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季愚办学治校思想与实践的时代新论

2020-06-12陈文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陈文远

摘要:王季愚历经解放战争至改革开放之初的重大历史节点,有执掌外语专科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之丰富办学治校经验,培养出俄语一流人才,建设成俄语一流学科,办成蜚声中外的一流外国语大学,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之趋势。从思想与实践双重视角审视王季愚之办学治校有重要意义。聚焦国家战略,调整办学重心和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人才建设中心地位,强化使用和培养并重;完善生活、学习和工作载体,提升办学凝聚力;突出调研决策、学术建校和民主治校相结合构成了王季愚办学治校思想与实践的核心内容。鉴往知来,王季愚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之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和教学条件建设、科学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季愚;办学治校;时代新论

王季愚,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主要领导,其办学治校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阶段,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当代发展历程,鉴往知来,对其办学治校之思想实践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汲取其有益经验,下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先手棋。

一、聚焦国家战略,调整办学重心和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王季愚校长的办学治校实践,始终一以贯之的是聚焦国家需要,调整办学重心和人才培养方式,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

(一)军事管理与灵活教学并重的军政翻译人才培养

从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到哈外专时期,王季愚始终坚持面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确定办学重心为俄语军政翻译人才,所有活动要服从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外国语学校是军事院校性质,实行军事化管理,军政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战争需要。由于学员文化基础、政治思想狀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学校的生源、学制和教学进度都无法统一进行安排。时任政治处主任的王季愚是外国语学校的实际管理者,采取了严格统一的军事化管理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军队输送了大量军政翻译人才,这是王季愚“教学思想正确、灵活的结果。她主张将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应国家急需的速成教育相结合,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目前的紧急任务和学校长远的正规建设相结合”。王季愚坚持聚焦革命需要调整办学中心,采取严格管理和灵活教学方式完成了外国语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在非常规办学时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翻译干部与外语师资兼顾的建设翻译人才培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只能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苏联支援了中国156个工业建设项目,大量苏联专家来华,急需大量建设翻译人才。1952年高教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今后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部门培养翻译干部和师资。”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了革命战争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并使得学校的俄语教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在师资不足、生源不足的不利条件下,王季愚校长依然坚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办学的思想,在继续为国家输送军政翻译人才的同时,将外语翻译与科技外语兼顾调扩至办学重心范围,在哈外专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增加了专业词汇和科技英语以及工业基础的内容,学员们“选学过工业教材”;当时学习的专业外语词汇和科技英语虽然非常少,但是却对很多人从翻译人员成长为专业领域专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与外语互融互促的服务四化外语人才培养

1964年至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1978年至1981年王季愚重新主掌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办学治校。此时期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四化”建设对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王季愚结合国家需要和学校实际,将办学重心确定为服务四化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她说:“要使我国的外语教学适应‘四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样有一个调整的问题。”

这一人才培养方式有两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外语人才培养要从听说读写的“四会”到听说读写译的“五会”全面发展;二是强调专业与外语的互融互促,外语专业人才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科学类专业知识以更好适应行业工作,意识到外语学院受制于专业狭窄不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当办一些社会科学类专业以补充专门外语教学之不足,同时发挥外国语大学的优势,使得本学校培养的非外语类专业学生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能更好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事实证明这一办学重心的调整是正确的,起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四化建设的目标。

聚焦国家革命与建设发展需要调整办学中心,实际上这是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国家建设的智库功能,这构成了王季愚办学治校思想和实践的鲜明特色。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重新诠释王季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人才建设中心地位,强化使用和培养并重

办学重心的调整和确立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之后,谁来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则是办学治校进入实践运行层面的重要问题。王季愚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使用培养上,始终坚持人才建设在办学治校中的中心地位,她认为:“要办出高水平的学校,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一支有良好素质的管理队伍。前者是关键,后者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突出人才建设在办学治校中的中心地位

王季愚在外国语学校的非常规办学时期就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对于办学治校的关键作用,从学校办学重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出发,突出人才建设在办学治校中的中心地位。

无论是对苏联专家还是中国专家,她都尊重专家权威,并成立学术委员会,发挥专家在顶层设计和引领教学科研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她也积极作为,尽己所能克服左倾主义工作路线干扰,坚持“不打棒子”“不贴标签”,对知识分子采取政治上引导、业务上重用的态度,始终重视人才建设上的老中青代际衔接和学缘结构的五湖四海。

(二)大胆创新,使用中外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

王季愚办学治校期间,常面临或是乏人可用善谋难筹,或是青黄不接队伍参差之困境,她深知人才建设之于办学治校之重要,为此,在工作中大胆创新使用一切可用的人才成为王季愚办学治校的又一特征。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校初创时期,全校俄文教师仅能依靠两个苏侨家庭成员,可谓师资严重不足,加之学员入学和学制无法统一,前线又急需军政翻译人才。建设不等人,革命战争更是分秒必争。为此,王季愚大胆创新,使用苏侨教师和青年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俄语教师短缺,培养军政翻译任务紧急,王季愚大胆重用俄侨教师,然又深知不可长用,采用了“积极准备,逐步代替”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协同推进,在完成非常规化办学任务的同时,积累了正规化办学时期的基本师资队伍和人才建设经验。

(三)坚持使用和培养并重,推动人才建设发展

办学治校依靠人才,推动人才发展才能保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王季愚认为:“对于干部没有充分的信任,当然不会着力去培养。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即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只使用而不培养,当然也就谈不上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于人才只是使用而不培养,使其长期处于原有能力水平,则容易导致个人的固步自封,进而造成学校发展的停滞不前。同样对于人才只是培养而不使用,则容易导致人才浪费,错失推动办学治校发展之良机。

王季愚认为,对一流人才既要加强培养又要委以重任才能真正推动办学治校水平的提高。以今日之话语度之,没有一流人才,就没有一流高校。王季愚在实践中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后发展,形成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建设发展原则。许多青年教师和管理人才受到重视,同时,在办学治校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建设发展方式,分别采取了级部制、助教制、研究班、深造学习、进修访学等形式,自主培养了大量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在向国家输送翻译人才的同时还选留优秀人才充实學校发展急需的师资和管理人才,这些举措对于今日之人才建设工作依然有借鉴意义;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时期,先后采用老中青人才资助和人才培养,1978年至1981年则面向海内外招聘国内外专家、加大自有师资的出国进修力度,大力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为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直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生活、学习和工作载体,提升办学凝聚力

教师和学生是办学治校的主体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工作载体是办学治校的客体条件,如何更好地创造办学条件是王季愚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王季愚始终将后勤工作视为与教学、科研相并列的三项重要工作。

(一)改善生活条件,盘活后勤保障办学硬助力

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非常规办学还是建国后的正规办学,王季愚都重视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对于教师来说,生活条件保障是解决其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关键所在;王季愚明确指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关心并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发挥其专长;要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职称、待遇问题,这些都是学校领导该认证考虑的教学管理课题。”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条件保障是保证学生身体康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盘活后勤保障在办学治校中的积极效能,能够提供硬助力支撑。

在王季愚办学的各个时期,对于供暖、住房、宿舍、伙食等关系师生生活的事情她都亲力亲为,可谓民生无小事。在1953年王季愚就高瞻远瞩地作出将学校从市区迁往沙曼屯郊区的决定,主要原因在于她认为大学教学应当有足够的宿舍、运动场和活动场所。到1955年黑龙江大学校区搬迁到现校址,建成了条件较好的宿舍、食堂、运动场、俱乐部、游泳池等生活设施,为正规化办学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接见王季愚校长,关心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关心学生的营养保障和体育运动场所等情况。这既是对王季愚办学治校的工作指示,也是对其工作业绩的肯定。

(二)完善学习载体,激活教学学习主体内动力

重视教学和学习条件改善是王季愚办学治校的重要特点之一。她认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当把最好的楼宇用作教学而不是行政办公。在1953年建设学校教学楼时,王季愚强调办学经费是人民的血汗,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因此确定了“牢固、适用、节约”的建设标准,更多更好地营造了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期间也是遵循这一勤俭办学、教学优先的原则。

图书资料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激活教师和学生主体内动力的关键所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建设经验,王季愚高度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工作,从建设资料室到大量建设图书馆,创办反映教学科研以及办学建设历史的专刊,组织教师编写教材,“王季愚老校长主持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语音实验室——电化教研室的外国语学院”。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办学治校期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注意建设电教化教室,可以说是40年前就注意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此外,她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创办《外国语》专刊和创立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在教材编辑出版、科研论著编译出版方面也搭建起全方位平台。

(三)创新工作载体,做活办学机制提升软实力

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改善为办学治校提供了基础条件,但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效。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创造性开展工作则成为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的关键。无论是在哈尔滨外国语学校、哈外专、哈外院、黑龙江大学还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王季愚都根据办学重心调整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工作载体,在工作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提升了办学治校的软实力。

在东北解放军司令部附属外国语学校时期,她创立级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针对师资短缺依靠苏侨的现状创立助教制;立足自主师资培养创立研究班;为深入探讨教学提升科研创立教研室;为提升教学水平组织编写教材,强化集体备课和个体教学的辩证统一;注重选拔优秀学员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推广优秀学生学习经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这些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做活,使办学软硬件条件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培养出了一流的外语人才,建设成了一流的外国语高校。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极具启发意义。

四、突出调研决策,学术建校和民主治校相结合

实事求是是贯穿王季愚办学治校理论与实践的一条主线。王季愚认为,办学治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决策决不能搞一言堂,要尊重教育规律,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可能作出科学决策;只有倡导学术建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只有坚持民主治校才能收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之实效。

(一)坚持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

无论是处理学生问题还是教师问题,王季愚都坚持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相结合。“1949年初,一级部有学生在学习《共产党宣言》时觉得译文晦涩,想学好俄文,再对照德文重新改译。但传到王、赵两位校长那里便成了‘有学生要修改《共产党宣言》,当时有同志主张召开批判会。1950年,王、赵两校长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幸好我们当时坚持调查研究,弄清事实,才没有同意开批判会。”王季愚在听取问题汇报后不是简单决策处理学生,而是深入调查再作决策。正是有这种坚持调查研究的科学决策的工作原则,才使得关爱教师和关爱学生落到实处。

在左倾路线影响正常办学活动时,王季愚坚持从实际出发和积极向上级反映,要经过调研论证,不能简单硬性确定政治指标,克服了左倾路线对正常办学治校工作的干扰;王季愚通过对师生教学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的细致调研,向上级反映了真实情况,最终扭转了学校下乡办学的错误决定;并坚持开门办学方针,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办学重心,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办学经验。

(二)坚持学术建校与教学中心相结合

在师资极度缺乏、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无法兼顾语法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年代,王季愚就注意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进入正规化办学时期,王季愚则适时提出学术建校方针,认为教学必须要结合科研,所有教师必须要进行科研。为此,她采取創办专刊、举办研讨会、组织编写教材、支持出版论著、鼓励教师深造学习、聘请专家、建设图书资料、设立专岗等举措落实学术建校方针,这在当时的外语教育界既是高屋建瓴之论,也是高瞻远瞩之举。

坚持学术建校,是因为在她看来,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而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对她而言,坚持学术建校并不是放弃教学中心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而是要更好地完成教学。这一主张是近些年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良药。

(三)坚持广泛民主与科学集中相结合

王季愚坚持办学治校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治校,应当正确处理办学治校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具体落实民主治校则是广泛民主与科学集中的结合,对于重大原则性问题必须要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在哈外专时期,曾经历过有大多数学生反对上政治思想教育课的问题,经调查确实大多数学生不想上政治思想课,王季愚此时表现出坚持广泛民主和科学集中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她认为,办学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思想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政治思想教育不可替代,这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原则问题,不能讨论,必须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期间,为推进教材改革,她到英语系经过深入调研意识到编写新教材势在必行,但是多数教师有畏难情绪,王季愚则亲自坐镇,督促大家完成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季愚在办学治校实践中,始终坚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确立办学重心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军政翻译人才、工业建设翻译人才和服务四化建设高水平外语人才,经历了非常规办学到正规办学的历史转型,具有管理外国语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经验,在俄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其办学治校思想和实践之丰富和独特,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集中反映,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回望来路不忘初心的历史价值,也有鉴往知来承前立新之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洵.和季愚相处的日子[A].赵洵,赵劭坚.怀念我们的好校长——王季愚同志[C].北京:王季愚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1988.

[2]黑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黑龙江大学校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李锡胤.师表[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王超尘.卓越的教育家[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季愚.回顾与展望——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诚意大会准备的发言稿[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鲁刚.苍松翠柏 山高水长[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姜君正,刘敏.呕心沥血育人才[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曲程.深切的怀念[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李若谷.深孚众望的教育家[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黑龙江大学.杰出的教育家王季愚[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赵劭坚.王季愚——新中国外语教育奠基人之一:陈泉碧同志访谈录[A].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