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季愚一流外语人才培养的思想与实践

2020-06-12滕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滕仁

摘要:王季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外语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为我国外语教学和一流外语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王季愚很早就发现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俄语教育事业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对王季愚在外语一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成功经验进行反思总结和科学借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季愚;一流外语人才;人才培养

外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不仅在教育改革方面硕果累累,同时为外交、对外贸易等多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為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俄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深化中俄两国关系、推动两国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精通俄语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大批懂俄知俄的科研人员,这些人不仅活跃在两国合作的各个领域,同时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学科体系的多样化、专业化和跨学科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对外语学科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不能充分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愿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相较于其他语种,俄语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不仅对中国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俄语人才培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有鉴于此,对人民教育家王季愚的外语教育思想再研究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一、打破传统,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的俄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是与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同步的,是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而变化的。可以说,我国的俄语教育不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力见证,更是强化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为帮助我国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援助。与此同时,我国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两国同盟关系的建立和我国实行的外交方针,要求我国的俄语教育系统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俄语人才为国家服务,王季愚同志就曾接到过周总理下达的十个月内向中央输送二百名俄语翻译的艰巨任务。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当时计划经济集中统一的需要,适应苏联式工业化经济的管理体制,我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苏化”改革。教育改革也要求从制度入手,按照苏联模式加以改造,内容既包括学制和院系设置等体制改革,也涉及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借鉴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完成输送人才和体制改革的双重任务,我国的俄语教学逐步形成了强调对学生俄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突出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零起点”学生的俄语水平,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语音、语法掌握得较好,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如学生更重视俄语语言知识,忽略对俄罗斯(苏联)通识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社交能力。此外,教师过于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导致出现了分科教学的现象,人为地将三门课程割裂,各自成立教研组,准备教学大纲和教材,相互之间缺乏配合,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训练,理论讲解过多,学生的口语能力下降。

这种传统的俄语教学模式一经形成,便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俄语学科的发展受阻并快速萎缩,导致这种模式逐渐成为了我国俄语教学的固化模式。

对于这个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王季愚认为是“单一化”问题,并且深刻地指出“单一化”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王季愚看来,“培养目标、规格、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毛病”,特别是对于各类人才,如外交外事人员、导游、翻译、科研人员的培养模式“一锅煮”,“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同小异,没有特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季愚提出应当“增设一些人文学科的其他专业和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工具,而且在某一学科领域里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和研究”。

王季愚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国俄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同时勇于打破传统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俄语教育事业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王季愚外语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黑龙江大学率先调整了传统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俄语+方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俄语口语地道的优良传统,设立俄语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拔尖型俄语专业人才、高级俄语翻译人才和精通俄语并熟悉“俄罗斯问题”和“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1+2”中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大学以俄语为主体的有特色、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中国的俄语人才培养拓宽了思路,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贴近实践,营造本土国际化全外语学习环境

一般而言,语言环境被视为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语言环境,可分为自然语言环境和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而人工语言环境则是人为营造的某些场景。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最佳的方式当然是融入到自然语言环境之中,但更为普遍的方式是通过人工营造环境来尽可能模拟自然语言环境,例如很多学校采取的全外语授课和外教授课,在课堂上创建交际环境,在课下开设外语角活动,同时尽可能营造外语氛围,在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娱乐场所摆放标有外语标识的警示牌、标语、宣传牌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外语、听到外语,也要尽可能说外语。

俄语教学也不例外,语言环境对于俄语的学习影响极大。新中国建国初期,大批俄侨生活在哈尔滨,王季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初创之时,聘用了大量俄侨到学校工作,并对这些俄侨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不仅让他们教授专业课,担任助教,包括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师也都聘用俄侨,甚至学校的打字员、医务员和保洁员也以俄侨居多。在这种“随时随地说俄语”的环境中,俄语真正地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工营造了最接近自然环境的语言环境,极大地克服了人造语言环境缺少自然语言环境中语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问题。

除了为学生营造“只讲俄语”的语言环境,王季愚还要求学生多读原文。在王季愚看来,学习外语要多读原文,这是个规律。同时,王季愚还要求学生多听俄语广播、多看俄语原声电影、用俄语记日记、用俄语撰写论文等,并要求学校积极引进俄罗斯(苏联)最新的俄語教材,采购俄文图书,积极与俄罗斯(苏联)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可以说,王季愚的远见卓识和对外语教学规律的坚持为我国俄语教学和俄语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

不仅如此,王季愚还开创性地提出“外语教育的最重要规律之一就是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同等重要”。在哈外专时期,王季愚设立了中文教研室,为学生系统讲授中国文学知识,加强学生的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中文表达能力。更令人钦佩的是王季愚还极富前瞻性地提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已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 193个孔子课堂,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已经成为“文化走出

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黑龙江大学的俄语学科发展秉承王季愚外语教学思想,继承发扬了哈外专时期俄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十分注重为学生营造俄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先后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远东联邦大学等俄罗斯知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承办两所孔子学院,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方位对俄特色办学之路。

三、深谋远虑,重视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外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担负着为国家发展服务的重要战略使命,必须要有更为缜密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同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既要符合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同时也要提高学科的建设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将其作为指导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和行动方案。王季愚作为人民教育家和外语教育家,一直非常重视外语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这也是其外语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黑龙江大学正式成立,学校面临着从外语单科性大学(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急需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在筹建和创建新的院系专业时,王季愚提出了重视“三材”发展的学科建设思想,即注重人才、教材和器材的建设。人才建设就是坚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通过组织进修班、研修班、理论班和高级学习班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基础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突出、结构优化合理的俄语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秉持“结合工作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组织教师自编自写教材,一方面编写出讲求实效,突出重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俄语教材,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器材建设指的是图书资料建设,自哈外专时期,王季愚就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亲自筹划购书经费,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寻找书源,补充馆藏。在王季愚的亲身参与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所外语专业藏书极为丰富,在全国外语院校中位居前列的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黑龙江大学俄语资料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非俄语国家规模最大的俄语专业文献资料中心,为俄语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王季愚病逝前在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的发言,发言中为新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再一次提出了新的顶层设计,为如何解决外语教学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及时进行调整,如何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指明了发展方向。王季愚提出了四点:第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外语教学的发展规划;第二,要提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外语师资队伍;第四,要深入开展外语教学科学研究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顶层设计在王季愚外语教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其顶层设计的理念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王季愚不仅在外语教学的顶层设计方面倾入了心血,同时也非常注重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时期,苏联的外语教学法被认为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其中尤以“自觉对比法”(сознательно-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метод)最受推崇。这种教学法的原则是依靠母语,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理解基础上模仿、在分析基础上综合。根据苏联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语言文学修养较好,但是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对于“自觉对比法”王季愚认为其有着合理的成分,也有“过于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热衷翻译”的缺点,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故步自封,而是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她认为,针对我国对语言理论的讲授和运用翻译对比手段的匮乏,可以吸收“自觉对比法”的某些做法,但是语言理论、对比和翻译都是辅助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取代实践的主要地位。实践证明,王季愚对待“自觉对比法”的态度是极为正确的。

综上所述,王季愚外语教学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新时期,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这就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规则制定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的外语教育必须主动作为,为国家各条战线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本国和对象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各类专业人才。对于俄语教育而言,这种要求更为迫切。当前,中俄两国关系已经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提质升级和各领域间合作交流的深入开展,对各级各类高质量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如何科学地总结和反思王季愚等老一辈教育家留下的宝贵经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中俄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的背景下深化俄语教学,并通过人才培养助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俄语教育教学既是契机,也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劭坚,傅善卿,李良佑.王季愚:外语教育的先行者[J].世纪,2006,(2).

[2]徐翁宇.哈外院的外语教育思想——缅怀老校长王季愚和赵洵[J].外语学刊,1998,(2).

[3]王季愚.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81,(3).

[4]姜锋.坚守与创新——王季愚外语教育思想的启示[N].文汇报,2014-05-05(11).

[5]王季愚.回顾与展望——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准备的发言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1,(5).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