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乐记》中的生态美育思想

2020-06-27管乐雯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管乐雯

摘 要:《乐记》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决定中国民族性格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虽然不再修习其中的思想理论,但是从细致分析来看,其中许多思想尤其是关于艺术对人品格的养成和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大参考意义。美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育发展转型为生态美育。生态美育是指培育审美者生态审美意识与生态审美能力,陶铸生态审美人格,使审美者按照生态美的规律生存与实践,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人生与审美世界的教育。文章通过对《乐记》中主要教育思想的分析,寻找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生态美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乐记》;教育思想;生态美育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乐记》,经汉代学者整理,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道家与法家思想,是世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作了系统阐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对当代生态美育工作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接下来做详细论述。

一、“乐”与审美

“乐”的概念在秦汉之前没有明确的范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使工(乐工)为之歌《周南》《召南》”“舞大武”“舞大夏”等“观于周乐”的记载,可见“乐”是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儒家所谓的“乐教”就是艺术教育,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美育”。

音乐能使人快乐,是人们为了满足美感的需要所不可或缺的。音乐必须唱出来,用舞蹈来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情感都能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来,所以音乐是必备的。绘画不仅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绪还可以反映人的思想和追求。好的艺术作品使人受到優秀的熏陶和渲染,给人以美的感受,使艺术寓教于欣赏之中,寓教于美的感受之中,寓教于艺术的享受之中,所以说艺术是“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生态美育思想认为,通过欣赏美的艺术来提高人的审美,就可以帮助人达到内心的和谐,而个体自我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会使人在与人的交往当中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进而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艺术感悟到自然的美与伟大,唤起人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和爱,进而促使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思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二、“唯乐不可以为伪”

“唯乐不可以为伪”出自《乐记·乐象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文字讲出了“乐”“德”“心”“情”这几个内容,然而,这些元素最后都可以用“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个命题来总结,更是突出表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

这一颠覆性的观点被儒家君子认识到之后,他们希望人们通过“乐”来节制人心,使得人心回复到“静”的状态。而“唯乐不可以为伪”就全面阐释了“乐”和“伪”相互影响的作用,也提出了“乐”不可“伪”的要求,即用真诚的心去制“乐”,绝对不能掺一点虚假成分,同样,感受音乐中流露出的真诚情感,用这种真诚来召唤、教化人心,使人性回归到“静”的本真状态。由此,可以得知“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个命题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乐记》认为,音乐是德行的真实表现,音乐是人真性情的流露,音乐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心道德,只有音乐是不能作伪的。音乐既是个人内心流露,又能通过展示和交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能感化人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形成道德习惯。美育教育思想认为,接受优秀艺术作品的熏陶,有助于受众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认识世界和人物的美,达到内心的祥和与平静。而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因为“唯乐不可以为伪”。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根据曹植《洛神赋》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进行的创作。其采用了分段表现的艺术化处理,人物安排疏密得宜,景物表现用笔细劲古朴,是顾恺之“春蚕吐丝”绘法的精髓表现。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洛神赋》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在经过洛水的时候,与洛水女神相爱,但最终不得不分离的痛苦与惆怅。顾恺之将不同的情节放置在同一个画卷上,洛神与曹植反复出现了画卷中,以树林、山石、河流为主要的背景,将情节进行分割,同时又有相互连结的作用。

在欣赏此作品时,我们首先要知道《洛神赋图》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生动入神地得以体现。

创作此图时,顾恺之一定对曹植的《洛神赋》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对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正所谓“唯乐不可以为伪”,顾恺之表现的惆怅迷离和若即若离的画面是他个人内心对赋中故事最直观的感受。

三、“制乐以节人欲”

《乐记》认为人的情感能够影响音乐,同样音乐也能影响人的情感。人们听到欢快抒情的音乐时,自然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当充满焦虑的节奏流出时,人们也会跟着变得忧心忡忡。同样,面对一幅反映战争的作品,人们自然会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当面对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像时,就会自然地想要了解人物的生平和伟大之处,从而向历史学习,以史为鉴。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创作艺术作品以伸张正气、节制情欲,创作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艺术作品来服务于当今社会。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先驱泰奥多尔·籍里柯的作品。题材是取自1816年发生的梅杜萨号真实海难,画面的光线、构图、色彩到人物的动态神态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画家采用金字塔形构图,把画面定格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动态,画面充满了凝重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1816年7月,法国政府任命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肖马雷为巡航舰梅杜萨号的船长远征塞内加尔。由于船长的错误决断,船只沉没。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弃船乘救生船逃命。150多名船员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小木筏上漂泊了十多天。食物断绝、极度缺水,最后只有十人幸存了下来。然而政府的處理只是判船长降职和服三年刑,此事激起了幸存者的愤怒,他们不顾一切,将事实真相向世人公布,在全世界产生了激烈的反响。年轻的籍里柯愤怒异常,于是决定把它作为重要的创作素材,亲自至西非沿海观察和体验那里的天空和海洋,拜访海难的幸存者,把自己的构思画成草图。一切从真实再现出发。用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再现了最后绝望时刻最令人震颤的场景。

我们欣赏《梅杜萨之筏》这幅不朽的作品,看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顽强和当时世界的残酷无情,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愤怒。正所谓“制乐以节人欲”,我们愤怒和悲愤之后更多的是感受到当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平等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分析,我们总会得到一定的教育和经验。这些感受或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沉重,或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中反映出许许多多不同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感悟。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艺术的时候也是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的时候。

四、结语

当今我们在大力推进美育的进展,因为我们认识到艺术真正的力量。而对艺术力量的感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睿智的先人就在《乐记》中为我们展现过了。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乐记》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基本立场出发,对美感过程、艺术典型等美学基本问题有了一定的把握,因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美育的理论。美育是德育和政治教育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是在情感中愉悦中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效益。《乐记》反映了美育的基本规律,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萌.《礼记·乐记》与《荀子·乐论》乐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郑州大学,2016.

[2]朱志荣.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9).

[3]董玲玉.荀子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4.

[4]汪子为.《学记》教育思想新探[J].汉江论坛,2003(10).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