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掘生活之源 引阅读之渠 浇习作之园

2020-06-09王红婷

教师·下 2020年4期

摘 要: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中年级是习作表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习作的条件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深入观察、体验,采集习作素材;鼓励广泛阅读,指导阅读方法,品味感悟,丰富习作语言;巧借教材文本,学习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实践习得技能;指导精批互改,创设展示平台,发表作品,体味习作成就。教师应多渠道降低起始阶段学生的写作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鼓励其个性化表达,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链接生活;指导阅读;习作实践;精批互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49-02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阶段,写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中年级是习作表达的起始阶段,许多学生更是“谈文色变”。写作文难,难于选材,难以下笔,难以写得丰富生动。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该怎样提供习作训练的平台,消除中年级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寻找生活的芬芳,汲取经典书籍的精华,让生活体验成为笔尖涓涓流动的溪流,让文章溢满鸟的清啼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链接生活,观察体验,采集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足见观察能力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活中有无数的素材,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留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与事,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善,记录身边发生的细节与内心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以教材为引,走进生活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排,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以教材为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比如,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意图便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节日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单元的习作前,笔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春节、元宵节、拗九节等传统节日,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为单元习作积攒最真实的素材。比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节日故事、节日实践、节日感受等方面去观察、体验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建议学生采用“图画+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图文相映,既降低了文字表达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致,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节日的特点,体会民俗文化,发现鲜活的生活素材,积累习作材料。

(二)以时政为点,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以收听“新闻联播”、观看“时事报刊”、与大人交流讨论等方式关心国家大事,做社会的小主人。比如,2020年春,全国齐心抗疫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笔者通过网络直播,鼓励学生关注疫情变化,学习防疫知识,了解英雄事迹;让学生参与国家大事,以一双慧眼,记录下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自然万物更替,生活包罗万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思考和感受。

二、指导阅读,品味感悟,丰富习作语言

语言需要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来习得。阅读能让人拥有更好的语感,积累更丰富的词汇。叶圣陶曾说:“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随即而增长。”可见,抓好课外阅读是学生习作能力得以提高的法宝。

(一)制订阅读计划,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萬字。教师要制订阅读计划,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坚持阅读,落实阅读目标。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单元目标,规划阅读内容。比如在教学了三年级童话故事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稻草人》《科学童话》《格林童话》等;在教学了寓言故事单元的《守株待兔》《鹿角和鹿腿》等课文后,让学生延伸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在教学了“观察与发现”单元的《花钟》《蜜蜂》后,链接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家的故事》等。无论是教材链接阅读,还是名著推荐阅读,必然都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另外,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立下长远目标,做好阶段安排,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样他们的阅读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质量的保障,从而为写作打下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品位

学贵有疑,读贵有法。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学段特点和阅读内容有所侧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生可有所选择地速读或精读整本书,而对报刊类文章采用略读或浏览的方式。

对经典的名家名篇,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阅读四部曲进行到底:一是拿起手中的笔,圈一圈、画一画,摘抄好词妙句,养成习惯,天长日久,聚沙成塔,当用之时,大脑里才会提取出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二是在有感之处做批注,写下思考、疑惑、启发,这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加深了对语言的感知力,为表达打下了基础;三是阅读完一整本书后,班级、学生之间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化作智慧火花,与大家分享;四是写读后感,先“读”而后“感”,学生在读书交流的基础上,围绕感受最深的一处写下感悟,让读书感受得到升华。

博览群书,广泛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开阔见识、积累语言、丰富情感,习作表达才能“厚积薄发”。

三、巧借文本,学习表达,实践习作技能

统编语文教材多是经典之作,表达方式各有特色,是学生练笔表达的范例。教师要巧借文本,挖掘表达特色之处,巧设练笔,让习作表达在语文课堂中相机进行。

(一)仿写经典句段,迁移运用

心理学家表示:“儿童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学生习作入门更是离不开模仿练习。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的开头就很精彩,寥寥数语就描绘出活泼可爱的燕子外形特点,这就是仿写的好素材!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习从局部到整体的写作方法,学生的笔下就会有许多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蹦跳”出来。《花钟》的第一自然段是仿写鲜花盛开的好范例,生动形象;《陶罐和铁罐》中的人物对话也是仿写彰显个性特点的典范。在一次听课中,授课教师吴老师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声音》第四自然段,带领学生感受动物声音之美,并拓展延伸,设计了一首小诗。

在对文本语段的充分感悟以及情境的感染下,思维得以唤醒,于是,学生写下了一首首富有个性的小诗。

(二)续写故事结尾,展开想象

续写就是顺着文章原有的思路,补充一段故事情节或结局,以此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三年级上册“预测”主题单元里,有一篇课文叫《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课文的末尾,老屋帮助了小蜘蛛,小蜘蛛给老屋讲故事,故事一直没有讲完。那么,老屋最后倒下了吗?这是最好的续写时机。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从课题、插图、事件线索等来猜想。学生脑洞大开,通过预测,各种意想不到的结尾纷纷呈现:结局1,即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老屋终于倒下了,但他热心助人的好品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结局2,即小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听着故事,直到有一天,老屋的主人回来了,邀请设计师重新装扮了一番,老屋变得年轻了,他直起腰板来;结局3,即小蜘蛛长大了,它的小蜘蛛,小小小蜘蛛……一直给老屋讲故事呢!老屋,真的倒不了了!基于原作,善于推想,片段的续写使文章的阅读理解更加丰满。

(三)梳理单元目标,落实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架构,单元导读—单元课文—单元习作,三大部分环环相扣。单元导读为学法指明方向,单元课文为习作提供平台,单元习作就是检查运用,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学得习作方法搭建框架。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习作目标。一课一练,练的就是本单元要落实的写作“本领”。夯实每个写作基础,由句到段到篇的过渡就无缝对接、循序渐进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为“奇妙的世界”,《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课文通过描写对象的不同从不同的方面突出事物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佳句,乐于表达,很好地落实本单元写法,对学生进行了最恰当的作文指导。

四、精批互改,展示风采,体味习作成就

“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一篇好文章需仔细揣摩,不断修改。虽然学生谈“文”皱眉,但要说改别人的习作还是很有兴致的。找出错别字,找出有明显语病的句子,大多学生不在话下。当然,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体修改,点评修改范例,鼓励学生从字、词、句等方面逐步深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除了找错别字,学生还要能发现词语搭配问题,进而学会判断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补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大胆放手,让他们互评互改,在批改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同时,利用墙壁上的“学习园地”、QQ群、家校通等平台,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如一首小诗、几句精彩语段等,创设平台,展示风采,让學生感受动笔写作的乐趣,体味习作的成就。

五、结语

习作之道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习作的条件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拓展课外阅读,习得习作技能,用心陪伴学生不断积累、阅读、实践、展示,日积月累,习作之花一定会遍地葳蕤。

参考文献:

[1]李成明.谈谈小学作文水平提高的策略[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6(2):130.

[2]刘 霞.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研究”(FJJKCG18-09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婷(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梅花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