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一个温顺的灵魂

2020-06-29陈曦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蒙田观点哲学

陈曦

摘 要:蒙田是别具一格的哲学家,其随笔具有和、宽、博、辩的风格,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哲学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关键词:蒙田随笔;哲学;和;宽;博;辩

大多数哲学著作,读起来都是晦涩难懂的。幸运的是,历史上出现了几位不自诩为“哲人”的少数派,他们用朴实而平淡的笔调,娓娓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面对世人的评价,让普通人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蒙田,就是这种少数派。哲学词典上这样描述:“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家、哲学家,人文主义者……否定学院派的温和懷疑主义,支持皮浪的极端怀疑主义学说”。如果蒙田读到这段文字,一定会不解的摇摇头。因为他从来不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文学家,更不会支持带有极端主义的东西。他说自己“只是个乡村绅土,到了冬天没有事情做,才草草记下一点略有哲学内容的杂乱思想”,我更喜欢房龙对他的评价:“这是一个把他整个的心、灵魂、美德和罪恶以及一切都献给自己的书的、能和不朽的达尔塔昂匹敌的开朗的绅士。”房龙提到的“自己的书”,就是蒙田历时二十载,记录生活历程的散文著作——《蒙田随笔》。

蒙田于1572年父亲去世后便隐居于现位于波尔多的蒙田城堡,开始动手写作随笔,直到1592年去世。德利尔说:“蒙田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他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他自己的话讲:“大脑就像脱缰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情,要比给它一件事情思考时还要多想一百倍;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为了能够随时细察这种愚蠢和奇怪的行为,我开始将之一一笔录下来,指望日后会自感羞愧。”

随笔这一文体,被很多名家用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国内外均有不少传世之作,如国内有洪迈的《容斋随笔》、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而欧洲最有名的当属并称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的《培根随笔》、《帕斯卡尔随笔集》和本文所评述的《蒙田随笔》了。读培根的作品总让人感到面前仿佛站着一个严肃的老者,不停的告诉你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副紧紧握着真理的样子,诚然言辞充满力量,然而可敬却不可亲,更谈不上什么可爱了。蒙田则截然不同。他不相信自己真正的掌握了真理,正如他的名言“我真的知道吗?我怀疑。”。他也不认为自己的书能对别人有什么真正的用处,他的书不是用来教化别人,而是让别人来审视自己。他在开篇的序言中就把这本书的性质表述无余:“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有考虑对你有没有用,也没有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读者,我自己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文人多有的矫揉造作,沽名钓誉。而蒙田当时在欧洲的声望——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文人,也是法兰西国王和纳瓦拉国王的宫廷内侍,教皇亲自封的“罗马市民”、阿基坦地区首府行政长官、波尔多市长——显而易见他没有这种必要,再者,现在所见的蒙田随笔绝大部分在其有生之年都没有出版,而是由他一个狂热崇拜者——德.古内小姐整理才得以面世。由此可见,蒙田的书是一本“自由”、“无拘无束”、“完整的、赤裸裸”的描绘自己真实所想的书,而这种书是值得每个人研读的,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虚假的皮囊,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真诚的灵魂。

《蒙田随笔》全部共一百零七章,一百多万字,涉及内容之广泛可谓包罗万象。统揽全书,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和、宽、博、辩。

蒙田从不是一个激进的人,而是一个的“温顺的灵魂”,这一点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处处体现。他不跟人争辩,宽容的看待周围的一切,坚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看法的权利”,对于不能认同的观点,他从不声色俱厉的批驳,甚至很少做出判断,只是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记录在自己的空间之内。你在他的书中,看不到“讽刺”这个被各色文人常用的攻击性武器,更多的是自嘲和自我否定。“我很少感觉这种强烈的情感。我天生感觉迟钝,并每天用理性将感情约束。”因此取孔子所语“君子和而不同”中的“和”来做对蒙田的书的第一个概括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二谓之“宽”,是指蒙田所记录下来的思想涉及面非常宽广。季羡林先生说:“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芸芸众生,林林总总;他从古希腊一直观察到十六世纪,从法国一直观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发为文章,波澜壮阔。”其实不用其他证据,仅看卷中各章节的题目就可以看到蒙田是多么认真的思考周围发生的一切。在这一百零七章中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哲学、宗教、心理、习俗、历史等诸多方面,让人不得不惊叹蒙田观察之细,思辨之广。

所谓“博”,乃是指蒙田在书中旁征博引,引古论今,鉴古知今,纵横数千年。读蒙田的书,你必须要能忍受突如其来的典故、趣谈和神话,一个接一个历史典故、奇闻异事扑面而来,让你应接不暇;而同时,他又让你感觉有千百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智者在对话,每个智者都妙语连珠,叹为观止。蒙田的引用,并非“掉书袋”式的炫耀,而是引用的恰到好处,毫无堆砌之感。如《论忧伤》一文,在例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人物达三十余个,时间跨度一千年,引用了奥维德、维吉尔、皮特拉克、卡图鲁斯、塞涅卡等多人诗句。相信每一个读者在惊叹蒙田知识之广博、记忆力之惊人之余(诚然他自己称自己毫无记忆力),都能享受一次知识面极大扩容之快感。

“辩”是指“思辩”的意思。一本好书,是能不断引导你思索的书。而一本最好的书,则是引导你思索而又不强加给你任何观点的书。蒙田的书在我看来当可归为最好的书一类。随笔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巨大的思考的漩涡,而在这个大漩涡之中,又隐藏着诸多小暗流,让你的脑袋始终不能清闲下来,一直在汲汲以求的思考。蒙田往往会把正反两面的观点论据告诉你,但他自己并不轻易的下结论,而是小心翼翼的、甚至用一种商量的口吻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如《危机的谈判》一文中,蒙田先用阿里奥斯托的名言“得胜总是值得称赞的,不管靠机遇还是靠欺诈”表明一种观点,然后又用亚历山大大帝的话“投机取巧不是我的风格”来表明另一种反对的看法,而作者自己,仅仅说:“哲学家克里希斯波不同意这种(阿里奥斯托)的观点,我也不太同意。”作者仅仅是“不太同意”,至于读者自己的判断,蒙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当然,蒙田的书也并非尽善尽美,正如很多批评家所说的,蒙田很多时候写着写着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了,有的时候通篇找不到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然而这些毕竟是少数,瑕不掩瑜。换一个角度讲,常写文章的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知所至,不知所止,必须不断的加以束缚才能顺利的完成文章,蒙田文中出现的不知所云就是这种对思绪不加约束的结果,不过这也恰恰反应了蒙田在写作中自然、真实、不刻意雕琢的一面,这种真诚是难能可贵的。

莎士比亚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蒙田”。对《蒙田随笔》的理解因人而异,你大可不比在意任何文章的看法。你只要记得,当你希望抛开世俗的烦恼,在夜深的时候寻求一点精神的给养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本书。

猜你喜欢

蒙田观点哲学
“存而不论”的智慧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存而不论的蒙田
塔楼里的 微光
妙答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