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形扩张器用于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2020-06-16李圣洪孙承红董庆鹏游昶辉成旭琪杨小龙王云霞杨庆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扩张器锥形导丝

李圣洪 孙承红 董庆鹏 游昶辉 成旭琪 周 倩 杨小龙 王云霞 杨庆红

(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山医院疼痛科,武汉430000)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是近年来脊柱微创外科的研究热点[1]。与传统手术相比,经皮穿刺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2]。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激光、等离子、射频、臭氧、化学髓核溶解术等介入性治疗手段相比,不仅在技术原理上将间接减压变为直接减压,同时还将内镜技术和射频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3]。目前较为经典的脊柱内镜术式为THESSYS技术,THESSYS 技术在透视下将穿刺针穿刺到达靶点后,需依次置入导丝、导杆、一级、二级、三级扩张管,并利用环锯进行关节打磨扩大椎间孔,将工作套管置入椎管内,最后进行镜下操作。其过程繁杂,即使富有经验的手术医师,仍不可避免造成关节打磨不全进而引起椎间孔成形不全,甚至引起出血、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本研究采用锥形扩张器替代导杆及扩张管,不进行关节突成形,简化穿刺置管流程,可明显减少血管、神经损伤及硬膜囊撕裂的几率。

方 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我院2016 年6 月至2017 年12 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50 例,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35~65 岁,平均年龄(56±9)岁。全部病例确诊为单节段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椎间盘突出34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16例;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 18 例,旁中央型 3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组,每组25 例。A 组行传统穿刺置管下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B 组行锥形扩张器下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锥形扩张器生产厂家:山东冠龙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型号LG05717 6.4 mm)。

纳入标准:①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下肢放射痛;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支配区肌力的下降和皮肤浅感觉的减退、腱反射减弱或亢进;③影像学CT 及MRI 检查证实与症状、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④经正规保守治疗3 月以上,症状无缓解或复发。

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②多节段椎间盘突出;③脊柱感染、肿瘤、椎间盘炎、椎体结核;④腰椎不稳、脊柱滑脱II°以上;⑤椎间盘脱垂、椎间盘巨大突出(突出物超过椎管1/2)。

2.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进行血液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生化、胸部透视、心电图、腰椎X 片、过屈过伸位片、CT 及MRI 等检查。术前30 min 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0.1 g、硫酸阿托品0.5 mg。

(2)手术方法:病人平车推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室,开放静脉通道输液,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取患侧卧位。

A 组:穿刺置管 (见图1 A-H):(A)穿刺点:X 线正位透视下标定下位椎体上关节突至椎间隙中点连线,侧位透视下标定下位椎体上关节尖至椎体后缘顶点连线,两线交点即为穿刺点;(B)局部麻醉:腰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穿刺点以0.5%利多卡因皮丘麻醉,在X 线透视引导下持带针芯长穿刺针逐层浸润麻醉至上关节突尖,正侧位透视引导下穿刺针均需位于上关节突尖;(C)放置导丝及扩张管:拔除针芯,沿穿刺针内植入导丝至上关节突尖。拔出穿刺针,一手固定导丝,一手持手术刀片于皮肤切开一8 mm 切口至皮下。沿导丝植入一级导棒至上关节突,沿导杆逐级置入三级扩张管向外扩张软组织;(D)用环锯扩椎间孔:沿扩张管置入环锯,通过环锯切掉部分上关节突,扩大椎间孔;(E)放置工作套管:取出环锯,沿扩张管放置工作套管至上关节突;经工作套管放入导杆,将导杆放置到位,一般向腹侧压导杆尾端,使导杆头端向背侧,使导杆向椎管内潜行达硬膜囊前间隙。标准位置:正位透视下导杆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侧位透视下导杆最前端位于纤维环后缘突出靶点;(F)顺着导杆,转动或敲击工作套管,使工作套管滑过上关节突,达到突出靶点;(G)侧位工作套管放置到位,工作套管最前端位于纤维环后缘突出靶点;(H)正位工作套管放置到位,工作套管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标准位置:正位透视下工作套管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侧位透视下工作套管最前端位于纤维环后缘突出靶点。

B 组:穿刺置管(见图2 A-F):(A)穿刺点同A 组;(B)局部麻醉同A 组;(C)放置导丝及锥形扩张器:拔除针芯,沿穿刺针内植入导丝至上关节突尖腹侧。沿导丝置入锥形扩张器至上关节突腹侧;(D)向腹侧压锥形扩张器尾端,使锥形扩张器向椎管内潜行达硬膜囊前间隙。标准位置:正位透视下锥形扩张器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侧位透视下锥形扩张器最前端位于纤维环后缘突出靶点;(E)顺着锥形扩张器,转动或敲击工作套管,达到突出靶点;(F)正位透视下工作套管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标准位置:正位透视下工作套管最前端达到椎弓根内连线,但不超过中线,侧位透视下工作套管最前端位于纤维环后缘突出靶点。

图1 传统穿刺置管过程(A 组)

图2 锥形扩张器下穿刺置管过程(B 组)

(3)镜下摘取突出髓核:放置脊柱内镜,连接脊柱内镜到光源和显示屏,打开光源,调节白平衡,微调物镜至最清晰视野,将脊柱内镜放入工作套管,调节合适的水流量和压力。摘除突出的髓核:镜下使用各类抓钳分离、夹取、清理突出的髓核,使受压的神经根清楚显现。术中配合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消融髓核、修补破裂纤维环。

(4)术后处理: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感觉、肌力变化,严格卧床6 h,6 h 后可戴腰围下床。

3.观察指标

(1)记录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记录穿刺置管过程中触及神经(引起下肢麻木、胀痛)发生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出血)发生情况。

(2)记录病人术前1 天、术后3 天、30 天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量表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变化。JOA 评估量表是对病人腰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满分29 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腰椎功能恢复越好。

(3)评价两组病人手术失败及术后3 月、6 月、1 年复发情况:手术失败:术后2 周内病人症状一直无缓解,复查CT 仍有突出物压迫神经。手术复发:术后病人症状缓解一段时间,由于同一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症状。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 检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VAS 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损伤血管及触及神经情况的比较

B 组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 组 (P < 0.05);穿刺置管过程中触及神经(引起下肢麻木、胀痛)发生情况B 组2 例(8%)明显少于A 组10 例(40%);B 组无硬膜囊撕裂,A 组2 例硬膜囊撕裂(硬膜囊撕裂,见图4 A),两组病人均无神经损伤及出血并发症发生(见表2)。

3.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 和JOA 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天、30 天、1 年两组病人VAS 评分明显降低 (P < 0.05),相同时点比较,两组病人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治疗后3 天、30 天及治疗后1 年B 组JOA 评分优良率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4.两组病人手术失败及术后3 月、6 月、1 年复发情况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n = 25, ±SD)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n = 25, ±SD)

组别 性别(男/女)年龄(岁)(天) VAS 椎间盘突出节段(例) 椎间盘突出类型(例)L4-5 L5-S1 中央型 旁中央型病程A 17/8 58±7 146±26 7.5±1.5 16 9 8 17 B 15/10 52±11 158±29 7.3±1.6 18 7 10 15

表2 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损伤血管及触及神经情况的比较(n = 25, ±SD)

表2 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损伤血管及触及神经情况的比较(n = 25, ±SD)

*P < 0.05,与A 组相比

出血(例)A 23±6 106±12 10 (40%) 2 0 0 B 12±5* 85±9* 2 (8%)* 0 0 0组别 穿刺置管时间(min)手术时间(min)触及神经(例%)硬膜囊撕裂(例)神经损伤(例)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n = 25, ±SD)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n = 25, ±SD)

*P < 0.05,与治疗前相比

组别 治疗前1 天治疗后3 天 30 天 1 年A 7.5±1.5 4.2±1.2* 3.8±1.1* 3.2±1.2*B 7.3±1.6 3.5±0.6* 3.4±0.5* 3.1±0.5*

A 组手术失败4 例,术后3 月、6 月及1 年手术复发分别为2 例次、0 例次、3 例次;B 组手术失败1例,术后3月、6月及1年手术复发分别为1例次、0 例次、1 例次。

讨 论

传统THESSYS 技术穿刺针穿刺到达靶点后,需依次置入导丝、导杆、一级、二级、三级扩张管及环锯,过程繁杂,一级导杆、一级、二级、三级扩张管置入过程中增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几率,且置入后因逐级扩张限制,不易改变方向,如离靶点偏差太大,需重新穿刺置管。

锥形扩张器前端为锥形,内径为0.8 mm,外径为6.4 mm,长度为210 mm,锥形长度为10 mm,锥形前端及侧边各有0.8 mm 小孔以通过导丝,其前端及侧边小孔分别对应锥形扩张器尾端及尾端侧边小孔(见图3 A-D)。锥形扩张器有以下优点:①节省扩张软组织过程:锥形扩张器其内径为0.8 mm,通过导丝,其中间没有空隙,不会造成组织卡顿,前端长度为10 mm 锥形,外径为6.4 mm,完全可以实现组织的扩张取代一级导杆、一级、二级、三级扩张管,节省扩张软组织过程;②实现穿刺置管方向微调:如穿刺针位置不理想,置入导丝后,可通过锥形扩张器锥形端侧边小孔置入导丝后转动锥形扩张器方向,即可实现头侧、尾侧、背侧、腹侧的偏斜,达到理想的穿刺靶点,减少穿刺次数;③便于通过关节,到达椎管。锥形扩张器其前端长度为10 mm 锥形,达到椎体上关节突后,利用其锥形特点可以方便的滑过关节内侧缘,达到椎管。

本研究B 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 组,B组手术时间更加进一步缩短。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B 组采用锥形扩张器替代导杆及扩张管,不需使用环锯,大大节省手术时间;②A 组使用环锯往往会引起出血,且使用环锯后引起手术视野结构紊乱不清,术中止血及清理辨清组织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表4 两组病人JOA 评分比较(n = 25, 例)

图3 锥形扩张器

图4 (A) A 组因使用环锯,造成硬膜囊撕裂;(B, C) A 组因使用环锯后症状无缓解,术后3 天复查CT 遗留骨块,(B, C)为A 组同一病人不同CT 层面;(D) A 组使用环锯后1 周复发,再次探查术中可见纤维环破裂口较大,考虑使用环锯不当,引起纤维环破口变大。

穿刺置管过程中触及神经(引起下肢麻木、胀痛)发生情况B 组2 例(8%)明显少于A 组10例(40%),B 组无硬膜囊撕裂,A 组2 例硬膜囊撕裂。A 组2 例病人穿刺结束镜下操作时,发现硬膜囊边缘不平整,两组病人均诉有颈项部胀痛,降低冲洗液高度并降低冲洗液流速后,病人症状稍缓解,两例病人均考虑硬膜囊撕裂,可能与穿刺置管过程中使用环锯有关(见图4A)。两组无神经损伤及出血并发症发生。锥形扩张器尖端为钝头,一般不会引起神经刺激症状,且避免使用环锯,大大提高穿刺置管安全性,减少神经损伤及硬膜囊损伤风险。说明使用锥形扩张器引导置管更加安全。

相同时点比较,两组病人V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 天、30 天及治疗后1 年B 组JOA 评分优良率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1 年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方法对腰椎功能影响差别不大。

康健等[4]采用传统THESSYS 技术结合环锯行椎间孔成形进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腿痛及下肢功能恢复较术前明显改善,优良率达95.2%,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血肿、损伤腹腔脏器和椎间隙炎症等并发症。在盲视下使用环锯进行上关节突打磨,扩孔过程中环锯头端需于距椎弓根内侧缘 1~2 mm,需较高的手术操作经验和技巧,初学者易损伤椎管内行走的神经根和 / 或硬脊膜[5]。

本研究选取均为中央型及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因不需要使用环锯,两者比较无显著意义。上翻型及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突出类型比较特殊,上翻型因无关节阻挡,且易挤压出孔神经,建议采用锥形扩张器下置管,脱垂型因关节阻挡,建议行传统穿刺置管下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进行关节打磨,以便工作通道易于向下置管。对于椎间盘巨大突出(突出物超过椎管1/2),因突出物靠背侧,而侧入路因关节、椎板阻挡,不能较好完成手术,建议采用椎板间入路行椎间盘突出物摘除[6]。

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相对禁忌证,单纯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无法达到手术效果,往往需要使用环锯进行椎间孔扩大,故该类病患建议使用环锯下行椎间孔扩大成形[7,8],但本研究认为,腰椎管狭窄病人使用环锯时安全性不高,硬膜囊及神经损伤并发症风险较大。

尽管本研究两组治疗效果及对腰椎功能影响差别不大,但本研究中A 组手术失败4 例,术后3 月、6 月及1 年手术复发分别为2 例次、0 例次、3 例次;B 组手术失败1 例,术后3 月、6 月及1 年手术复发分别为1 例次、0 例次、1 例次,可见盲视下使用环锯存在较大手术风险。盲视下使用环锯出现椎间孔打磨不佳、术后遗留骨块残渣(见图4 B,C)、因使用环锯造成纤维环破口太大引起术后再次突出者(见图4 D)不在少数,而且大量临床发现对于椎间孔较小,特别是侧隐窝狭窄者,盲视下使用环锯引起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大有存在,而锥形扩张器因其前端较细长易于滑过关节突,利用锥形扩张器使用漂移法进入椎管(因只是一种临床说法,未形成理论,故无参考资料),最后利用工作套管短切面切除部分关节,安全性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使用锥形扩张器降低了穿刺置管难度,避免反复椎间孔穿刺导致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减轻对病人正常腰椎生理平衡结构的破坏,对腰椎伤害小,有利于病人出院腰椎活动功能的恢复。锥形扩张器用于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猜你喜欢

扩张器锥形导丝
水凝胶类软组织扩张器在口腔黏膜软组织扩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锥形弹性挡圈应用
腔镜下扩张器置入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
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解剖结构及pilot200指引导丝在knuckle技术中的运用体会
软组织扩张器治疗面颈部瘢痕的技术及并发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