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海洋地质学》教学探索

2020-06-15苏明刘亚婷雷亚平唐丽丽

高教学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苏明 刘亚婷 雷亚平 唐丽丽

摘  要:针对海洋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系统性和特殊性,聚焦《海洋地质学》授课面临的实际问题,以这一学科的历史进展和研究现状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聚焦学术前沿、明确探讨主题,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确定教学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地质术语,达到避免知识结构碎片化、避免教学内容书本化、避免学生记忆僵硬化的目的。通过实施“一提升”、“二培养”和“三避免”的“多元化教学考”模式,提高《海洋地质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多元化教学考;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092-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field of marine geology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ching of marine geology, taking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disciplin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Focus on the academic frontier, clarify the main topic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Determine the main line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connection, avoid the fragmen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book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rigidity of students' memo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arine geology,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ode of "one promotion", "two cultivation" and "three avoidance".

Keywords: marine geology; diversified teaching test; teaching exploration

在我國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是高等院校海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传播海洋知识、强化海洋意识和培养海洋人才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授课方式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2]。推动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协同学习,养成团队精神,最终以实现以德立学的目的[3]。

作为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海洋地质学是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三大前沿学科(海洋、外层空间和深部地质)之一。将《海洋地质学》的教学主动融入到国家大力发展海洋这一背景之中,教师如何更为系统的传授知识,学生如何更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考核如何更为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三者的耦合关联是提升《海洋地质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与核心。结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探索,本文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海洋地质学》的课程实施方案,以期对海洋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一、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秉承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本着“博学专长”理念,建立了“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图1);建成了包括海洋科学本科专业(设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四个方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海洋科学专业被列为中山大学首批8个品牌专业之一;2017年12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三。

海洋科学学院构建了“243”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2类学科大类课程、4类专业方向课程、3类综合提升课程)及“3+3”协同育人机制(“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育人”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强化知识引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价值观引领,以期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4]。

作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243”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大类核心课程”,《海洋地质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和巩固专业志趣,掌握海洋地质学理论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海洋地质专业知识奠定基础[5]。

二、“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构建目标

“海洋地质学”以被广袤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该部分地球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与规律和时间序列上的演化为研究目的。其课程体系庞杂,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分支学科多,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6]。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增多,现有传统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对高等院校海洋地质学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不了解历史背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薄弱

海洋地质学涉古及今,现有课堂教学内容有限,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史的讲解更是少之又少,不了解深厚的历史内涵,缺乏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有枯燥乏味的体会。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无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同时根据涉海学科的专属特点,“国际性、政治性、时代性”是不容忽视的三要素,面对国际热点问题、国际争端、前沿科考研究,学生缺乏专业敏锐性、洞察力,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文献阅读量不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目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仍是以教材为主,对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关注不够,没有大量文献阅读量的积累,尤其是对英文文献的翻译与阅读,信息量的匮乏不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就会阻碍海洋地质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机会较少,缺少了对争议问题的探讨,缺少了讨论小组形式的团队协作,难以启发科学思维方式,难以做到对理论知识全面透彻的理解。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书本,实践经验不足

海洋地质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专业知识点较多,目前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难以分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主线。同时,由于专业实习时间有限,缺少足够的课外调研,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大大减少,科研创新项目数量有限,相关学术讲座参与较少,这些问题对现有海洋地质教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围绕“地形地貌、大洋构造及演化、由大陆边缘向深海的沉积过程、海底矿产资源”这一授课主线,既要考虑低年级与高年级课程的过渡衔接,又要注意地质与非地质方向专业学生的适用性与接受能力;既要强调经典地质模式与研究进展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又要突出课堂授课与专业讲座以及传统地学与学科交叉的互补性和吸引性。结合上述教学过程中的鲜明特色,针对学科特点,本文提出了“多元化教学考”的实施方案,通过对《海洋地质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期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方案。

三、“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海洋地质学》教学创新与探索

依据上述教学理论并结合目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海洋地质学》教学实施方案:

(一)讲历史讲现状,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对于初次接触《海洋地质学》的学生而言,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最能吸引他们的手段之一,自豪感和认同感是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的基础。一方面,围绕海洋地质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重大突破,给学生们详细讲解历史背景,如揭开人类研究海洋序幕的“挑战者号”全球航次、岩石成因的“水火之争”、二十世纪地学大革命、对“鲍马序列”的争论与质疑等,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和关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在海洋地质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给学生们详细讲解并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大陆架划界、人为地球科学、极地研究与资源争夺、南海IODP钻探、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海底黑矿养殖计划”、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二)聚焦学术前沿、明确探讨主题,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授课的前期,将结合学术前沿与研究热点,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科研选题(图2)。如对浊积体和鲍马序列的质疑是什么?哪些因素会控制海底峡谷的形成与演化?浊流成因的深水沉积物波有哪些特征?什么是陆架边缘三角洲?强制性海退是什么?新西兰大陆边缘慢速滑塌体与水合物分解有关吗?烃类气体的垂向运移过程中能发生同位素分馏吗?为什么能够形成双BSR呢?SMI界面深度与流体垂向运移通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二次生物甲烷”?海底麻坑是怎么形成的?按照5-7人的规模组建研究小组(2017和2018学年《海洋地质学》实际上课人数为120人和119人),小组内每位同学必须完成2篇与选题相关的英文文献的翻译与阅读。在此前提下,通過小组内的交流讨论,通过与授课老师的探讨,完成并最终提交课程报告(这部分占课程成绩的40%),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报告须涵盖下列内容:

1.详细论述每个组内成员的贡献;

2.选题的定义和概念部分;

3.历史部分(包括发展历史、重要事件、不同观点等);

4.进展部分(包括应用和效果、主要的进展等);

5.思考部分(包括产生争议的原因、发展的方向、自己的见解等)。

(三)确定教学主线,避免知识结构碎片化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创造优质课堂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从容掌握与理解[7]。一方面,组建课程教研组,以实际授课的老师为主体,同时邀请具有长期教学经验和取得优异课程成果的老师作为指导,系统备课,确定“地形地貌、大洋构造及演化、由大陆边缘向深海的沉积过程、海底矿产资源”这一知识讲授主线。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串联,如大陆边缘地形与板块构造知识点的协同、板块构造与地壳结构和岩石成因知识点的协同等。另一方面,积极与涉海院校和地质院校的交流探讨,尤其是建立与开设《海洋地质学》课程兄弟单位的合作,学习取经、扬长补短,避免知识结构碎片化。

(四)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教学内容书本化

海洋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际观测基础上的学科,海洋地质尤为特殊,不仅是地质学知识在海水覆盖背景下的运用,还涉及到多圈层、多层次的耦合问题。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际一定要互相结合,传授给学生“感性化”和“理性化”并存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参与更加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训练,既体验了基本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的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的实效性[8]。如介绍不同的海洋地质调查船、针对海洋沉积物样品和地球物理资料获取的设备与仪器、IODP的船岸互动(图3)、参观最新的海洋科考船等。实际的授课还要与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南海南部深水沉积、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海底冷泉的形成等),同时将邀请中海油、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图4)。对学生而言,听讲座是一种乐趣,因为演讲者们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积累为他们带来了研究领域和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演讲者们卓越的理念、充满智慧的教诲更是他们前行道路上的明灯[9]。

此外,结合授课内容,不定期布置一些跟实际工作相关的课后作业(这部分占课程成绩的10%)。如,如何主导海底热液矿床的调查、如何在肉眼状态下区分石英与长石、如何考虑水合物分解造成的气候与环境影响等,避免教学内容书本化。

(五)形象地质术语,避免学生记忆僵硬化

海洋地质的专业术语通常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老师发散思维,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重复和文字堆砌。如对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区分,对大陆架和大陆坡的区分,对边缘海的解释,对天然气水合物概念和分布的理解等,都可以考虑用手势和肢体语言加以阐述;如对大陸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等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冰河世纪》动画片的讲解等。通过“经典模式”、“图片动画”、“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形成“文字-图件-动作”的综合记忆,避免学生记忆僵硬化。

(六)课程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通过专人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结合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鼓励学生继续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而完成毕业论文。

四、教学创新与探索小结

结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多元化教学考”模式能够达到“一提升”、“二培养”和“三避免”的教学目的,即“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避免知识结构碎片化、避免教学内容书本化、避免学生记忆僵硬化”。通过“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实施,搭建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多方式的考核模式,筑牢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绍文,殷勇. “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方式改革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1):57-60.

[2]袁路,颜云榕,安立龙.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5):10-12.

[3]陈省平,宁曦,刘亚婷.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高教学刊,2018(8):77-78.

[4]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5]陈省平,韩墨香,宁曦,等.“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7,1:43-45.

[6]梁娟,桂峰. “海洋地质学”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5(33):66-68.

[7]兰晓东,刘豪.基于海洋特色的“海洋油气地质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7):127-128.

[8]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9]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2016)[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