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体探测器CT多部位血管联合成像的临床应用

2020-06-23邓灵波朱熠袁知东成官迅

放射学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头颈部双下肢主动脉

邓灵波,朱熠,袁知东,成官迅

血管性疾病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还是免疫性或遗传性的血管炎,都是一类全身的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死亡率和致残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15%~30%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表现为多部位的血管病变,并可以导致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等。存在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心脏病发病的死亡率高达75%,比正常人高出3~4倍[3]。多部位心血管病变预示后果不良。患者存在1个部位的血管病变,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12.6%;存在2个部位的病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21.1%;3个部位病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26.3%[4],所以有必要对高危患者进行全身血管状况的评估。既往常规临床评估仅限于单一血管区域,当患者需要进行多部位的血管评估时,需要多次到医院就诊并行多次检查。全面、准确、简便的评估全身动脉血管状态,将为血管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合理、更全面的治疗策略[5]。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和迭代重建算法的应用,使多部位CTA的联合扫描成为可能。一次注入对比剂可以完成多部位血管的检查,其简便快捷的扫描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而且能降低检查费用和对比剂用量,可以作为血管性疾病患者诊断和治疗后复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Revolution CT在全身CTA一站式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搜集 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应用Revolution CT行头颈、主动脉及下肢动脉 CTA一站式成像的患者14例,定为A组;B组为同时段随机匹配的行头颈CTA单部位扫描的患者18例;C组为同时段随机匹配的行双下肢动脉CTA单部位扫描的患者15例,共47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5~83岁,平均62.8岁。排除标准:碘对比剂过敏、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下肢动脉支架术后及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本研究获得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扫描方法

采用GE Revolution 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过头。A组患者扫描方案: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帕醇(370 mg/mL),流率0.075 mL/kg·s,注射时间18~20 s。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触发层面为主动脉弓水平,触发阈值120 HU,触发后延迟6 s启动扫描。第一次扫描为从头顶水平至腘窝水平,扫描结束后延迟5 s,再次从腘窝水平扫描至足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p,管电流为智能毫安秒,0.625 mm×128i,机架转速0.3 s/r,螺距0.984(图1)。B组扫描方案: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帕醇(370 mg/mL),流率0.075 mL/kg·s,注射时间7~8 s。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触发层面为主动脉弓水平,触发阈值120 HU,触发后延迟3 s启动扫描,扫描顺序为主动脉弓水平至头顶。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p,管电流为智能毫安秒,0.625 mm×128i,机架转速0.5 s/r,螺距0.984(图2)。C组扫描方案: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帕醇(370 mg/mL),流率0.075 mL/kg·s,注射时间16~18 s。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触发层面为腹主动脉末端(主动脉分支水平上方2 cm),触发阈值350 HU,触发后延迟12 s启动扫描,扫描顺序为腹主动脉末端水平至足底。扫描参数: 管电压100 kVp,管电流为智能毫安秒,0.625 mm×64i,机架转速1.0 s/r,螺距0.984(图3)。扫描结束进行头颈部、双下肢图像重建,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625 mm。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后行MPR、MIP及VR图像重建(图1~3)。记录3组由CT机自动生成的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由两位有10年以上CT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PACS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评价和分析,取2位医师数据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图1 男,69岁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史10余年,双下肢跛行半年余。A组患者行头颈、主动脉及双下肢CTA多部位一站式扫描。a)头颈部动脉VR重建图;b)主动脉至腘动脉水平的VR重建图;c)小腿动脉的VR重建图。图像质量评分为4分,满足诊断要求。 图2 女,50岁,头晕20余天。B组患者行头颈部CTA扫描,头颈部动脉VR重建图,图像质量评分为4分,满足诊断要求。 图3 男,64岁,糖尿病10余年。C组患者行双下肢CTA扫描,双下肢动脉VR重建图,图像质量评分为4分,满足诊断要求。

3.图像客观评价

在0.625 mm层厚的横轴面图像上进行数据测量。在A组和B组头颈部CTA图像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环状软骨水平)、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C1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ICA,C4)、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和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起始处这9段血管的CT值,同时测量咬肌的CT值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右侧颈内动脉C1段CT值-咬肌CT值)/咬肌标准差。在A组和C组双下肢CTA图像上分别测量腹主动脉末端(主动脉分叉上方2cm)、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CIA)、髂外动脉(external iliac artery,EIA)、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CFA)、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PA)和胫腓干(artery of the calf)这13段血管的CT值。同时测量腹主动脉末端水平一侧腰大肌CT值及标准差。计算图像的CNR=(腹主动脉末端CT值-腰大肌CT值)/腰大肌标准差。每个层面测量3次,取平均值。

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将每位患者的重建图像由两名研究者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4分,图像质量良好,血管清晰;3分,图像质量尚可,不影响分析;2分,图像质量较差,影响分析;1分,图像质量很差,无法观察血管。

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患者各段血管的CT值、CNR、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

结 果

头颈部CTA图像比较 A组及B组头颈部CTA 9段血管的CT值、图像质量、CNR和CTDIvol和DLP结果见表1。

表1 A组和B组患者头颈部动脉各参数值比较

两组各段血管的C值、图像质量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CTDIvol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DLP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双下肢CTA图像比较 A组及C组双下肢CTA 13段血管的CT值、图像质量及CNR和CTDIvol和DLP结果见表2。两组各段血管的CT值、图像质量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CTDIvol稍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DLP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

根据患者的体重,流率及注射时间间接估算对比剂用量,其中A组患者对比剂用量明显高于B组患者,但是A组患者对比剂用量与B组患者接近,A组患者对比剂用量少于B组及C组对比剂用量之和。

表2 A组和C组患者双下肢动脉各参数值比较

讨 论

CTA越来越多的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诊断、评估和随访中,尽管CT扫描是一个相对安全、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的医院分科室管理模式,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这类全身性疾病缺乏整体管理,对于需要评估多部位血管情况的患者,要行多次CT检查,既增加了医疗成本,又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随着多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和迭代重建算法的应用,CTA的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也逐渐减少。相比于传统 CT,宽体探测器CT的Z轴最大覆盖范围为160 mm,球管旋转时间0.28 s,所以患者无需屏气、无需镇静、一键定位后,即可超快速的行大范围扫描,简便快捷的完成多部位的一站式扫描。尤其针对心血管快速成像,可以不受心率、呼吸自主运动的限制,任意状态下都可以完成扫描,极大的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使全身多部位血管的一站式检查成为可能[6]。

以往头颈部、主动脉及双下肢CTA检查需要分3次进行,辐射剂量高,对比剂用量大,操作相对复杂,患者需要多次来院检查。现在随着CT机器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多部位血管的联合扫描已经成为可能。心脑血管CT联合扫描,能一次完成头、颈、心脏多个部位血管的检查,其简便快捷的扫描方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认可[7-10]。但由于头颈、主动脉及双下肢全身血管扫描范围较广,扫描难度较大,临床上还没有广泛开展。腹主动脉及双下肢动脉CTA联合扫描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11]。心脏、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条件下,亦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12-14]。

本研究采用GE Revolution CT在头颈部、主动脉及双下肢血管的一站式联合扫描,结果显示:①扫描成功率高,头颈部及双下肢血管图像的主、客观质量均与单扫头颈部、双下肢图像质量相当,均达到诊断要求;②联合扫描的对比剂用量高于单扫头颈部血管用量,但和单扫双下肢的用量相当;③联合扫描图像噪声与单次扫描的噪声无明显差异;④联合扫描的辐射计量高于单次扫描,但联合扫描与双下肢扫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尽管本研究因病例偏少,且未按临床症状分组及未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但总的来说,采用GE Revolution CT行全身CTA的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头颈部双下肢主动脉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