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语文课堂中的“真善美”

2020-06-21杨辰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真善美语言文字

杨辰

摘 要: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也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求真、向善、寻美,学习把握语文学习的真谛。在通过寻找生活中真诚、善意和美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美好,获得心灵感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文字;审美观念;求真向善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也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要力争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就是真;语文的哲理性就是善;语文的艺术性就是美。如何在语文课上传承真、善、美呢?每一位教学者都在不断思考和叩问。笔者以《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为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真、善、美”。

一、求真,为学子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护航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很多教师对于教学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作了不同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要“求真”,即追求“真知、真能、真情”。

(一)真知,是真实、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教学的内容、形式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定位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等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形成熟练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脱离了这个本质,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譬如,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分别朗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人物对话除了有提示语在前、在中和在后三种用法外,还有省略提示语的用法。这篇课文最鲜明的写作特点就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课文写父亲如何知鸟爱鸟,为什么还要写“我”的“茫茫然”呢?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是用“我”对鸟的“茫茫然”来反衬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二)真能,是觀察角度和教育方式的总体阐述

语文知识的培养与训练要立足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如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时,笔者通过指名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把题目“父亲、树林、鸟”三个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故事情节,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根据课文中父亲与鸟的互动,让学生学着观察鸟、听鸟歌、闻鸟味来模仿写作,以课堂拓展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三)真情,是正确引导和教育过程的必要条件

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十分重要,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会起到推动作用。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树叶,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鸟”,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出“这是树林和鸟嘴快活的时刻” 。也只有像父亲那样认真去体会才能领悟。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朗读课文去体会父亲对鸟的喜爱。安排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粗读、细读、范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朗读体会文本,用内心触碰文本,用真情揣摩文本。

二、向善,为学子正行于人生的旅途指路

“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品质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提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立人”。语文教师应该保持一颗善于发现“善”的美好心灵,将文本中的“善”转变成爱的火花点亮学生心中“善”的本性,让学生心存善念,用自己的慈心善举回报社会。“善”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多次流露,具体表现在:

(一)是父亲爱鸟——心慈有善,方成善人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这句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父亲对鸟的态度。读完课文,我们发现父亲就是一位鸟类动物专家: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是一家人。正是父亲的慈爱和善良深深感动了我,所以在课文末尾“我”才发出了感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二)是“我”亦爱鸟——择善而从,方明善意

课文末尾写道,“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是“我”孩子气而又天真的内心表白。因为父亲对树林和鸟是那样熟悉,幸亏父亲不是猎人,所以“我”非常高兴,是为鸟儿们的命运感到庆幸。由此可见,父子俩都是爱鸟之人,父亲的善良在“我”身上得到了延续。他们都是懂得用心去感悟“爱”的人,并懂得要时刻守护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这份和谐。

(三)是热爱自然——大爱至善,方得善境

这是三上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读完全文,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父亲听得懂鸟语,了解鸟儿的喜怒哀愁,和鸟种下了友谊的种子,成为知音。同样,我们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中感悟出孩子的护鸟之情。相信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的孩子也会做一个爱鸟、护鸟的人,也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热爱大自然的善意将会“润物细无声”般地滋养着孩子们小小的心灵。

三、寻美,为学子翱翔于未来的天空织巢

“美”即是指,语文课堂本身就是认识美、体验美、塑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学所做的就是永葆童心,陪伴孩子去造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美的因素,使学生理解美、追求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体现在:

(一)语言美

语言是沟通彼此心灵的重要桥梁。这篇课文语言质朴、精炼、优美,有好多值得鉴赏的语段:“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翎羽,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只鸟都张着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只有细细品读这些文字,才能品出它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发掘作者心中珍藏的那份美好。

(二)自然美

自然是现实生活百态的重要基础。春夏秋冬,江河湖海,风霜雨露,山野林木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从文中“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旁走过。”“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句可见,作者抓住了春天来临时景物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人性美

人性是维持一切美好的重要前提。父亲不仅非常了解鸟,而且非常爱鸟,不然他怎么可能如此熟悉鸟的生活习性。正因为父亲爱鸟,又不是猎人,所以鸟儿最快乐的时候能够远离危险,尽情享受快乐。因此,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性美。

(四)音乐美

音乐是增加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教学一开始,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树林和鸟的图片,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鸟鸣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中感知抽象的画面,将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中,笔者又有机融入了主题音乐《班瑞拉——大自然情诗》,动人的音乐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鸟的世界。

四、結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寻找生活中更多的真诚、善意和美好,积极向学生传授“真善美”的语文知识,引领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求真、向善、寻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笔者相信,对“真善美”的传承,将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真善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勇.语文教育应探求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J].文教资料,2019,(3).

[2]杨道麟.浅论语文学科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12).

[3]陈奕婷.靠近文本心声,个性化研读,接收真善美的能量——探索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文本解读之路[J].新课程(中),2015,(1).

[4]杨晓颖.求真、向善、崇美——关于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J].长三角(教育),2012,(7).

[5]许兴华. 创设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6]张春海.追寻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真、善、美”[J].内蒙古教育,2013,(7).

[7]范华.重视情感因素 激励学习情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8]黄慧芬.挖掘教学中的真善美——小学农村语文课堂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1).

[9]陈晓红.如何“问”出语文课堂的真善美[J].新课程(中),2018,(12).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真善美语言文字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