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调查分析

2020-06-08李明旭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

[摘 要]文章从老年群体自身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指出老年教育体系具有适切性和迫切性。基于文献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在四川省展开老龄社会实际状况与需求的问卷调研。研究发现:老年群体具有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意愿;现有教育体系对老年群体的教育和学习需求回应不足,表现为老年群体学习支出偏少,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在教育场所参与的活动少,信息渠道少,存在学习障碍,对学习形式和学习人员的满意度不高,参加的老有所乐课程较多,而老有所为的课程内容和活动需要完善;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完善老龄社会下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老龄社会;教育体系;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2-0059-07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确立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指出要“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1],标志着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话语转向,注重教育的全纳、包容、公平,要使得人人都有可获取的学习机会,老年群体也不例外。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安置,是一项涉及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热点。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对老年群体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帮助老年群体实现身份的转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避免消极老龄化。我国的老年人口,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而至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更将达到超过4亿的峰值[2]。面对这一问题,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系列有利于老年群体教育和学习的规划和政策,开展多种老年教育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这些活动大多具有休闲娱乐性质,让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乐”,较少开发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老年群体在社区、社会的作为较少。因此,基于老龄社会背景,以促进广大老年群体学习和发展为目的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将老年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明确我国当下老年社会的现状和特征,基于老年群体对提升实际生活品质、精神文化水平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从扩大老年教育和学习范围的角度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创建一个适应我国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注重开发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本,发挥老年群体服务社会的作用,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的社会目标。本调查围绕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教育参与意愿与学习需求、老年人实际参与学习的情况、现有教育体系对老龄社会的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为需求的回应情况、不同群体对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的态度展开,了解当下我国老年群体教育和学习的现状以及现有教育体系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社会目标的实践情况,以利于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为我国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提供些许帮助。

二、文献回顾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老龄社会”“老年教育”“老年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截至年份为2020年,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期刊,在剔除无关文献后共获取有效期刊论文1300多篇。然后将获取的文献导入对文献科学计量和知识谱图分析的软件CiteSpace5.6中,绘制相关研究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5.6中,高频关键词能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通过记录老龄社会、老年教育、老年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这四个领域已有文献研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和热点关键词发现(见表1):老龄社会领域有11个高频关键词;老年教育领域有7个高频关键词;老年学习领域有1个高频关键词;终身教育体系领域有12个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内容以这些高频关键词展开,在知识图谱上连线较多。与此同时,在突现性中,对策、第三年龄教育、终身教育、成人高等學校、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和上海是这四大研究领域的突现词。总之,通过高频关键词和突现词可以了解已有研究的热点内容,这些研究内容将作为本研究重要的文献基础。

我国对老龄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其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3]。在可视化分析中,人口老龄化、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服务、老龄产业的节点较大,连线较多。学术界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举措,如研究老龄社会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养老模式、老年人力资本、老年教育等。以教育学视角为例,老龄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经历了消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转变。国外老年教育经历了忽视与拒绝、社会服务阶段、社会参与阶段与自我实现阶段,老年群体从被排斥、边缘化转变为得到重视,并积极进行社会参与,并从办学宗旨、模式、管理,课程设置及政策法规等优化老年教育[4]。

老年教育又称为第三年龄教育或高龄教育,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途径与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视化分析中,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第三年龄教育的节点较大,连线较多。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的发展起源、涵义、教育形式、理论基础、特点、价值和功能、老年教育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都有所涉及。如许翯翯认为中国最早的老年教育对象是离退休老干部,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潮下老年教育得到扩大发展,新时代老年教育将走向普惠发展[5]。程仙平认为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存在教育服务供需失衡、支持服务体系缺乏、服务的精准性有待加强的发展困境,认为应当遵循老年教育价值,走普惠公益与城乡协同的发展路径,构建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老年教育供需矛盾,为老年群体提供精准服务[6]。

老年学习与老年教育有密切联系。随着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话语转向,国内外愈加注重对学习的研究,学习的涵义得到重申。在西方教育界,人类的学习机制被置于多学科视野中考察,在认识论、认知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支持下,学习科学作为新兴科学广受关注[7]。从CiteSpace5.6老年学习的知识谱图中可以看出,对老年学习的研究主要呈散点分布,与其相关相关度较高的的仅有老年教育。可见老年学习在我国仍属于不太成熟的研究领域,老年学习更多含于老年教育中,是属于“小学习”而非“大学习”。欧阳忠明从国际层面梳理了老年学习的现状、特点与发展情况。从个体性、社会性、国家性梳理了老年学习意义;认为老年群体有自我导向、互动和利用通信技术三种学习方式;老年学习内容涉及休闲娱乐、生活技能、拓展视野;教育场所有正规和非正规学习场所两类;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方面考察老年群体学习效果[8]。

现代教育具有终身性,终身教育应当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学习需求,使得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服务。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可视化分析,发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节点较大,连线也多。在时区视图中,终身教育体系可追溯到2003年前后。我国学术界探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论、意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立法、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等。高晓晓将我国终身教育研究分为孕育期、萌芽期、生长期、繁荣期和稳健期,认为研究内容在不断完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本土化特征愈加明显。最初主要翻译终身教育思想及理论,然后过渡到终身教育的本土研究,如研究终身教育视域下我国学科与学校改革,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进行终身教育立法等[9]。

上述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老龄化背景,以发展老年群体为主的教育体系完善的研究还很少。另外,笔者认为当前所提倡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进一步改革,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学习资源。如何在大教育系统内实现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和场馆教育多种教育要素的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思考。

三、研究設计及过程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了解当前我国有关老龄社会教育及教育体系的相关学术成果,再通过实证调查法了解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群体教育学习的现实情况与其教育学习需求,了解当前教育体系对老年群体教育和学习的回应情况,之后进一步分析,并尝试提出老龄社会下的教育体系完善的建议。

调查问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成员共同拟定的,该调查在四川省范围内(主要是成都地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年龄在25~75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本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居民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户籍、文化程度、居住时长、居住方式、职业、收入来源及收入金额;第二部分为居民的学习现状,包括居民教育学习支出、费用来源、电子设备拥有情况、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长、学习场所及学习时长、获取教育学习信息的渠道、学习障碍、满意度(环境保障、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第三部分为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实践以及态度、路径,包括老年生活观、老有所学内容与实际学习内容、老有所为的意愿与实际情况、教育体系完善的策略探讨。

四、研究结果

(一)样本群体的基本概况

本研究对居住在四川省(主要是成都地区)的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5.9%。其中,男性受访者比例为31.7%,女性受访者较多,占比68.3%;年龄分布上,占比较高的前四位分别是65~74岁(24.4%)、50~54岁(22.1%)、60~64岁(18.3%)、55~59岁(15.3%);从民族分布来看,受访居民以汉族为主(97.5%);从居住地来看,城区占68.6%、乡镇占13.8%、农村占11%、城乡结合部占6%;从户籍来看,持有本地城镇户籍的占57.8%、本地农村占22.1%、外地城镇占12.6%、外地农村占7.5%;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46.7%、高中/中专占26.4%、大专/高职占17.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6%(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仅有3名,所以笔者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与本科生学历的人合并);从居住时长看,占比较高的前四位分别是10年以上(50.5%)、6-10年(19.1%)、4-5年(15.1%)、1-3年(11.3%);从居住方式看,与配偶居住、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占比较高,分别为42.7%、42.2%,其次是单独居住,占比5.5%,与长辈父母同住占5%;从职业来看,占比较高的前四位分别是企业(28.4%)、机关事业单位(22.6%)、务农(19.6%)、城镇务工人员(11.8%);从收入来源看,占比较高的前四位分别是退休金(54.3%)、自己劳作(29.6%)、儿女提供(14.3%)、政府救助(4.88%);从收入金额看,前四位分别是3000及以下(51%)、3001~4000(23.6%)、4001~5000(11.8%)、5001~6000(6.3%)。

(二)调查结果

1.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分析情况

第一,老有所学意愿方面共调查五种老年生活观,认为“老年生活应以休息娱乐为主”占比40.7%;认为“老年人仍要坚持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占比46.5%;认为“老年人如果不缺钱,也要尽可能工作,体现个人价值”占比7.3%;认为“老年人没什么需要学”占比4.8%;认为“老年人如果不缺钱就不要工作的”仅占0.8%。通过进一步分析,居民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和职业对老年生活观影响较大。

第二,老有所学内容方面,在已列出的八种课程中,健康养生类、现代科技类和家政类课程是受访者主要想学的课程内容,分别占比24%、18.1%、16.8%,人文艺术类课程占比13.9%,现代养护与教育类课程占比11.4%,工作或生产技能类课程占比7.5%,游学类课程占比7.2%,其他类课程占比1.2%。由此可见,健康养生类课程是受访的老年群体最想学的内容,也是与老年群体实际生活最贴近的学习内容。通过进一步分析,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这些变量对工作或生产类的课程影响更大,对现代养护与教育以及家政类课程影响较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和月收入对现代科技类、游学类的课程影响较大。

第三,老有所为意愿方面,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和在现有老年教育活动中发挥专长,分享知识是其主要的老有所为层面的需求,占比均在20%以上,愿意用过往经验继续从事有收入的事情占比14.5%,愿意在中小学从事影响下一代的活动占比13%,都不愿参与的占比12.7%,愿意在原单位发挥余热,传授新人经验的占比7.7%。

2.现有教育体系对老龄社会教育需求的回应情况

第一,从老年人参与学习的主要情况看(见下页表2),在教育学习的支出方面,以1~100元和0元为主,占比均在30%以上,101~500元的占比为24.1%。其教育费用来源以个人支付和没有费用为主,政府或社区补贴占10.3%。智能手机、电脑、家用Wi-Fi是受访者主要的电子设备,其余的电子设备占比均小于10%,智能手机是居民主流的电子设备。笔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在一些镇村,一些老年人的电子设备仅有老年机(仅具有通话和收发讯息的功能,有的老人只会接打电话)。学习经历方面,受访者用微信和手机学习的较多;在学习时长方面,用微信学习且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较多,用手机学习且学习时长在1~3小时的较多。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民族、居住时长、居住方式的受访者在教育或学习支出方面差异较小,而不同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的受访者在教育或学习支出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民族、居住时长和居住方式的居民与其教育或学习支出来源的差异较小;不同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的居民与其教育或学习支出来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民族、居住时长、月收入金额与电子设备拥有情况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同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方式、職业与电子设备拥有情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另外,从现有教育场所适应老龄社会老有所学需求的现状来看,超过60%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中小学、幼儿园、大学等组织的教育或学习活动,不超过20%的受访者在这些教育场所教育或学习的时间在“5小时以内”;不超过6%的受访者在这些教育场所教育或学习的时间在“5小时及以上”。从受访者在各类教育学习场所参与情况看,他们较多参加中小学、老年大学、街道社区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等组织的活动,而在其他教育场所参加的活动较少。

第二,从现有教育活动适应老龄社会“老有所学”需求调查中,信息渠道方面,具有老年教育经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已经参加的亲朋邻居介绍(34.4%)、社区居(村)委会工作人员通知(23.3%)和自己打听(20.3%)来了解教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学习障碍方面,受访者认为现有课程不能满足需要、没有时间、没有学习机会和身体状况不允许是主要的学习障碍,占比均在10%以上。满意度方面,受访者对学习形式和学习人员的满意度不高。

第三,从现有教育体系对不同类别人群教育需求的回应情况调查中,在对不同类别人群老有所学的回应层面,受访者较多参加健康养生类、人文艺术类、现代科技类和家政类课程,占比均在15%以上,表明当前教育更多为老年群体提供老有所乐的课程。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受访者老有所学意愿与实际提供课程匹配度不高。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时长、居住方式、职业和月收入的受访者实际参加的老有所乐课程多于老有所为课程。另外,男性、年龄在26~49岁以及75岁以上、少数民族、居住在乡镇或农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本社区居住时间在1~3年内、选择其他居住方式、务农、月收入在7000元及以上的受访者实际参加的老有所学课程整体较少。

从现有教育对不同类别人群老有所为的回应情况看,受访者实际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最多,占比34%,其次是用以往工作或劳动经验,做与老本行相关的有收入的事情,占比20%,发挥专长,开设课程或分享个人知识占比18%,在中小学从事影响下一代的活动占比16%,在原单位发挥余热,传授经验给新人占比12%。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受访者老有所为意愿与实际参与的老有所为活动不匹配。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时长、居住方式、职业、月收入与其实际参加的老有所为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3.对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态度分析

受访者认为需要构建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占比85%,表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完善当前的教育体系。

第一,在重视程度上,选择非常需要的占比52.3%;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36.9%,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仅有10.8%。

第二, 在制度层面,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有43.7%,认为一般需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有44.7%,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仅有11.6%;在建立保障老年人学习权利的法律法规方面,认为非常需要的占比48.7%,认为一般需要的有41%,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仅有10.3%;在建立相应的经费资助制度方面,认为非常需要的有50%,认为一般需要的有42.5%,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仅有7.6%。

第三, 在运作保障层面,认为非常需要建立老年人学习设施的有52.8%,认为一般需要的有37.7%,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有9.6%;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保障老年人学习制度和规定的占比44.5%,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35.9%,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19.6%,认为非常需要建立各类信息渠道的占比47.7%,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30.9%,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21.4%。

第四,在体系互通与提升层面,认为非常需要将普通教育与社区老年教育融合的占比37.7%,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37.7%,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24.1%;有30.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需要开办高水平的老年大学,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40.5%,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20.6%;有41.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需要培养专职教师队伍,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45.5%,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12.9%;有39.4%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认为“一般需要”的占比44%,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的占比16.6%。

五、完善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结合实证调查情况,笔者发现,第一,在老年教育需求方面,多数老年人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与此同时也认为老年生活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应当注重休闲娱乐;老年人具有非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课程学习需求,课程内容要与其实际生活贴近;具有一定的老有所为意愿。

第二,从老年人参与学习的情况看,大多数老年人用于教育学习的支出偏少;智能手机是老年群体主要的电子设备,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微信和手机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一般在3小时以内。从现有教育场所适应老龄社会老有所学需求的现状看,一半多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教育学习活动,表明现有教育体系对老年群体的教育学习需求回应不足;老年群体的信息渠道较少,面临的学习障碍较多;对现有学习形式的满意度不高;现有教育体系对不同类别人群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回应不足。

第三,在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态度分析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实施教育体系完善的相关策略,表明现有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已经引起了重视,此外,还需在制度层面、运作保障层面以及体系互通与提升层面加以完善。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理念、政策与实践三个层面完善老龄社会下的教育体系。首先,理念层面,国家、社会、家庭應当进一步提升对终身学习的认知,转变对老年群体的看法,重新认识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并积极鼓励老年人“再学习”或“再教育”,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其次,政策层面,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应当制定便于老年群体教育和学习的多种政策,如政府应设立老年学习管理机构,建立老年学习的专项经费制度,建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学习制度,构建有利于老年群体学习的服务支持系统等。

再次,实践层面,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老年教育的受众范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应向老年群体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打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壁垒,实现教育体系的互通与提升,使老年人在不同教育场所都有教育学习机会;正规老年教育、非正规老年教育与非正式老年教育应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解决老年群体学习障碍,从课程与实践层面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适当开发老年人力资本,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社会场馆教育应进一步向老年群体提供教育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年人自身应转变教育学习观念,增强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育学习活动;未来还应丰富老年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互通,形成以媒介为支撑的泛在学习,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

六、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模型的倒三角趋势越发明显,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体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基于我国老年社会现状,以发展老年群体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促进老年群体发挥作用为主的教育体系完善具有迫切性。概言之,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是为庞大的老年群体创设宽泛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支持服务,让更多老年人享有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进行社会参与,实现老年群体“退而不休”,能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张静.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3).

[4]罗悦庭.积极老龄化下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许翯翯.老年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未来趋向[J].成人教育,2019(11).

[6]程仙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发展路向与因应策略——以浙江省为例[J].成人教育,2019(12).

[7][美]戴维.H.乔纳森,苏珊.M.兰德.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欧阳忠明.国际视域下的老年学习研究:现状、特点与发展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5).

[9]高晓晓.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终身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明旭(1995-),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
群文系统民族舞蹈教育大众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多元神经网络系统下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开放大学教育体系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