实效?我们采用了“一线二图三步骤”习作指导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一线”即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儿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高生活敏感度,挖掘写作素材,解决儿童习作无话可写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教育理论来认识习作教学,我们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生活需要作文,作文更要为生活所用。习作教学的重点不是拓展儿童的生活,而是提高他们的生活敏感度。

1.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全员参与,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眼、耳、手、鼻、口、脑是实现感觉过程的重要器官。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感受事物,提高儿童的生活敏感度。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是习作单元,以《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习作例文,以《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主题,写儿童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教师把橘子带到课堂上,教儿童“用眼看、用手摸、用嘴巴尝、用鼻子闻”橘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当各种感观汇集到一起,儿童就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橘子是金黄色的,圆圆的像妹妹的小拳头,它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有一股淡淡的涩香。剥开皮,一股浓郁的香气直钻鼻孔,剥开橘皮,里面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像蒙着一张白色的蜘蛛网,又像公主身上穿着的白纱裙。橘掰像一座弯弯的小桥架在天上,橘子的果肉就像一群金色的小水滴挤在一起。轻轻地咬一口,汁液弥漫了我的舌尖,酸酸的,甜甜的,特别好吃。

2.关注活动,挖掘素材,积累感受

儿童最喜欢各种课内外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公益社会活动都是他们的最爱,在活动中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各种体验和感受最集中、最丰富、最真实。教师要善于让这些鲜活的体验走进儿童的习作,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习作主题就是《多彩的活动》,编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儿童把活动感受记录下来,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增强儿童的心理体验,拓展写作的视野,儿童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3.坚持记录生活,持续提高生活敏感度

持续的生活敏感度训练有赖于儿童每天每时每刻,调动感官,打开思维,去主动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和记录生活。日记是训练儿童生活敏感度的最佳方式,天天写,日日记,当资源枯竭、思维阻滞时,儿童就会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张大嘴巴,对平常视而不见的一事一物进行感受和筛查,寻找写作素材,久而久之生活的敏感度自然就提高了。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日记,其用意就是在教会儿童写日记的基础上,培养其写日记的习惯,坚持记录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

二、“两图”即以气泡图、流程图为抓手,教儿童把繁杂的生活感受清晰化、条理化,理清写作思路,解决儿童习作零乱无条理的问题。

随着生活敏感度的提高,儿童习作有话可写了,但是太多的感受体验,寫出来却是杂乱无章的。因为锁定素材只是聚焦于一个兴奋点,而写出来却是要把与这个点相关的前因后果等诸多要件,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儿童的大脑还不能把繁杂的生活感受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形成写作思维,促进有序表达。教师可以指导儿童运用气泡图、流程图等,把纷乱零散的体会感受,进行清晰的梳理规整,制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给构思搭建支架,让习作的思路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儿童有条理地表达。

1.绘制气泡图,激活大脑,发散思维,拓展视野

写人、状物和想象类的文章需要儿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打开思路,教师可以教儿童绘气泡图。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有儿童选择写“班长”,教师指导他把“班长”放在最中间的泡泡中,周围的泡泡里依次列出描述班长特点的关键词后,确定2~3个最能体现班长特点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运用一个自然段来描述,这样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如果每一个关键词后面还有更详细的分层描述,可以以这个气泡为主体,在后面再增加相应的气泡,让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的思路也更清晰。

2.流程图

小学中年级叙事作文占了很大一部分,这类作文的特点是以线索推进或按照纵向的步骤推进,这时候绘制流程图就比较方便。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写观察日记时,教师就引导儿童用绘制流程图的方法理清了习作思路。

三、“三步骤”即作后讲评三部曲——找优点、指不足、精修改,聚焦习作修改,提升讲评实效,解决儿童不会修改的问题。

传统的习作批改都由教师一手包办,一个班五六十本作文,教师逐一批阅完毕,至少要用1到2周时间。再进行讲评时,儿童的习作记忆已经淡化,习作热情已经消退,教师讲评环节的工作量大却收效甚微,最终儿童也不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为了提高讲评的实效性,我们采取习作后立即讲评的方法。教师先选一篇中上水平的习作,从选材、结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应用和本次习作的训练点方面进行师生共评,明确评改的程序和标准,之后组织同伴开展互评。教师可进行如下操作。

1.找亮点

让同学找出同伴习作中的优点,可以是全篇都优秀,可以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一句话或几个用得好的词,也可以是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找到优点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读优秀习作。这样的评改方式让每个同学都有评价权,又都对自己的习作评价情况充满了期待。这样,肯定了儿童习作中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其写作和修改习作的热情。

2.指不足

肯定优点后,再找出习作中有待修改的地方,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习作。找不足也可以围绕文章的结构层次、字、词、句、标点符号及本次作文的训练点来进行。可以先请一个程度比较好的孩子提出所评习作的不足,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直观展示所评的习作。之后就可以让孩子一对一指着习作,当面提出写作的不足了。

3.再修改

学生明白了自己写作的不足,教师就要抓紧契机,让学生立即修改不足,这时候学生的修改欲望是最强烈的,认识是最鲜活的,评改的效果也是最好的。需要说明的是,每次习作训练既有选材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作文常规要求,又有本次训练的重点内容。教师讲评时要合理安排,既评常规要求,又评重点训练内容,做到同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备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注生活,挖掘素材—让中年级学生习作有话可写的策略研究》主题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562。】

猜你喜欢

习作指导小学中年级语文素养
谈基于学生本位的习作指导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链接课内外,实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解析习作“精准知识”教学的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