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风

2020-06-08魏钊王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转变

魏钊 王琳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风,体现着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思想风气、学科的展开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通过剖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语言不实、内容不实、情感不实、信仰不实等问题,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文风的内涵与价值,很有必要从明确目标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尊重主体地位、注重实践依归等方面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风。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文风;转变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1]的确,“文风不是小事”,文风背后是思想,它连着学风、作风,更体现着党风、民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任务与历史责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风建设,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培养政治坚定、立场鲜明、思想成熟、行动可靠的时代新人乃至匡正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文风的内涵与价值

文风就是行文所体现的语言风格、思想作风,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是社会上带有普遍倾向性的话语文章现象,它体现一个人或群体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及精神风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风意为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环境中,所着力营造和构建的一种带有导向性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改造的教学氛围和教学风气,它包括师生在课堂中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教师的授课风格与其所展现的个人气派,以及双方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和局面。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师生双方的语言特性所展现出的学习面貌;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思政课每个环节和因素的显性及隐性表现所构成的理论风气和教学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党风”[2],“文风不正,影响极大”[2]。“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文风,体现着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思想风气、学科的展开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它與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堂的文风,有助于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文风,推动学风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文风存在的问题

细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存在的文风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语言不实,学习不真。语言是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语言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方式。思政课堂的话语氛围,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对课程的直观感受,更制约着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思政课堂中的语言不实现象,一是多空话套话,起承转合面面俱到,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言之无物;二是多长话大话,术语政策满天飞,但对学生真正关切、饱含期待、感同身受的话题却罕于涉及;三是多官话客话,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课程内容不求充分理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对知识的讲解和延伸,增强学生对政策和理论的理解,激发其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各项建设事业的热情。但在这种被不实言语充塞的空气中,学生真正能够学习理解的内容极其有限,看似出口成章,实则对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立场观点、现实关怀等内容的学习仅停留于表面,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来运用理论、理解现实、解决问题。

2.内容不实,理论不透。内容是思政课堂的灵魂,它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任务,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决定着思政课堂的教授形式。当前思政课堂内容不实的表现,一方面在于授课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需求,而过多地强调国家社会的要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授课的内容及其扩展把握不足,不能够合理联系实际,同时对于最新的理论前沿和思想发展成果少有触及,把随实践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讲成了一张张静止的幻灯片。课堂内容文本化、格式化解读和表达,使得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获得的鲜活理论变得空洞干瘪,失去了其原有的说服力、教育性和引导性。一是在教授方面,不能为学生就理论进行通俗透彻的讲解和说明;二是在学习方面,学生不能对理论进行系统、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3.情感不实,感触不深。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说服教育,其说服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理论的真理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其二是实践的印证性,已被实践证明过的理论,其正确与否是不言而喻的;其三是生活的指导性,能够解决“正确改造世界”这一问题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因此,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入手,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深切的投入与热爱。但事实表明,当前的思政课老师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方面有待加强,对思政课程的情感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期,他们的人生体验缺乏不同历史阶段的切身对比,也就少了对理论变化、社会变化、国际变化的切实认知。理论的魅力需要热情去点燃和感染,如果没有思政课老师自身情感的投入,没有实际的情感表达,教育对象的理解和领会只会停留在书本、停留在影像、停留在表层。

4.信仰不实,行动不足。知、情、意、信、行,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五个基本心理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信,即思想品德信念,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内心信仰。”[4]当前思政课堂存在的信仰不实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功底不够扎实,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正确的理论观念没有充分、明确的认识,难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信仰。作为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品德信念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同时,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坚实的理想信念和理论信仰,就不可能在理论斗争中坚守立场,在实践变化中坚定方向。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扎实理论功底、坐实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诉求,也是其效用发挥的充分体现。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文风的路径导向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也需要好作风、好文风。深入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文风向“短、实、新”转变的导向路径实有必要。

1.明确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阶段性和特殊性,“这一过程的实质,在于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和法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4]。因此,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将各个环节和内容以及各方面的因素与力量统一到既定的目标方向上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单向发展,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向联系、协同发展,时刻将纷繁的内容、形式、方法、载体等因素统摄于既定的目标之中,使其服从并为其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好青年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培养好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目标导向,紧跟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选择展开,才能解决思想政治课内容与目标“貌合神离”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情真意切。

2.树立问题意识。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6]。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树立问题意识,也是由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所决定的。只有以现实问题、敏感问题、热点争议问题为突破口,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营造思政课堂的朴实风气。首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问题阐释,讲清理论、说明原理,在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塑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思想发展的主导作用;其次,要能够及时发现网络媒体等平台中弥漫的错误观点、不良思想和社会思潮,并及时进行澄清和适当发挥,廓清思想迷雾、厘清理论界限,在深层次上消解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再次,要通过对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困惑进行点拨与解答,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关怀和理论柔性,实现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最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实现信仰升华、实践转化,切实让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3.尊重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勤于发现学生的关切,勇于解决学生的疑问。”[7]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转变思政课堂的文风,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搞清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在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教育者不仅要注意向受教育者准确传递、科学灌输系统的教育内容,还要注意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理论内化的自覺性”,“使他们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中实现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的转变,从而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发展思想政治素质”[4]。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反而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立足生情、分析生情,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中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综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专业内容、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定制出配套的教学内容、话语体系、考核标准,努力做到眼睛向下,实现从“配菜式”向“点菜式”转变。

4.注重实践依归。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特性,这不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和总结,更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属和价值体现是通过对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引导,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实践出发,瞄准实践学理论、结合实践讲理论、回归实践用理论,真正实现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精度有机结合,让理论更加鲜活,让实践更有意义。一方面,从理论的来源上,要充分理解现实对理论的先导意义。从业已存在的具体现实出发,由现实逻辑推导出理论逻辑,充分展现出理论的深层内涵,不断增强和丰富理论的严密性与说服力。另一方面,在理论的应用上,要深刻把握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理论源于实践,当然还应该回归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实现的,结合实践说明理论,既是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也才能充分展现出理论的思想魅力与历史伟力,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10):3-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5/c64094-24973218.html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

猜你喜欢

转变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