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业孵化进阶式实践平台建设探讨

2020-06-28李忠晓高艺轩

新一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

李忠晓 高艺轩

摘 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着产业化功能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内涵服务后劲不足等问题;推动“实训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区”的进阶式实践孵化平台建设,对于缓解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与适应社会需求脱节、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关系与发展规律、创业孵化实践平台共建共享的运行规律与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探讨实现高校进阶式孵化实践平台育人孵化功能的路径和方法,即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通识实践训练平台、校企合作开设特色班、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以及实现校企合作关系的转变。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进阶式;实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十九届四中全会讲话中“创新创业”出现了“32”次。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近几年,学生群体创业热情高涨,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和团队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 高校教师指导创业实践的经验不足;普通高校的实践实训条件落后;学生初创团队缺乏更加专业的行业技术指导、法律指导、商业模式指导;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难;高校创业团队的项目方向、商业痛点分析及定位偏离了企业的需求等。因此,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的突破,必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探讨“实训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区”的进阶式实践平台共建的关键要素、内涵、特征、运行机制、成果转化与分享等,大胆探索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创业孵化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驱动下,政府部门大力介入,高校大胆探索并积极投入资金,创建了初具规模、满足基本大学生需求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人才基地、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创客空间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1]。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公益化为一体的创业服务[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由政府倡导,以校内各类企业提供见习或实习单位对象和载体,具有创业实践和孵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基地[7]。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仍然犹如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孤岛”,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有机衔接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很好地满足优秀创业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服务需求。综合来看高校创孵化平台尚存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领导、老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和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有的高校认为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必要性;有的高校对创业孵化实践教育平台的虚拟性、协同性以及平台的市场化、企业化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对自身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不够准确,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没有主动地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实际和广大学生的需求,更缺乏因材施教、因校而宜、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实施分类、分层次创业孵化功能的平台定位也不准[3]。普通高校的创业孵化实践平台,硬件方面基本上呈现出了“大而全”或是“千篇一律”的模式,缺乏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和运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创业项目计划的制定、创业过程中风险的预测和风险规避、创业资料和信息的有效提供和合理利用、创业服务的有效提供和创新等一系列的方面[4]。要为这项创业孵化工程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运转协调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大多数高校一般由教务处、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处、团委、创业学院、商(管理)学院等职能部门(单位)承担,缺少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内部管理人员,管理主体分散,缺乏对总体的统筹与协调,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内部管理运营机制,难以有效保障创业孵化平台持续、良性、规范的运行。最近两年,许多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积极探索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基本上都处于模式探索阶段。

(三)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内涵服务后劲乏力

目前,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尚存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对本(专)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分歧较大,很多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进展缓慢或者是内涵服务后劲乏力。从国家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情况分析来看,凡是校级领导重视的高校,其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往往都是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内部机构相互支持、运转协调,外部政、校、企的关系协调比较顺畅,容易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校友及其他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这类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学校“一把手工程”;而很多普通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基础硬件配套不一而足,大多数的设施基础条件难以及时得到完善和持续有效的改善,其创业孵化运营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导致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学科优势没有形成,大学、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大学创业孵化的社会资源的支持也自然不到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成了一座“孤岛”,缺失了政、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平台共建机制,难以获得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与有效持續的社会网络资源供给,导致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内涵建设不足,对学生创业孵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效能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创业实践进阶式平台建设的意义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本文简称《意见》),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理念作为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批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深化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打破制约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实现共赢协同发展。

(一)探索破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对策

以问题和发展目标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涵盖“孵化基地(高校)—孵化器(校企共建)—加速器(企业平台)—产业区(企业平台)”的进阶式大学生实践孵化平台,实现高校优势专业学科与企业研发团队特色的完美结合,搭建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实训产业链条,可以大幅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培育了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依托进阶式实践孵化平台的有效孵化和对创业实践项目的扶持政策,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化运营,助力高校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另一方面,帮助高校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人才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使高校畢业生由“唯学历”向“唯能力”转变,匹配和推动企业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用人单位“招聘优秀人才难”和高校毕业生“找优质工作难”共存的尴尬现象。

(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关系与规律

通过进阶式孵化平台的共建,及时收集和分析创新创业相关资料和数据,加强对校企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按照一般规律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孵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后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将更加富有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或者通过个人自主创业、团队协同创业等方式实现自我梦想和人生价值,实现了大学生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同样,大学生精准找到了能够适应学校和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途径和平台后,会反哺母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用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经济资助、实验教育平台的支持等方式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持续、高质量、高效能发展,从而实现了全社会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等的良性有效互动。久而久之,实现了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和科学流动,企业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前置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高校把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与选择前置到创新创业教育阶段。通过校企创业孵化平台的合作共建,探索、总结和揭示了实践育人的科学发展规律,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学生,高校与企业均更好地承担和履行了社会责任。

(三)探索创业孵化进阶式平台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在政府的协调与积极推动下,校企双方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统一思想并大胆探索与尝试。校企双方要紧紧围绕高校进阶式平台的共建基础、动因、具体路径、内在机制及其发挥的作用与效果评价,通过定性的分析与定量的验证,探索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对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发展途径与方法。高校要进一步打破常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的企业实习、实训、孵化教育基地对大学生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紧紧抓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这个“牛鼻子”,积极地联系企业,实现进阶式教育平台的延伸与拓展,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企业与社会。同时,高校自身也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转变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四)探索创业孵化进阶式平台建设的运行规律与机制

搭建优质高效的创业孵化实践进阶式平台,实现长期、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6],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必然会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企业传统的运行机制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等方面带来新的变化与冲击。因此,要清晰界定高校、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识别其内涵、特征、构成、关键因素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的先进经验,与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相融合;深入挖掘两者结合的契机、路径、效果及评价等关键内容;关注高校、企业在教育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思维方式、实践形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等方面的深层认知架构;积极探究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介入途径与功能角色,为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和制度保障,突破传统的技术、工具视域,超越了技术理性和工具操作层面,富有创新精神内涵和意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从而探索在双主体视角下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模式,兼具了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推广价值。

三、实现创业孵化进阶式平台育人功能的路径和方法

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战略论断,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高校在新时代和战略发展机遇面前,需要大胆地探索育人新路径、新方法。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在校企协同发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两个管理主体之间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成立由校方及企业方领导、高校教师代表、企业专家代表等组成的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研究讨论协同育人事宜;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认定互换以及对创新创业人员综合能力测评及考核体系,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校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教学实验器材等资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探索深化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做中学”和“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努力培养一批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搭建通识实践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在专业设置主要基于学科分类的当下,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明显,表现为以社会科学理论逻辑为基础构建其课程体系,以专业学科知识为基础支配其教学内容。高校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条块分割、界限明晰,阻碍了高校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难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基础较薄、创新能力和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和素质不高[2]。高校企业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从事基于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夯实了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帮助大学生了解行业的走向及未来热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创业孵化进阶式平台,发挥企业在产业、行业等方面的优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变注重质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校企合作开设特色班,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性、行业性和社会性三个基本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为重点[5]。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应用能力较弱,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对接,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相关学科的优势,结合专业特点,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校企协同通过创业孵化进阶式平台可以开设特色班、开展定向专题项目研究,可以培养定向人才,校企协同办学是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就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导师”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培养目标以及个人发展定位了解不够清晰,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著手,加强校企双向互动,各取所长。高校毕业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设实践实习课程,高校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进入相关企业研发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技术攻关,共同参与和进行企业项目开发,从而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与合作。行业企业也可聘请高校教师为新入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与培训;一方面,高校导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主要由相关行业内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和企业技术管理负责人组成,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为导向,帮扶、指导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产品研发,实现了大学生与产业技术人员近距离交流,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

(五)实现育人合作关系转变,建立“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

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关系的“四个转变”[6],重在发挥高校、企业“双主体”的合作优势。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关系由“松散”向“规范”的转变。改变依靠人际关系为纽带,合作方式和期限不固定的不足,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践中心、合作实训基地、共建高校创客(众创)工作空间[1]等,明确各自的校企合作职责,并有效地建立了成果分享机制和长效考核激励机制,使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二个注重校企合作关系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优势和企业社会声誉优势,改变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三是注重合作关系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高校要积极邀请企业、科研院所领军人物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实训实习、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案的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教材的建设;高校要邀请优秀企业家、相关企业杰出代表为本科生授课或做专题讲座,促进实践教育与时俱进。四是注重合作关系由“分割”向“协同”的转变。高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校创业孵化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业实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并不多。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破高校的创业孵化思想“围墙”和创业孵化实践“围墙”,让学生的创业实践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企业发展需求,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投身企业平台得到全面锻炼。同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育人实践路径,必将极大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快速、优质、高效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更全面发展的学生共建祖国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琤.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打造创业“天堂”[N].中国文化报,2015-10-17(5).

[2]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3]陈春晓.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183-186.

[4]兰华,杨宏楼.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74-76.

[5]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33-35.

[6]欧阳娟.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472.

[7]肖红廷.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8).96-98.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