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有效教学

2020-07-01刘洪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刘洪丽

【内容摘要】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这无疑也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更高要求。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真正发展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不少培训机构纷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轰轰烈烈的开展各类培训班。而学校各个阶段的教学也都积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到底我们想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到什么?又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现状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生现状 教学实践

我所任教的学校生源较差,学生整体文化基础偏低。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文化的开设就有很大的困难,教学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也更让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为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我在教学中也思考、试验了很多,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认识。

目前中学生面对传统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根据课堂实践和问卷调查,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缺少敬畏意识和崇高意识

提到屈原时,一部分学生就关心是不是跳河的那个,说到端午节,也不过是仅仅知道吃粽子、赛龙舟,有些学生甚至连端午节哪一天都不清楚;提及要多积累古典诗词曲,就有學生说考试范围之内的认真积累,不在考察范围内的暂不考虑,有这种认知的还不乏好学生;说到司马迁时,学生居然问和司马光什么关系,然后一片哄笑;了解到司马迁受宫刑,又是一片窃笑……

二、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误区,总觉得传统文化是书本上的内容,是过去的文化,固然很好很美,但终究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没有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化的意识。很多学生也能了解并接受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但也只是这样而已。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参加国学班、围棋班、戏曲班,学门特长就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我的生活我的世界还是界限清清楚楚的。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在校内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其目的应该还是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用以关照自己,进而切实提升自己,最终可以“修身养性”。

三、面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畏难情绪严重

说到传统文化,一部分学生就会以为是老的、旧的东西,是枯燥无趣的,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说传统文化,就觉得文化博大精深的,是专家们研究的东西,我们普通学生是没必要学也学不会的。

面对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设定三个大的任务目标(教学思路设想):一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更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明白传统文化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要拘泥于教学地点和内容上的形式,并尝试采用更为灵活、学生更喜欢的考查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学习;三是在了解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让传统文化对学生又“内化”的影响,真正完成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教育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学大致分了四个阶段,并初步定制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服饰、建筑等。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时时存在在身边的,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让学生了解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才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简单的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为此,我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每周定期组织一次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为学生开设了以下专题报告:《走近孔子》《中西方文化异同》《文化名著阅读技巧》《传统节日小知识》《武侠小说中的“仁”“义”》。

其次,每周利用周末的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赛》、《舌尖上的中国》、《百家讲坛》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回归课堂主阵地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会从肤浅转向深刻,接下来我们还是会回归教材,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段。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的主流文化。所以在教材上我们选择了山东省高中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试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希望学生能儒家经典的文段中汲取营养,进而在价值观、道德情操及精神境界层面上得以提升。

第三阶段:依托学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

学校社团每年都组织《春天送你一首诗》《诗词文约会》这类活动,过去基本上是选拔各班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还是观众。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后,我们语文老师将这些活动的前期选拔事宜主动承担并放到了传统文化的课堂上。在每个班级内部,都组织诗词默写、诗词接龙等各种活动。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又能很好的为学校活动进行高质量的选拔。

与学校团委合作,在传统节日时,组织相关活动。如春节组织写春联活动,进行《我的春节》征文活动;端午节、中秋节组织学生学包粽子和制作月饼。将学校社团“汉服社”引入到传统文化的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汉服服饰与头钗等实物,与《诗经》《孔雀东南飞》等文中的描写相联系,学生既保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习变得轻松高效。这些活动学生都很喜欢,参与度也很高。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再枯燥无趣。通过活动,学生对很多文化知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学校研学活动,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学校选择的研学目的地,都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像南京、北京、西安等地,研学出发前,我们会从历史文化角度对研学城市进行讲解,并给学生从传统文化课程角度布置几个小作业的。如“这座城市最打动你的文化特质是什么?”“你能说说这座城市在发展中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等,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给的作业中挑选一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学体验,完成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小报告。

第四个阶段:组织学生交流会和主题班会

国家从上到下都大力提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什么?从国家发展的层面上讲,是要树立民族自信力,早日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这些都要依靠年轻一代来完成,“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有目共睹,而青年人的教育问题也是人人担忧,像太多孩子的自私、冷漠、缺乏上进心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而传统文化恰恰可以改变年轻一代、可以提升年轻一代综合实力。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改变,而不全是记住了多少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会穿插进行学生交流会和主题班会。

学生交流会,重在引导学生分享在文字学习、社团活动中触动最深的方面,以及结合自己的经历,今后自己可以提升的方向!

主题班会,主要针对学生日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别围绕“担当意识”“敬畏意识”“崇高意识”“集体意识”开展了四期。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其实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越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就越凸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而我认为最好的途径无非是知道学生缺少什么,然后有的放矢的提供给学生所少的,只有学生能接受并乐于接受,那么我们教授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我想这才是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何琴.融传统文化于低年段语文教学之中[J].中学教学参考,2017(8):96-98.

[2]杨光辉.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路径探索[J].学周刊,2019(6):123-125.

[3]于红梅.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19年(12):234-235 .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