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中非职业演员现象研究

2020-06-11赵乃平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赵乃平

【摘 要】非职业演员自出现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电影电视剧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职业演员从最初的个体现象发展成群体现象甚至一个行业,像职业演员一样对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非职业演员是伴随着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出现的,可以说是电影电视剧艺术中特有现象。非职业演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并在影视剧中往往以主角身份、配角身份以及不被重视的“背影符号”的形式存在,不同的存在形式对影视剧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非职业演员;导演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70-03

一、非职业演员出现的原因

(一)影视艺术的本体特性与非职业演员自身特点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电影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二是发展期(1927年-1945年),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是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而诞生的,因此,技术性是电影最本质的特征,没有第二次科技革命就没有电影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在咖啡馆进行卖票观影的商业活动,商业性成为电影另一重要特征。在电影形成时期,关于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的争论从未停止,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只是单纯的拍摄记录没有艺术性。1911年,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著名论著,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电影虽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蒙太奇,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画面和后期剪辑处理形成影片。摄影机可以多角度多运动拍摄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画面,然后经过蒙太奇处理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真实”是观众观影的内在心理追求,演员的表演是否自然真实影响着观众的审美接收。

职业演员往往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科班训练,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运用表演技巧去塑造与自己反差较大的人物角色。对职业演员来说,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用表演技巧把人物角色塑造得入木三分,而不被观众所察觉,真实自然,把技巧内化于心。然而,还有些职业演员在表演塑造人物角色时,为了使用技巧而使用技巧,往往会弄巧成拙,让观众感到表演“虚假、做作”,真实感完全丧失。与职业演员相比,非职业演员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好地做到“我演我”,把最本真的自己朴素原始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去为了演而演,不演与自己反差较大的人物角色,反而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同样是演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有时候职业演员没有同样的体验,而故意运用所谓的表演技巧去演绎这一农民角色,往往不如找一个当地的农民去演他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朴实本分的农民形象,更加让观众信服。

(二)电影导演的个人风格追求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人成长环境、个人性格、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在电影作品中表现出导演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在一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相对比较固定的风格。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性格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例如,张艺谋对影像画面色彩有着超强的把控力和敏锐度;陈凯歌的电影作品中往往有着很深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探索。在对演员表演的问题上,不同导演也有着不同的主张,有的导演坚决反对使用非职业演员,如,著名导演姜文就比较反对使用非职业演员;有的则主张适时选择使用非职业演员,如,著名导演贾樟柯就善于挖掘非职业演员的潜质。

贾樟柯之所以用非职业演员,主要是考虑到影片的风格,这部影片里不应该出现那些打磨得很光滑、非常矫饰的东西,正如在香港的宣传海报上所写的:“这是一部粗糙的电影。”贾樟柯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王宏伟做主要演员,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在镜头前保持他作为他这样一个人的特点,具有他作为他自己这样一个人的朴素的魅力。他的形体语言特别生动,这种生动是职业演员很难达到的。一般职业演员都经过形体训练,他们的形体语言基本上是非常自然的、带有一定程式的,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人为控制的结果。”他还说道:“使用非职业演员,对导演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想办法帮助他们消除对现场的恐惧感,要尽量在现场创造一些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说,王宏伟根据自己对剧本中小武这一人物角色的理解和体验,生动形象地把小武塑造了出来,达到了导演的要求。在随后的《站台》和《任逍遥》中,王宏伟依然担纲主演,先后塑造了崔明亮和小武两个人物,继续延续了“贾氏风格”。由于风格比较统一,《小武》《站台》和《任逍遥》被称为“贾樟柯故乡三部曲”。

(三)影视剧制作公司的成本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大陆电影制作由原来的国家电影制片厂垄断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民营企业自愿参与制作的转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性质的影视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推动了影视剧的快速发展。尽管有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到影视剧制作领域,但却严重不平衡,著名导演、一线演员往往能够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资金。由于职业影视剧演员在中国大陆总量不大,演技参差不齐,粉丝经济渗入到影视剧行业,一些形象好演技差的年轻演员大行其道,演员片酬直线上升,天价片酬成为众多影视制作公司的一块顽疾。

对于那些非著名的影视剧导演,特别是年轻的影视剧导演来说,影视剧的拍摄制作经费往往受到严格控制。为了控制制作成本,一些导演不得不放弃演技高超的演技派职业演员,而去请一些演技一般的职业演员出演剧本中的主要角色,对于剧中那些次要角色和龙套角色往往使用非职业演员来饰演,非职业演员能否準确到位塑造剧中的人物角色,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影视剧导演对他们的引导和把控。

二、非职业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功能与影响

非职业演员自诞生以来,从最初的边缘群体发展到今天在影视剧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的成长是与中国大陆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非职业演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对中国大陆影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非职业演员发展到今天,在影视剧中往往以主角身份、配角身份以及不被重视的“背影符号”的形式存在,不同的存在形式对影视剧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一)作为主角而存在

在电影电视剧发展史上,每次电影美学思潮都会对表演美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战后,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影响下,一些导演非常重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甚至让非职业演员出演主要角色。意大利著名导演德西卡在拍摄《擦鞋童》和《偷自行车的人》时,聘用符合剧中人物气质特征的儿童和失业工人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分别出演主角。这也是电影发展史上非职业演员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演剧情片,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世界各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影响,中国大陆影视剧导演特别是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贾樟柯,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充分发挥影像的纪实魅力,在演员选择上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让同班同学王宏伟出演自己首部剧情长片《小武》中的小武。著名电影导演李杨在拍摄现实主义电影《盲井》时,从一千多人的非职业演员中挑选了王宝强出演影片中的男主角元凤鸣,王宝强在影片中质朴真实自然的表演赢得了众多好评。在2008年,王宝强出演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华谊兄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著名导演康红雷执导、兰晓龙编剧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瞬间红遍全国。2015年,由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执导的《我是路人甲》,基本由横店影视基地的非职业演员出演,出演片中男女主角的是非职业演员万国鹏、王婷、姜涛等,这部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基本由非职业演员主演反映非职业演员真实生活的电影。能够出演电影电视剧的主要角色对众多非职业演员来说是机会难得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一些非职业演员能够出演影视剧的主要角色,对非职业演员自身和影视剧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作为配角及“背影符号”而存在

在中国大陆影视剧中,非职业演员能够作为主角身份出现的概率非常小,大多是以路人甲的形式出现,常常是被观众忽视的躲在主角职业演员身后的“背影符号”。

2010-2015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基本能保持在400部上下。随着广电总局对电视剧的监管越发严格,2016年电视剧产量急剧下降,年产量已经严重跌出400部,全年产量为330部,同2015年比较下降16.5%。

最近五年国产电影产量略有波动,到 2016 年我国已形成年产 772 部国产影片的产业规模,其中上映 376 部, 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 43 部。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尽管中国大陆影视剧年产量有所下降,但影视剧对演员的需求依然很大,特别是需要大量的非职业演员。例如,在抗日战争题材、宫廷古装题材等影视剧中的许多非职业演员往往是“背影符号”,衬托剧中主角,增添剧中规定情境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作用不大,却必不可少。

据调查,横店影视城在册群众演员(又称非职业演员)有三万人,近三年每年使用的群众演员都在20万人次以上,特约群众演员2万-3万人次。每年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外地群众演员赶到横店追梦,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带着遗憾和无奈离开这里。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中,“荒野四大美女”就是横店的四名群众演员,被导演看中,台词不少,影片上映后在一段时间内有些名气,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如今仍默默无闻。极少一部分普通话过关、形象较好的演员,能混成“特约群众演员”,混到这个级别后,每天的酬劳是500至1000元,台词相对较多,但并不是每天都有戏演,每年也只能赚到5万-10万元。

(三)从“背影符号”到银幕(荧屏)主角

在非职业演员群体中,大多数人是没有表演天赋,凭着对表演的热爱和喜欢去进行角色表演,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更谈不上塑造角色。大多数非职业演员在影视剧中沦为能动“活道具”和“背影符号”,只有极少数的非职业演员具有表演天赋,能够靠着导演的执导激发出潜在的本色气质,进而演绎出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觀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评。

一些具有表演潜质的非职业演员在经过导演的执导调教后,也能在影视剧中完成人物的塑造,实现从“背影符号”到银幕(荧屏)主角的转变,有的甚至能够在有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后,进入专业艺术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进而实现从非职业演员到职业演员的华丽转身。王宝强可以说是从非职业演员到职业演员转型最成功的典型代表,2003年被李杨导演选中饰演电影《盲井》中的元凤鸣,由于王宝强的内在气质与剧中人物角色高度相似,加上他自然朴实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如果说,2003年的电影《盲井》是王宝强在电影上一次成功尝试,那么,2008年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则是他在电视剧中的又一次飞跃,也是他从非职业演员到职业演员的成功转型。近十年他又主演了多部影视剧作品,如电影《人在囧途》(2010年)、《Hello!树先生》(2011年)、《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年)、《天注定》(2013年)、《道士下山》(2014年)、《唐人街探案》(2015年),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2010年)、《为了新中国前进》(2010年)等等。从这些影视剧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宝强的表演,早已从原有的只会本色表演到现在能够运用一些表演技巧成功地塑造和自己反差巨大的人物角色,演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早已实现了从“背影符号”到银幕(荧屏)主角、从非职业演员到职业演员的转变。2016年,王宝强首次担任导演执导电影《大闹天竺》标志着他开始从演员向导演的转型。

在影视艺术发展史上,非职业演员在影片中担任主角的现象自电影电视诞生以来就是不多见的。非职业演员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非职业演员对影视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众多影视剧导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游飞,蔡卫著.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前苏联)普多夫金著,何力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王竞 著,纪录片创作六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版.

[5]林洪桐 著.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