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2016-03-30马立平

科技视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创新素质多元化

马立平

【摘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创新人才。而从创新人才的形成过程看,大学是其最重要的培养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密不可分。可以说,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又非常紧迫的任务。当今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这一角度探寻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素质;多元化;实践平台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1 大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所谓创新,《辞海》中的解释是:“‘创是首创、创始的意思;‘新是更新和改造的意思。从本质意义上可以把创新理解为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而创新素质则是指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品质。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创新素质,就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特性。

1.2 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大学生能否独立进行并完成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其将会对大学生及其今后人生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和取得新成果的创新性技能和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素质包括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责任感、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适应力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个性丰富多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据此,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等。

首先,创新意识是是指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在我们的传统的应试的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下,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重新被激发,被唤醒,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不断求新,不迷信权威,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提出新方法、新观点、不断进取、革新、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创新思维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它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新的思考,发现新的关系、寻求新的答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创新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知识指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框架。而创新能力则是提出新思路、探索新事物、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知识等各种素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2.1 对学生学业评价更多的侧重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考试体系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不科学,会束缚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现有的、最普遍的考试看,考试模式甚至考试题型单一,过多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让学生延续初高中古板的应试思维,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方面偏弱,考核标准单一,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在大学的示范作用。

2.2 大学校园制度的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大学校园制度设计和实施缺少对师生创新激励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创新保障不够。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逐渐习惯了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学习,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肯定,而辩证的、批判的去看待新知识、新问题的思维方式难以形成,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晋级的相关制度和不健全的创新激励制度导致部分教职工缺乏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积极性来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3 学生创新科技社团缺乏有力的扶持

创新科研活动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载体。但是许多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局限在娱乐活动的层面,而由于缺乏指导和扶持,学生创新科技社团发展乏力。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以学术研讨、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团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因而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不力; 第二,高校里学生活动多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即使有专业教师参与辅导一些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也未必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因而专业教师参与相对较少且介入深度不够,以致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缺乏有力度的扶持。

2.4 学生课外活动缺乏创新氛围与文化

目前,各大学的各种学生社团层出不穷,学生活动可谓是丰富多彩,应接不暇,多样的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充满校园。但是,从其活动内容看大多呈现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娱乐、轻学术,重形式、轻内涵,重过程、轻效果的特点。绝大部分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局限在娱乐层面,缺乏校园文化的深度。而即使是这些活动,大部分也是在套用和照搬别人的模式,而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氛围。学生的课外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很难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2.5 社会实践缺乏实效性

近年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并提供各种机会。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不够认真、精细,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践活动没有反应出学校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对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也未能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3 构建多元化实践创新平台,拓宽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渠道

3.1 创新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活动

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实践,一切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离不开实践,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都是适应时间的需要、满足实践的要求的结果,也是人才创新的结果。在实践中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产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相较于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即实践环节在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变、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中,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探究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机制是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或第二课堂是指利用课外时间,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新与改革,开展服务社会、社会调查,从而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把理论知识用到社会实践中,同时吸收新知识和积累新经验。通过实践来提高合作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求异精神、冒险精神,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3.2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对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

大学教师,应该是人类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精神的集中承载者。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爆发时代,高素质的创新教育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必须首先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依靠这些善于汲取新科技成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探索问题的启发人、问题解决的参与人。

3.3 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与能力

学校应积极的举办的各种科技、文体创新活动,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在各种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活动中以大学生为创新主导,令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为学生营造一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氛围,提供一个提高创新素质的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打造多元化的科技、文体创新活动无疑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很好的载体。但是要达到理想的目标和效果,要充分发挥创新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必须要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作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推动力。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帮助辅导学生更直接、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让学生主动地拓展创新知识,在实践的锻炼和学习中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目的。

3.4 加强创新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社团作为大学校园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团体,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最平台之一。近些年来,各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并呈现出多元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特点,但以一些文娱、体育、趣味类社团为主,与其相比创新科技类社团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薄弱。而从功能与作用方面看,创新科技社团不仅可以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学校应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创新科技类社团的发展,力争使学生科技类社团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实践载体。通过开展各种研究性、科技作品比赛等创新性活动,达到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丰富大学生的创新知识、活跃大学生的学术思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的,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5 搭建多层次教学实践平台,实践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要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多样的实践平台。首先,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除开设必须的理论性课程外,结合实际开设相关的应用型课程,以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外聘导师等)讲授、师生交流等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熟练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

其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发现问题的平台。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建设基地,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一直有较强专业素养的基地辅导教师的团队共同协商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第三,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立项研究感兴趣的课题,引导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构建校内实习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力度,保证学生全员、全过程地参加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组建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付少波,等.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1).

[2]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

[3]魏培徽,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4]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姚群秀,赵硕.基于科学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创新素质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