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文言树” 品尝“文言果”

2020-06-21周小燕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1期
关键词:文言探索阅读

周小燕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出培植“文言树”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新路径:文字通关——弱化文字壁垒;文脉成图——强调文化感知;文思延展——注重内化运用等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三文”;文言;阅读;教学;探索

一、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审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占比近38 %,长期以来,文言知识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综观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大抵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兴趣不高,恐避之而不及

在介绍初唐诗人王勃的生平,当讲到王英年早逝之际,我不禁感慨实乃天妒英才,却有不少学生嘀咕:“幸亏王勃死得早,不然还不知道他要写多少诗文来折磨我们呢!”在介绍才华出众的诗人柳永最后的落魄时光时,我声泪俱下的演说却未能唤起学生们对一个才子“陨落”的悲悯,令我诧异的是学生们表现出了对“沉溺酒色”的柳永的兴趣。学生的表现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今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丧失兴趣甚至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了。

(二)方法不当,事倍之而功半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学习的时间占语文学习总时间的比重最大。以语文早读为例,语文早读半小时,几乎都是用来背文言文,但是传统的“读——译——抄——背”的方法并没有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依旧看不懂课外文言文;第二,在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总是很低。

“文言文读本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古代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所有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一切特征。”由此可知,文言作品不仅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渠道,还可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现代汉语水平。文言文作品本身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是我国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分析学生学习文言文花时多而效率低的原因,寻求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兴趣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原因分析

(一)语文高考命题偏重于对单个文言字词的考查

从高考试题的分值比例可看出,高考过于侧重对单个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的考查。高考指挥棒势必“指挥”老师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而失去文本依托的支离破碎的文言词句,最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文言文的精华——文学性和文化性却被抛掷一旁,文言文教学逐渐走入了“重言轻文”的误区。

(二)“肢解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破坏了优秀文化的传习

第一,“肢解化”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整体理解。其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记忆这些重点虚、实词是一个非常耗时的任务。当今文言文教学过于侧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授与考查,学生很难再分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文言作品的其他问题。其二,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不会主动去探讨整部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零散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暗示学生,他们只要记这些实词和虚词就算是学好了文言文。

第二,“肢解化”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说文解字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死记硬背实词与虚词更是一项毫无趣味的任务。而且,由于文言实词,尤其是虚词,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学生一旦丧失了对文言文的基本兴趣,就不会再去自主研究文言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了。

(三)文言文自身特点影响着学生正确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

文言文由于产生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客观上给理解和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文言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但是学习文言文对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文言文也可以学以致用,从而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基于“三文”路径,培植“文言树”,有效推进学生文言文习得

(一)文字通关——弱化文字壁垒

1.使用工具书,破解习得障碍

相对于讲解词义,教师更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文言文之前,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如《虚词词典》《实词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等,让学生更好地养成文言文阅读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借助工具书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字词障礙,而不会在文字上过多地依赖老师。教师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上也能节省很多课时。

2.依托文白差异,构建知识体系

文言文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正是因为文言文(文)和现代汉语(白)存在差异,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体系知之甚少。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上半个学期给学生做一些“文白差异”的知识拓展或选修讲座。

3.借助白文点断,实现诵读明义

白文即没有加标点的文言文,白文点断类似于“断句”。用白文点断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如果通过努力或大家的研讨,基本能够断准确了,那么文意也就大体弄明白了。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在诵读时应结合句读,注意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二)文脉成图——强调文化感知

1.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在理清文脉中整体感知文化的魅力

《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疏放平淡,组织不严,语言朴素,学生难以理解这类“形散”散文(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实则其是有文脉可寻的。我先让学生在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充分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画出这篇文章的文脉,来达到整体把握文章内涵的目的。

2.抓住文本的“密码”,在梳理文脉中培育解读文化的能力

《赤壁赋》的文脉如何?我在教学该文时,尝试抓住文章首段的五个“解读密码”——壬戌之秋(“乌台诗案”苦难之秋)、赤壁(伤心悲叹之地)、既望(山水之乐,风月无边)、泛舟(真正的逍遥)、苏子与客(失意与豁然)。一学生写下了这么一段深刻的文字:苏轼在赤壁经历了一番天人交战。那个苦闷的苏轼,那个一帆风顺想兼济天下苍生的苏轼,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悲苦。在这悲苦里,他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复的衡量,在天地山川、明月清风中得到启迪。他看到人生可以永恒,他懂得当下的生活值得享受。你们处心积虑地迫害我,我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过得比你好。尔曹身与名俱灭,而我一次寻常的游历即将被定格为文化的经典。

(三)文思延展——注重内化运用

1.通过“创新表达”拓延文思,实现对“经典文化”的常读常新

文思即文章的思想情感,以高考文言文阅读《李疑传》为例,这是一篇极具“文思”的经典作品。在和学生一起疏通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完成相关字词题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拓展作业:

思考感悟:

李疑为范景淳做了许多善事,请概括其行善的特点,并就其中你认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结合当下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表达交流:

请展开想象,代范景淳之子在回乡后给李疑写一封感谢信,说明事件过程和感谢原因,注意语言得体、感情真挚,格式正确,不少于300字。

请以记者的视角,将李疑救助范景淳的事情改编为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报道,新闻标题自拟,要求重点突出,真实完整,语言有感染力。

2.比较“传”“论”差异展放文思,引导对“经典文化”的学以致用

在教学史传文学时,我有意将写传者(史传)和后世读传者(史论)的文章放在一起拓展比较,将两者的文思两相对照,通过观点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观照人物品质,反观当下的精神世界,进而思考“我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四、结语:培植“文言树”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积极而深远

文言文不是一道墙,它是一棵生机盎然的树,寻着树的叶,顺着树的脉,采着树的果,我们就能汲取丰富自身的养料;它是一扇窗、一条道,打开了窗,铺开了通道,我们就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这棵树,这扇窗,这条道,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来说,应该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弱化文字壁垒,强调文化感知,注重内化运用,明确“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文言文蕴含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视文言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使学生了解继承民族精神文化瑰宝,实现文言文的人文內涵对民族的精神世界的塑造。教师若能在考试命题、课堂教学、日常训练中帮助学生树立“文言树思想”,从“文字”“文脉”“文思”多维角度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汲取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美学营养,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文兰森.中学语文教育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M].重庆出版社,2000.

[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3]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向乐.论高考文言文命题对文言文课程目标的回应 ———以全国卷和江苏卷为例[J].考试周刊,2014.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猜你喜欢

文言探索阅读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