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其合理应用对策

2020-06-18杨会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种类药品

杨会珍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1]。药物是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心血管药物分类众多,主要有抗高血压药物、抗心绞痛和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力衰竭药物、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改善循环以及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等[2,3]。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药品种类繁多,患者在用药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此次研究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50例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旨在调查患者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现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50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19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3.24±8.26)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4个月,平均病程(2.62±0.80)年。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接受心脑血管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②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①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②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患者;③对研究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3方法 收集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及分布情况。研究计算方法为数据挖掘技术Apriori关联算法,明确不良反应与药品应用的相关性。研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质量与统计学分析技术相符。按照特征子集选择方式,所用程序能够对无关的数据进行自动排除,所得数据准确性高,能够使得统计结果更为准确、可信。建立心脑血管用药不良反应及药品种类数据库,在药品品种支持度≥0.01不良反应建立交叉列表,通过该列表数据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的相关性,获得各类药品支持度。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次数与不良反应总次数的百分比即为支持度。经过关联算法能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可信的规则。

2 结果

2.1450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分析 450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肝功能异常,占比为23.33%(105/450);其次为肾功能异常,占比为19.56%(88/450);呼吸困难占比为16.67%(75/450)。见表1。

2.2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药品支持度分析 不良反应药品支持度分析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尼莫地平、辛伐他汀是三大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心脑血管药物,药品支持度分别为13.7%、11.4%、10.5%。见表2。

2.3450例不良反应患者用药种类分析 450例不良反应患者用药种类分析显示,1种、2种、3种、4种、>4种用药的患者分别为18例(4.00%)、21例(4.67%)、36例(8.00%)、85例(18.89%)、290例(64.44%),分析发现多药联合应用更易引发不良反应,且联合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见表3。

表1 450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分析(n,%)

表2 450例不良反应患者药品支持度分析(%)

表3 450例不良反应患者用药种类分析[n(%)]

3 讨论

据统计,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高发的主要致病因素[5]。人口老龄化加速也直接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65岁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5%,是青壮年人群发病率的1倍[6]。此外,老年人的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因素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也会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同时,老年人群严重存在运动不足和不合理膳食等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病率的上升。

目前,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种类繁多,且由于缺乏组织特异性,在临床用药时容易出现药量大进而引起不良发生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以及心律失常等均是心脑血管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患者所用药品中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尼莫地平、辛伐他汀等,上述药物属于不同种类抗心脑血管药物,其药理机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且患者联合用药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几率越大,因此必须加强合理用药[7]。针对心脑血管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控制,提升用药合理性[8-10]:①个体遗传差异会导致同一药物不同患者应用反应不同,因此,建议临床用药要体现个体化原则,关注患者的个体遗传差异,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的反应;②发展靶向药物载体。在患者心脑血管病变位置导入药物,其能够提升局部病灶的药物浓度,减少其他正常组织血药浓度,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的靶向药物载体包括微球、固体纳米粒等,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病灶,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药物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并密切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减少药物联用,对于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治疗,提升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种类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基于稀疏表示的宠物狗种类识别
电影
水果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