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的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2020-06-08华敏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有效课堂中职语文

华敏

摘  要:中职语文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重点论述了中职语文的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有效课堂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243-01

中职语文是中职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堂中,提问是师生互动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下面,本文将从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和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中职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1 粗放提问

教师提问设计不够精巧,提问比较随意,铺得面比较广。提问的目的性不够强,导致“满堂问”。对于学生迫切需要搞通弄懂的问题却避而不问,弄得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迷惑仍旧写满了学生青春的面庞。

1.2 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

正所谓:“学问学问,有学有问。”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困惑与疑问。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成为了提问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问题。学生的提问非常少,甚至没有。这就是课堂提问的又一大顽疾。

2   中职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中职语文进行有效课堂提问,就是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紧贴学生的学习实际,组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提问成为教学的“助推剂”。

2.1 从教师这一角度而言,提问可以促进教学的高效

有人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诗情画意的表达进行提问,以提问促进教学的高效推进,以提问摸清学生的疑惑所在,以提问引导学生的层进思考。

2.2 从学生这一角度而言,提问可以促进思考

在课堂中,提问既指教师向学生提问,也指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学生之间的互问。学生的提问,可以启发思考,也可以促使教师在了解学生困惑后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更可以使提问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反复咀嚼与回味。

3   中职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3.1 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适当考虑课文难度与学生的学习现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莫泊桑为什么要设计玛蒂尔德借项链以及项链丢失、偿还债务这一系列的情节?学生经过仔細思考后,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作品情节。最后,学生自然会分析出:作者设计这一系列的情节,就是为了凸显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向往奢华、随波逐流的个性对她自己人生的极大伤害,进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堕落与腐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渐浓,学习效果显著。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了他们的思路,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3.2 捕捉信息,开拓思维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选自《朱子语类》卷十一)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明察秋毫、对症下药,方能知生惑,解生困。

例如,学习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时,教师提问:“结合本诗,谈一谈李白为什么喜爱喝酒?”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李白是一个酒徒,天生爱喝酒。”有的学生说:“李白得不到重用,借酒浇愁。”有的学生说:“李白与好朋友聚会,心中很高兴,以酒会友呗!”虽然有些回答有失偏颇,但对于学生的活跃思维,教师首先必须给予一定的褒扬。其次,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能帮助我们有效理解课文的信息,并给予引导。最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完善认识:诗中既体现了李白郁郁不得志的借酒浇愁,亦展现了他相逢好友的一醉方休。

3.3 题型多变,变中求新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不同题型的问题,既增加了问题的宽度与趣味性,又使得学生思维多元化。

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一道判断题:周朴园年轻时真正爱过侍萍。

一道选择题: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时,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

一道论述题:比较周朴园与周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得出较为统一的认识: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对侍萍心怀愧疚。周朴园老奸巨猾,周萍凶狠冲动。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是周朴园的有力补充。因为问题设计紧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缜密思索和深入剖析后才能作出有效的回答。

3.4 互问互答,激趣思考

中职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设计中,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互问互答。这不仅仅是提问主、客体位置的简单颠倒,更体现了中职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自行思考后,自己设计课堂问题。很快,就有学生设计出以下三个问题:本文作者韩愈写作这篇文章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作者韩愈为什么在本文结尾会特别提到并褒扬李蟠这个学生?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遴选出与文本解读较贴近的问题给予解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也可以学生间互问互答,这些新颖的提问方式既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让学生倍感新鲜,参与热情自然会提高。

《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方能以问题促教学,以问题反思教学。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设计问题并提问,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郑舟海.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速读,2014(04).

[2] 陈粤喜.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45.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有效课堂中职语文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