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含胡萝卜素鲜食型甘薯新品种广薯72的选育

2020-06-08张雄坚陈景益黄立飞王章英罗忠霞姚祝芳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鲜薯结薯薯块

张雄坚,陈景益,黄立飞,王章英,罗忠霞,姚祝芳,房伯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研究意义】甘薯是多用途的无性繁殖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以作饲料,目前作为防癌抗癌的保健食粮掀起消费热潮[1-2]。橙色甘薯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食用后转化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能有效地维持视觉功能,提升人体的免疫系统,减少癌症、慢性病与栓塞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率[3]。甘薯无论是在传统的价值或新的认知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生产意义。因此,需突出特色优质甘薯种育种[4],提高甘薯市场供应能力,满足社会对甘薯食用不断高涨的要求,为民众保健服务。广东省是甘薯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在 40万hm2左右,是我省继水稻之后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环境[5]。优质甘薯品种的选育成功与利用配套栽培技术,有利于我省种植业的调整,提高甘薯市场化程度,推广应用前景看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前人研究进展】在甘薯育种材料创新研究工作中,一直把高产、高干率、优质、抗病、结薯性好和耐旱亲本材料创新及育种方法创新作为研究重点,具有成熟的育种技术和丰富的各类型优良亲本材料,为品种的改良和创制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多年甘薯品种的选育研究,已选育出包括广薯70-9、广薯128、广薯111、广紫薯1号、广薯87等甘薯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6-7]。随着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的建立,国内每年涌现出几十个国家鉴定及省审定的甘薯品种[8],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甘薯生产稳定与发展,保证了我国甘薯在世界生产保持领先,同时,也为甘薯育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亲本材料,有利于专用型甘薯育种,适应生产要求。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长期种植,品种易受病毒感染而造成一定程度的退化[9-10],影响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利用。而优质、抗病、商品性好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选育,不但是基本的品种育种要求和品种多样化的体现,也是适应当前提高甘薯商品化生产、调整甘薯种植业结构的需要。【本研究切入点】选育优质、适口性好的鲜食型特色甘薯品种,提高甘薯营养价值,改善商品性和产量,促进甘薯生产和食用消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缺乏广适优质富含胡萝卜素甘薯品种的问题,以抗性好的特色优质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创新,然后选种鉴定和强化品质测定,并研究适宜的商品化配套栽培技术,选育优质、特色、鲜食型甘薯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根据甘薯育种目的要求,以抗病、丰产、食用品质优、富含胡萝卜素的亲本定向组配杂交组合,从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综合性状好的高胡萝卜素类型品种。2010年,选用杂交不亲和88-70群、广适、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广薯87作母本,以杂交不亲和D群、食用品质优、高胡萝卜素的品种广薯79作父本组配组合,定向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 197粒;2011年播种后,实生苗选种,品系11-72表现结薯多且均匀,食味鉴定良好,作为进一步试验鉴定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复选试验 2012年,品系11-72与同期选出的209个株系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试验基地甘薯圃2号试验田进行复选试验。采用直行随机排列,2次重复,小区面积 5.5 m2(1.1 m×5 m),单行种植,每个小区30株,折667 m2插植3 636苗,用第一段嫩壮苗栽种。每32个品系设两个对照种,分别为父本广薯87(CK1)和高产对照种广薯128(CK2)。薯块产量结果采用对比法分析,用CK1校正产量。

1.2.2 品比试验 鉴于复选试验中突出的产量、品质及富含胡萝卜素的特性,品系11-72表现出特异品种的优良潜力,与同期选出的50个品系升级参加2013年的品比试验,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试验基地甘薯圃3号试验田种植,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1.0 m2(1.1 m×5 m×2),即2行区,每小区种植50苗,每行25苗,折667 m2插植3 000株。以母本广薯79作对照。产量结果采用变量分析和差异显著性(LSD法)测定。

1.2.3 广东省甘薯品种区试多点适应性和抗薯瘟鉴定 品系11-72以稳定的优质高产特性,与同期选出的7个品种升级参加2014—2015年广东省区试多点鉴定,定名为广薯72,在广州、湛江、汕头、梅州、肇庆、阳江、韶关、惠来、高州等9个点试验,并进行薯瘟病抗性鉴定。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行区,小区面积13.2~14.0 m2,统计面积均折算为13.2 m2,密度为2 860~3 500株/667m2。栽插时间从7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时间从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旬,全生育期120~148 d。所有试验均按正常栽培肥水管理。

试验产量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薯瘟病抗性鉴定:2015年,室内接种鉴定在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进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在广东省惠来县农科所进行。

1.2.4 性状鉴定及方法 参考甘薯DUS测试标准、甘薯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鉴定标准[11-13]进行试验调查和测定。从实生苗选种,至省区试,均进行茎叶和薯块基本特征特性观察鉴定,此外,收获期测定鲜薯产量和大中小薯数,记录结薯性。然后取8~10条中大薯鲜样品,于烘箱中105 ℃烘干至恒重,测定薯块干物率;鲜薯品质成分包括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等采用酸水解法滴定测定,特异成分胡萝卜素含量采用苯酚浸取法分光度比色测定;薯块蒸熟食味评价,以4~5位专家品偿结果进行平均。薯瘟病抗性室内与田间均采用接种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薯块产量

2.1.1 复选与品比试验 2012年复选鉴定结果,广薯72每667 m2鲜薯产量3 418.4 kg,经校正产量为3 059.8 kg,比优质对照种母本广薯87减产1.4%,干薯产量805.3 kg,比对照种减产0.2%;蒸煮鲜食品质优于对照。

2013年品比结果(表1)显示,广薯72每667 m2鲜薯产量2 935.5 kg,比对照种广薯79增产24.8%,增产显著,在同类材料试验中排第1位;每667 m2干薯产量772.3 kg,比对照种增产31.1%,增产极显著,在同类材料试验中排第1位。品比与复选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高产特性,说明广薯72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潜力。

表1 广薯72品比试验薯块产量Table 1 Root yield of Guangshu 72 in variety comparison test

2.1.2 省区试多点试验 2014年省区试初试,8个试点综合结果(表2)显示,广薯72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为2 486.0 kg,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21.3%,达极显著水平,排名第一,有87.5%的试点增产;平均每667 m2干薯产量为716.7 kg,比对照增产22.3%,达极显著水平,排名第二,有87.5%的试点增产;2015年复试,8个试点综合结果(表2)显示,广薯72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为2 214.0 kg,比对照增产22.0%,达极显著水平,排名第一,有75.0%的试点增产;平均每667 m2干薯产量为629.1 kg,比对照增产26.9%,达极显著水平,排名第二,有75.0%的试点增产。两年区试结果表明,广薯72增产极显著,丰产性突出,75%~87%试点增产,适应性较广,两年省区试多点测验中,平均每667 m2鲜、干薯产量分别为2 350.0、672.9 kg,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21.6%和24.4%,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2 广薯72省区试多点试验鲜干薯鉴定产量表现Table 2 Yield performance of Guangshu 72 in the provincial multi-location test

2.2 薯块品质

由表3可知,广薯72在选育早期阶段便有较高的干率和淀粉含量、胡萝卜素含量;食味鉴定,在最初实生苗选材时便略优于父母本,达80+分,表现为优质特性;初选复选时,薯块干物率与作优质种对照的母本广薯87相当,食味高5分,胡萝卜素含量更显著高于对照;在品种比较试验时,薯块干物率、淀粉含量均优于作对照种的父本广薯79,但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符合鲜食优质胡萝卜素品种的要求。

省区试结果(表3)表明,广薯72鲜薯平均干物率为28.7%、淀粉含量19.7%、胡萝卜素含量81 mg/kg,蒸熟食用粉香甜、薯味浓,口感好,食味80~85分,相对于优质对照种广薯111,干物率和淀粉含量相当,而胡萝卜素含量则明显改善,提高2倍多。

2.3 结薯性

多年试验观察表明,广薯72结薯多,从品比至区试,平均每株稳定在6条薯以上,属薯数型品种,大中薯率(重量)高达80%左右,高产有保障;结薯性观察一直评价为好或极好,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生长基础;薯肉桔红,富含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同时,薯形纺锤形,规则,美观,兼具大中薯率高则表明商品价值高。因此,综合产量、品质及结薯观察表明,广薯72符合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特色鲜食品种的要求。

2.4 抗病性

广薯72大田薯瘟抗性鉴定发病率32.5%、为中抗,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病情指数13.3%、为抗病,因此,该品种具有明显的薯瘟抗病性。

2.5 品种特征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广薯72种薯萌芽性中等,株形匍匐,蔓长中等,生长势强,分枝中等,顶叶浅绿缘紫,成叶绿色,叶形中复缺刻,叶脉、茎皆为绿色,结薯性好、稳定;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多,大中薯率78.2%,薯形长纺锤形,薯皮桔黄色,薯肉桔红色,富含胡萝卜素;薯身光滑较美观,薯块均匀,耐贮性好;开花少,杂交不亲和群分别属D、88-70群,具有多群特性。

表3 广薯72鲜薯品质鉴定结果Table 3 Quality identification result of fresh root of Guangshu 72

表4 广薯72结薯性观察调查结果Table 4 Observation results of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shu 72

3 讨论

甘薯优质品种一般薯肉色淡的比较多,产量低,退化快,薯形差,商品价值难于体现,而高胡卜素品种色素味浓,掩盖甘薯风味,以及品质特性不突出,干率和淀粉率低[14],广薯72则综合了优质和富含胡萝卜素特性,有良好的薯形,能充分体现鲜食甘薯的商品价值。近期,利用远缘亲本育种、达到良好的创新效果,选育出适应生产需要的特色甘薯[15-16]。但甘薯性状基因累加效应,仍然是突破育种的有效方法[17],既要累加效果,突破单一性状,又要综合各项优良性状,则需要广泛的优良亲本基因的集团育种。广薯72的亲本都有广薯69的亲本背景,但综合了很多优良亲本,如波嘎、广薯79-15、揭薯16等品种亲本。经多年的集团杂交的积累,且沿着富含胡萝卜素和优质两方面同时累进,广薯72的育成正是这方面结果的体现。同时根据该种的特性和多年种植,良种良法配套如下。

3.1 薯块育壮苗和脱毒,预防种性退化

选用薯身光滑、无病虫害的中等薯块作种薯进行薯块育苗。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下种,出苗后根据长势适当施肥、浇水促苗生长,并在苗长出10片叶左右时,剪苗扩繁。当扩繁苗有10个节左右时摘心打顶,促分枝,培育嫩壮苗。种植时选用第一段嫩壮苗。同时,采用茎尖脱毒苗,在隔离区培育脱毒种苗,代替常规种苗种植,可有效易防种性退化,保持高产稳产和提高商品薯率[18-19]。

3.2 适当密植

广薯72品种蔓长中等、分枝欠佳,为了发挥群体生产力,提高产量,每667 m2插植苗数3 000~3 600株,薯苗入土以3~4节为宜。

3.3 合理施肥

根据广薯72茎、叶生长和薯块增重规律,宜采用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和后期酌情补肥的原则。在氮、磷、钾养分比较平衡的田块,每667 m2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约为13、5、16 kg,其中磷肥作基肥施用。薯苗插植后15~20 d,施促苗肥(施总氮量的25%),作水肥淋施或穴施;植后50 d左右结合中耕松土、培土,重施氮、钾肥(施总氮量的70%、钾量的95%),促进块根膨大;种植90 d后根据长势酌情补施少量氮、钾肥(施总氮量的5%、钾量的5%)防止茎叶过早落黄。

3.4 防治蚁象、鼠害及适时收获

广薯72品质优且薯肉偏红,南方薯区尤其是旱坡地种植,受蚁象和鼠害危害比较严重。为了提高商品薯率,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蚁象性激素引诱剂的方法进行防治[20-21],薯块膨大期也要注意防治鼠害。同时,掌握在茎叶快速下降期出现后(约在植后120~150 d)收获。

4 结论

本试验通过选用广适、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广薯87作母本,食用品质优、高胡萝卜素的品种广薯79作父本,定向杂交选育出综合性状好、具有特色的新品种广薯72。该品种优质高产,省区试中薯块干物率为28.7%、淀粉含量19.7%,平均每667 m2鲜、干薯产量分别为2 350.0、672.9 kg,鲜薯的胡萝卜素含量高达81 mg/kg,适口性好,食味80~85分,薯形纺锤形,美观,单株薯数6条以上,大中薯率高达78.2%,适合商品要求,同时,抗薯瘟病,生产适应性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可促进鲜食型甘薯规模化商品化生产。

猜你喜欢

鲜薯结薯薯块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
介绍三种优良种子/甘薯良种“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