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2020-06-09许秋咏

教师·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策略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深刻感受数学的内涵与真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动手操作、算法选择、估算教学、数形结合、生活体验等方面深入挖掘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69-02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一个人数感的发展标志着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能用数学思维发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增强我们的生活能力,可见培养数感至关重要。

一、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数感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动脑、动嘴、动手,思维得以发展,随着动作的复杂化,思维也逐步得以拓展。教师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内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令其逐步建立数感。 以“认识分米”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练习活动,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分米的概念。比如,“找一找,说一说”活动:观察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估一估,量一量”:动手量文具盒、手指等长度;“设情境,做游戏”:有一条胡同全长5米,平均宽度只有7分米,同学们想体验走过这条胡同的感觉吗?同桌拉开桌子,使两排桌子间隔7分米,俨然形成一条胡同,之后让学生亲身走一走,感受一下。

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带着学生做角度操。第一关:“我说你比”。教师任意说一个角度,学生用双手表示出来。学生平时都是用量角器画,让他们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比划出来,更富有创意。第二关:“谁更准”游戏。“给同桌出题,让他比画一个角度,再轮到同桌出题,如请你比我小一点,或者大得多等”,学生需要注意问题是比30°大得多,还是比30°大一点。第三关:“估一估”游戏。教师比画一个角,让学生估一估大概是几度。学生通过动动手、动动脑,慢慢地对角的大小有了丰富的认知。他们在画角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根据度数来判断叉开的大小,正确选择量角器里圈和外圈的刻度。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开始用数学眼光去探索世界,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世界。这样的拓展练习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其建立数感,给其带去良好感性体验。在学生形成数感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在算法选择中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所以算法多样化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在算法多样化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展示,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同时课标也指出:选择适合的算法是培养数感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还必须注重算法的优化,促进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思考怎么计算。学生列式:9+5。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是从9接着数5个,数到14;有的掰手指;有的画图;有的是把5分成4和1,9加1等于10,10+4=14;有的是把9拆成5和4,5+5=10,10+4=14。学生呈现这么多种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保护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往往以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所以教师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优化算法。又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上,教师出示:①240×30 ②310×32 ③300×72 ④597×70 ⑤806×79 ⑥302×61。提出3个问题:①哪几题一眼就能解决?②谁的结果大,谁的结果小?③哪一题的结果接近20000?3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想到动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学生逐渐发现,解决第1个问题,只需要口算;解决第2个问题,只要估算;解决第3个问题,才需要动笔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遇到计算题时,不要盲目地以为都要用纸笔去算,而要善于观察分析,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在算法的选择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不断增强。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够找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在集体交流互动中,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体验都会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学生进步的源泉。良好的数感能够让学生做出适当的选择,通过算法优化也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三、在估算教学中增强数感

估算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必须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养成估算习惯,强化其估算意识。学生有了估算意识,才会自觉地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合理性作出判断,体会估算的作用,不断增强数感。比如,教学“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学生列出算式:14×12。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学生估算的结果是140本,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有个别学生的答案是42,看来个别学生对本题的算法理解不到位,以致出现错误。这时学生发现自己的答案和刚才的估算结果相差很多,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学生渐渐明白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因为将第二步14×10的积简写成14,所以把乘积的位置写错了,也就是把“14”对到“28”下面,导致结果错误。学生通过估算,可以初步检验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

估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的习惯。比如,买东西时,先估计一下自己带的钱够不够。做作业时,先估算有几个科目的作业,再估算完成需要多少时间,怎么合理分配才能做到劳逸结合、高效省时?一间教室大约能容纳多少人?到某个地方,距离大概多长,应该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一共有280名同学要出去春游,有7辆车,每辆车有4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可见,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容小觑。估算时,学生需要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类比等多种思维,对数感的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

学生越善于估算,对生活中的数学就越发敏感,数感将逐步增强。数感的强化又能够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提升,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估算教学,它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在数形结合中提升数感

从数到形,借助形的直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形到数,揭示其内在蕴含的数量关系和规律。在数与形之间搭建起一座通往数感的“桥梁”,使学生的数感体系得到构建。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国庆节,到“张三疯奶茶店”买奶茶的人很多,他家的奶茶是按照奶和茶1∶5搭配的,特别好喝。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画图表示出1∶5的含义吗?学生展开想象,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作”。有的画了1小杯奶和5小杯茶,有的画了1大碗奶和5大碗茶,有的画了线段图……师问:除了可以一杯一杯地配,还可以怎么配?学生说还可以一桶一桶地配,一缸一缸地配。教师指着图问:为什么这些器具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却都可以用1∶5表示呢?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1∶5表示的是奶和茶之间的数量关系, 1表示的是1份,5表示的是5份。通过画图,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地理解了比的各部分之间的含义及关系,进而分析归纳出了1∶5的深刻内涵。

丰富的图形来自学生的自觉创作,学生言之有物,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抽象的数,借助形的直观,得以归纳提炼出来。正如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数感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在生活体验中深化数感

一切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最终也都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分析、思考、感受,助推数感的深化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结果。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盲目地让学生练习巩固,死记硬背,忽视了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知,所以经常闹出“一个四年级学生体重25吨、一张床长2分米、操场的面积2平方米”之类的笑话。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数学、理解数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帮助。比如教学完“百分数”后,教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学生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布料的成分:腈纶45%,棉55%;有的发现我国领土面积约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7.1%;有的算出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优秀率是40%;有的去了解银行利息税……教学“千米”时,可以让学生亲身去走走,感受1千米有多长,如果在操场的跑道上走,要走几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在家里设计一个“便利商店”,学生和家人可以互换角色,既当售货员,也当消费者。在付钱、找钱中,学生慢慢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及各币值之间的换算。

实践证明,学生除了要理解数学概念,还要具体直观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强了数感。

教师之所以全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因为数感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多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体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算法选择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思维得到碰撞;在算法优化的交流互动中,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吸收了他人的智慧;在估算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之大;在数形结合中,学生体会到数与形之间蕴含的内在联系;在生活体验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感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拓展。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2):34-36.

[2]周 卫.小学阶段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许秋咏(1980—),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数感小学数学策略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Passage Four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