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2020-06-09冯丽君

教师·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途径规则

摘 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加速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法治教育;途径;规则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9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发,以及教育部将一至九年级品德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六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编写成法治教育专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政策的紧迫性,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性。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宪法常识,感知生活中的法,培养学生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哪些途径呢?

二、用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校教育是由教师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有精彩纷呈的学科教学活动。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以學科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还是体育、美术、音乐等以培养国民素养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学科的教学,在内容合适和规则意识适当的时候,都能很好地渗透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当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养成遵守社会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

学校教育还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天一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走、要有秩序、不大声喧哗和不吵闹的必要性;不这样做,则会导致楼道拥堵、无法前行和发生安全事故的可怕后果。再如,每周一升国旗的活动,升国旗时全校师生齐出动,几千人同时向操场方向集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有秩序时畅通无阻的舒心和无秩序时拥堵与等待的焦心和无奈。又如,每学期一次的春游和秋游活动,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走路要走人行道和过马路看红绿灯的重要性。这样会让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保障,何乐而不为?

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非常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如,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四篇课文《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和公共文明修养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我的环保小搭档》《我是一张纸》《清新空气是个宝》《小水滴的诉说》,以“绿色小卫士”为题,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通过探究、体验与感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纸张这些资源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号召学生好好爱惜它们,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节约资源,文明生活,让自己成长为“绿色小卫士”。

因此,教师要用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带领学生亲历现场的体验和回到课堂的反思、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的生活需要规则,规则是我们的好朋友”,也为法治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家风的建设,认为有怎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比如,“曾子杀猪”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无不说明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如果父母在家不是整天无聊透顶地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心情愉悦地读书、看报、听新闻;如果父母在家不是无所事事地打麻将、闲聊,而是把时间用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上;如果父母在积极主动地要求进步的同时,还乐于与孩子、家人共同分享……那么,我们坚信,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定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勇于创新等传统美德方面,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优良家风的浸润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比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教学中,教师便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对家庭成员是否说谎话进行一周的统计活动,而后进行一个家庭的交流反馈,然后家庭成员再进行一个月之久的跟踪反馈,不断巩固“说话要算数”的良好品质,让“说话要算数”的观念在家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又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引领孩子养成学生尊敬师长的思想意识时,榜样示范作用的意义就非同一般。当父母遇见教师时,总是主动地与教师亲切地问好、交流和沟通;碰到问题时,总是主动地与教师沟通,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疑惑时,家长能及时地进行正能量的疏导……学生看在眼里,其尊敬师长的思想意识的养成会顺利很多。并且,这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会伴随终身。

四、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 我听过了,就忘了; 我见过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为了更好地巩固、加强、检验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果,形成法治教育的合力,社会实践是最佳途径。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看望特殊学校的孩子,在社区做卫生、为他人服务等活动。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动脑思考、动手做等亲身体验的活动,能深刻地体验到:如果没有违法犯罪、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等不良行为,社会上将会减少许多残疾人;社会上有许多人群是弱势群体,他们非常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法律的保护。通过许许多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知道了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珍贵,生命是至高无上的;要求自己一定要遵守社会规则,而且明白了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意义,即遵守社会规则不仅能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方便、安全与快乐,而且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仅能做到遵纪守法,也会多一份社会责任感,会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等都来知法、守法,从而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笔者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会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全国每年有多少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或者残疾,小学生又占了多少比例,引起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还会布置一个课前的访问:回忆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然后,出示教材中呈现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其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这样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课前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交通事故危害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激起学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思想觉悟并付诸行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助力,形成了合力。

五、发扬自我教育的反思作用,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不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简单。意识和观念的养成必须经过大脑是非判断标准这一关:如果大脑觉得这个东西符合是非判断标准,是好的,是有意义的,大脑才会乐意接受;反之,就把它挡在门外,就是连门儿都进不去,更别提培养信念、意志、价值观了。因此,在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正反事例的比较引起个体的自我反思,从而让学生自愿接受遵纪守法的观念,进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并指导个体的社会实践。

比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可爱的动物”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我与动物的故事”,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全班分享,让学生明白动物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与陪伴。接着,带领学生观看动物帮助人类的动画:小狗给生病的老人到药店拿药,并帮助老人吃药;警犬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协助武警官兵寻找生命等。引领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动物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正因为有了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世界才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有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做铺垫,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进行观察与反思:自己真的做到爱身边的动物了吗?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纠正与巩固自己的言行,在必要的时候,还知道用《野生动物保护法》来保护野生动物。

六、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意识培养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用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发挥更好的法治教育的效果;发扬自我教育的反思作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并且指导社会实践,进而成为身心健康、敢于担当、乐于创造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Z].教政法〔2016〕13号.2016-07-04.

[2]王 红.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法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刘桂霞.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J].教师,2018(31):73-74.

[4]王雪晴.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教育科学·引文版:177.

[5]張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 2017(11).

[6]邓春元.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旬刊),2017(8):1.

作者简介:冯丽君(1974—),女,福建省永安市巴溪湾小学教师,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途径规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