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新工科”复合型师资建设方案探索

2020-06-08毛琳张涛张汝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

毛琳 张涛 张汝波

[摘 要] 随着“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如何有效地开展新时代工科交叉复合型师资建设成为实现“新工科”目标的关键之一。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加快工科教育改革中各个不同环节的实施进程,并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原动力。本校建设满足“新工科”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需要在确立改革建设的创新性指导思想的同时,切合民族背景特色调整改革的各项实施内容,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新时代专业素养能力上着眼,探索完善“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师资团队建设方案,确保“新工科”专业建设有效开展。

[关键词] “新工科”;新时代工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一、引言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随着“新工科”倡导的提出[1]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教育体系各个模块改进工作的思考与讨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具有典型性的文件[2]为下一步的工程教育创新[3]提供了方向。这些纲领性文件相比其他以往的工程教育理念,更有针对性地描述了当前中国工程教育环境的变化。“新工科”不是简单的“新兴工科”,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用新技术”工科,“新工科”是对当前工程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和全领域提升[4],“新工科”倡议是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新工科”之新,是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对工业活动需求之“新业态”的全面回应,是面向未来、切实可行的落实路径和创新举措[5]。

伴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具体文件的下达,对实施各项建设[6]的探索需求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新工科”背景下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属于核心的建设目标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新工科”的建设方针,落实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型工程技术学科的建设,首要任务便是根据“新工科”提出的相关理念来造就符合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转变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7,8]。从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师资力量部分抓起,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提供有效帮助[9,10 ]。

为了满足以“新工科”为主导的工程教育体系发展需求,更好地响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与当代信息化教育的推进,贯彻落实新时代工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并针对不同的构建背景环境来改善具体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建设措施[ 11,12 ]。例如,本团队需要以所在的大连民族大学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意识[ 13 ]]下建立的办学环境为基础,利用团队成员关于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探索成果,结合“新工科”需求的工程教育改革方针对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计划中最根本的一环——师资队伍来进行一定的改进建设。

二、“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需求

(一)师资团队建设管理的完善

为了构建满足“新工科”需求的师资队伍,团队需注重不断完善新时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依据工信部公示文件中对应“新工科”建设的相关内容并跟随产业发展需求来定制对应推广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计划,对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时代工程专业建设需求进行探索,推动师资团队对于新形势下民族类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引领工科专业建设方向、提升新时代高校工科办学竞争力等多方面的有益发展。深化建设和改革的同时,紧跟落实创新思想的发展战略,在教师完成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自身教学的现状与新时代工科高等教育的需求相结合,有效实施改革,从师资建设的角度来对新时代卓越人才的培养产生间接影响。

(二)师资团队建设理念的改良

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新工科”倡议,结合新时代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针对团队所处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改善改革和建設的措施,例如在民族类高等院校的环境下,需要以所处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特有背景作为实际考察对象,贯彻落实各方面的实质需求,紧紧围绕需求和背景环境两个方面来对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坚持以创新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针对传统工程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以“新工科”倡议为引领的改良与建设,师资队伍需要致力于从新时代职业精神、新时代创新需求、新时代工程教育运行体系等方面入手,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方向,坚持与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思想战略,确保改革中心思想能够切合新时代国家工科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全面贯彻“新工科”倡议所需求的教育方针并结合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特色背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确保师资团队建设的实践可行

师资团队在推行创新指引、扎实理论基础原则的同时,需要重视和紧跟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改革思路。为了树立良好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仅仅是第一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是教育过程中更重要的进阶。在师资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道德自律,所有成员共同致力于构建一种把对学生负责到底作为教育工作基本准则的良好教学环境。突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培养,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运用分类实施策略的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各个特点与发展实际,考虑到不同专业应用背景带来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创新运转体制,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队伍的运行机制。

三、“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师德、师风与民族团结建设

弘扬高尚师德,稳固民族团结与进步。推动师德师风、以德育人指导思想的长期有效性,健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全团队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学术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严格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去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加强教师党支部、党员队伍建设。将严格自律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身上,铸牢各成员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民族团结的氛围存在于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新时代教学改革工作的全局。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的养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全团队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与民族团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维护往日民族团结建设在当代的宝贵成果,努力推进能够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创建工作。

(二)提升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师资队伍

积极组织交叉型学科基础教育,对不同专业对应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整合师资队伍原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与新时代创新型工程教育体系的需求,建设出符合“新工科”要求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原有的传统工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旧知识与新时代信息有效结合起来,使师资队伍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利用原本持有的教学经验来进一步升华团队所需的新时代工科教育相关专业的素质能力,造就传统专业与现代专业多领域学科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

构建学科交融的师资团队。在现今多元融合、跨领域融通的新时代工程应用需求背景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专业知识素质的广度与深度。为了培育能够支撑民族“新工科”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教学部分涉及到的不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需要加深对工科与理科跨界融合、工科和各民族文化与社会学科之间大尺度交叉、跨界与融通的理解能力,“新工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交融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设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块。吸纳行业和企业人员、少数民族企业人才与教师一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共同进行满足各民族环境要求的新时代工科教育所需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方法的规划与设计;利用企业的工程教育资源,包括相关的技术与标准、落地的实际产品与解决方案、对应的工程项目与案例、实地生产与服务的环境等,对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环境进行分方向、有针对性的共同构建,使人才培养需求与产出导向、行业内企业所认可的质量相符合。

(三)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构建创新型模块针对式管理机制

健全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从深化落实完善“新工科”师资队伍人事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实行教师队伍人员的流动管制方式,从选聘入口关就要严格把控,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性工科方向业务能力的双重考察。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进入师资团队资格的必备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的人事制度需要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趋势,并有助于优化师资团队教师的分配结构。

创新和规范团队教师编制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专业专任教师与项目专任教师共同组成,专业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程及相对应拓展课程的教学,项目专任教师主要针对符合“新工科”导向、人才缺口较大的新时代工科国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现代工科工程人才到底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与专业专任教师共同计划各个教育环节的改革方法,保证师资团队本身的运转机制能够构建出真正满足国家工科项目培养需求的教育改革方案。在构建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需要跟进实际运行时的各方反馈的结果,时刻紧跟国家需求的步伐,保障师资团队本身持有的专业与项目知识能够满足“新工科”的种种变化,形成完整而全面的针对式教学改革管理机制。

跟随针对式改革管理机制的实际需求来改善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符合“新工科”需求的教师层职称评价标准,对于专业专任教师与项目专任教师建立不同的、符合新时代工程教育体系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突出新时代工科人才就业反馈的实绩,抵制简单地用学术成果、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的方式,落实滚动注册制度,完善教师的转换与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

(四)切实加强团队党支部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强化团队教师党支部组织保障,党支部成员在协调新时代工科教育改进需求与党内活动的同时要关心其他非党员教师,与团队内所有教师成员建立充分信任、紧紧依靠的和谐关系。切实加强党支部的领导,在决策过程中紧扣所有教师最关心的重大问题,确保主要矛盾的完善解决,找准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保障团队发展过程中的步调一致性,不能落下团队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确保新时代工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与改革决策的方向、民族地区的要求相契合,实施切实有效的改革;通过切实提升党支部的领导力来保证改革实施能够落实到位,把与教学相关的工作改进流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时刻记在心里,确定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负责人。主要负责同志和对应责任人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真务实、善始善终、敢于担当、抓实工作。

强化师资团队建设中主要改革方向的经费保障,在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的同时更需要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满足“新工科”倡议需求的创新性工科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能够落实到位。改善經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中最薄弱、紧迫的模块,找准改革重点,按照计划内的章程来投资教师待遇的保障与专业素质培养能力的提高。保障对传统工科专业教师了解新时代工科教育需求相关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教育经费使用体制,充分调动校内各方面资源来加强“新工科”师资团队的建设。严格实施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的实际效益切实落地。

师资队伍中的党支部成员每年至少研究一次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以便及时改善工作。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工作联席会议调节制度,解决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进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切实提高工作量较大的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合理统筹现有资源的有效方法,壮大团队教师力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中,要将督查、督导各环节改革措施列入党支部建设和改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并将结果作为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以确保各项教育体系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四、结论

“新工科”倡议的提出对于现今工科教育体系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改革的前进道路。跟随众多“新工科”相关象征性总结文件对工科教育改革策略所带来的启示,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标准与如何牢固、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师资建设角度作为切入点,推进符合民族新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方案的探索与规划,正确认识师资团队需要以所处的不同民族环境需求对改革方针进行谨慎处理的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工科教育的标准来实施改革计划,以确保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未来师资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3]赵昂.“新工科”,能否培育“中国制造”所需新型人才[N].工人日报,2017-05-19.

[4]L Hess Justin,Grant For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US Engineering Ethics Interventions[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18(2).

[5]陈柯蓓,周开发,倪家强.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7(3):36-43.

[6]金红莲.探索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J].大众文艺,2019(18):215-216.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教育文化论坛,2018(1):139-140.

[8]江爱华,施大宁,易洋,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46-51.

[9]Moore Kevin C.Ethical Dilemmas in the Engineering Writing Classroom[M].Creative Ways of Knowing in Engineering.Springer.2017:197-218.

[10]李灼華,李戬,时博,等.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27-28.

[11]王淑坤,王金龙,李学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9(10):20-22.

[12]姚瑶.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04):96-101.

[13]刘吉昌.民族大学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各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N].中国民族报,2018-03-23.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