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外科II 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23刘亚飞薛会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0期
关键词:普外科感染率病原菌

刘亚飞,薛会朝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100)

0 引言

普外科II 类手术切口较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对于普外科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在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增加耐药菌株数量,导致相关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在我国从行政层面、技术层面均对滥用抗菌药物制定了相关规定,但还应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严峻形势。本研究通过对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临床抗菌药物干预和使用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接受手术治疗且为II 类切口的患者1498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73 例,女725 例,年龄在9-92 岁,平均50.5 岁,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分为切口感染组和切口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27 例,未感染组1471 例,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检测细菌感染:在患者切口感染部位采集检测标本,将标本送往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利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菌种进行确定。调查感染危险因素:整理基础资料数据利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测定试剂盒对菌种碱性确定检测,搜集患者基础资料数据包括:性别、手术时间、合并症、住院时间、术后是否留置导尿管、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史等。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百分率和标准差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种类。在感染组27 例患者中经细菌感染培养检测,共得出39 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占比43.6%,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7.9%,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的占比较低。病原菌检出情况见表2。

2.2 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基础资料数据可以看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比较性别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长是普外科II 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表1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资料比较

表2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检出情况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为医院较常见的并发症,使手术切口愈合延缓,或者并发全身感染,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II类切口手术指相对有菌的手术切口,例如胃癌根治术、肝脏部分切除、结直肠癌根治切除、阑尾炎、胆囊切除等手术,在普外科手术后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这类感染主要为病原菌侵入手术切口后,造成患者切口感染,但并非手术切口侵入病原菌就一定会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本次调查对感染部位的菌株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普外科1498 例II 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27例,感染率为1.80%;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感染菌株中大肠埃希菌的占比最高,占43.6%,还检测出包括其他常见的致病菌,也有一定比例,增加了防控切口感染的难度。根据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于自身免疫力较差患者,在接触病原菌后,极易发生感染,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风险。

除此之外,应加强对患者在病区护理工作,减少外来人员流动,减少医院外病原菌感染几率,保持室内通风,及时换气,为患者营造整洁安静的住院环境,避免切口感染的机会和相关危险因素[2]。医院内的耐药细菌较多,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会增加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对于手术切口感染也更容易发生。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应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高糖环境,利于病原菌生长,并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增加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治疗中要积极处理患者合并症,减少相关感染情况的发生。在普外科手术中,手术时间延长会导致患者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感染几率。

本次研究显示切口感染和性别无相关影响,男女患者在切口感染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 >0.05),说明性别和切口感染无直接关系。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能很好地反映贫血程度,血红蛋白主要向组织运送氧气,利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贫血会影响机体的组织修复能力,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白蛋白是与机体抵抗力相关的一类重要蛋白[3],同时也参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稳定,低蛋白血症一方面会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切口组织水肿,不利于切口愈合,增加感染几率。

切口越长暴露的创面越大,切口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越多则腹腔内被细菌感染的概率越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4]。手术时间的增加也会增加病原菌、医疗器械与切口的接触时间,增加感染的机会。本次研究显示抗菌药应用时间和联合用药不能改变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感染切口检出耐药菌群的现象并不少见,除和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外,还与抗菌药长期不合理使用有直接关系。在手术切口开展局部干预如规范术区消毒、应用切口保护器,对预防切口感染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多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等因素与切口感染有直接关系,加大了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控难度,通过本次研究数据资料分析,医院工作人员应对存在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发生。

猜你喜欢

普外科感染率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阜阳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