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舞蹈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2020-06-03李立婧

艺术评鉴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性培养目标实践

李立婧

摘要: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舞蹈编导人才培养,需走应用型发展的道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探索改革,实现编导者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就业,为学生的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性   创新   改革   培养目标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87-03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普通高校舞蹈生源的现状,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文化市场需求的舞蹈编导人才,需要我们具有开拓的精神,既借鉴传统院校对编导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大胆创新,探索培养出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转型发展的要求

转型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引导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转型发展的要求下,如何落实到舞蹈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学生的专业背景

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经调查发现,院校招收的舞蹈专业学生,有超过70%以上都是高中毕业,在进校以前从未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高考前参加了几个月的考前专业集训就考入了舞蹈专业进行学习,这也是全国普通高校生源的共同特点。区别于专业的舞蹈院校,他们的学生都是经过了中专至少3年以上的专业学习,并且是优中选优的舞蹈专门人才。我们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大,90%入学时在18岁左右,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的控制力、模仿力、表现力都未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这样的专业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创新教学,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虽然在身体开发上相对较晚,但这部分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相对中专学生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他们的优势,扬长避短,用四年时间把其培养成才,培养成为适应艺术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面对学生的基础条件,就需要我们在提高其专业技能和长期职业发展上下功夫,并结合学院所处的地域,与周边文艺团体、文化部门相联系,寻找特色发展,服务四川地域的文化艺术。通过短短的四年时间,要把学生培养成舞蹈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评价体系多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构建专业体系的过程中强调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编导从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所有环节,把学生的创作小品转化为文化产品。在校多实践、反复实践,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一)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根据国家对高校专业质量标准要求,结合应用型高校的自身特点,本专业培养政治信念坚定、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较强社会责任感,掌握一定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舞蹈编创与导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舞蹈相关的组织策划工作能力的应用性、復合型艺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改变从编表教并重,到以编导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所有的课程为最后的编创做好铺垫,在各门课程中体现编导的思维,在教学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舞蹈编导的专业技法和基本能力。不唱高调,而是脚踏实地的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四川艺术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在培养人才上实现分层次进行:具备创作与创新思路的学生,培养重点放在大型舞蹈剧目、国家文化精品、专业院团中小型舞蹈精品创编等方面,能够适应专业表演院团的编导、表演、教学等工作;具备群众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基础的学生则向群众文化建设方向培养,毕业后可进入文化馆站、中小学、幼儿园、培训学校从事舞蹈编创、导演以及与舞蹈相关的组织策划等工作。让所有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定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加强编导特色课程的建设,精心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质量上乘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通过课程建设,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将过去教学方法从观摩学习、模仿借鉴为主,大胆改革为借鉴创新、学生自创、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从主讲转变为指导,学生从学习借鉴转为激发创作思维,加强理论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全新教学模式保证。

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加入假期专业实践、艺术采风、艺术讲座、观摩舞蹈比赛演出。让学生充分了解舞台、了解舞蹈创作的流程,在校完成实践的全过程。

三、专业课程内容调整

(一)编导课程改革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强化综合实用性意识的培养。加强专业编导和群文编导课程比重,重视实践课程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摒弃部分不适应现代实用性人才需要的课程,加强学生编导技法、舞蹈作品创作和实践的运用。

本专业课程安排纵线上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横向上遵循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的并进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在课程调整中,加大了编导课的比重,以编导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编导课程从两学期变成四学期,加大课时量。两年编导课程,一年的时间进行编导技法的基础学习。在掌握技法后,第二年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按照专业院团的目标进行作品创作;一部分学生按照群众文化、中小学及幼儿舞蹈作品进行创作。以编导为核心,加大素材课程的比重。民族民间舞素材、现代舞素材相应增加课时量,同时加强学生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审美的培养,设立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选修课程。如:《舞蹈作品鉴赏》《群文活动指导》《音乐欣赏》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适应创作的需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大三分方向后群文方向专业增开《群文编舞》《群文活动策划》《群文活动实践》等专业课程。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让学生不盲目学习,有针对性的开展幼儿、小学生舞蹈的编排练习、群众舞蹈的编排练习。

(二)《剧目排练》课程的内容创新

《剧目排练》是让学生们了解和参与整个编导过程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实践,使学生对于不同风格、题材的舞蹈作品,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同时使学生对于编导思路、舞台空间、舞台调度有更加熟练的把握。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我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可以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舞蹈精品。符合转型发展战略中艺术院校学生“出作品、出人才”的总体要求。将重点加强《剧目排练》课程,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精品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每学期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剧目,每个剧目涉及的舞蹈风格、作品题材、舞蹈类型均有较大的差异;课程以当前演艺市场中的编导模式为蓝本,让学生体会真实的舞蹈编导过程,了解舞蹈编导的具体实施方法,教师通过和学生共同详细的分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编导的思路更加清晰,为学生的自我创作做好铺垫。在编导专业的《剧目排练》课程中,配置有编创能力的教师任教,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一些舞蹈小品,有目的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如:藏族、羌族、彝族的舞蹈作品,服务地方文化。

结合市场需要,把剧目排练课程与市场接轨,和文化部门联系,把一些优秀的编导请进课堂,进行原创剧目排练,最后参与市场的演出活动,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零距离接触舞台艺术实践,更加适应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对地复杂多变的创编环境。

(三)毕业论文改革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我们把毕业论文从单一的论文写作,调整为论文和原创舞蹈作品相结合。力求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真正的結合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理论和专业技术上都有所提高。从选题上要求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原创舞蹈作品,录制舞蹈视频资料,论文从舞蹈创作的思路、方法、创编的过程、音乐服装等元素进行阐述。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实现自创、自演、出作品、出人才。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

(一)将职业化、应用实践的理念贯穿到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舞蹈编导专业开设了《芭蕾基本功》《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基础性的课程,学生主要掌握芭蕾舞的基本形态,以及打好作为一个舞蹈从业者在形体方面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各类不同舞蹈的动律、节奏、基本形态等。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不光是动作的教授,身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共同为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服务。不断给学生渗透应用的理念,使学生了解今后可能遇到的舞蹈作品是在当下学习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演变的。但是,同时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任何风格的舞蹈,其基本形式是不可能改变的,变化仅仅是编导者个性的展示。通过观念的渗透,使学生在基础课上建立起编导的概念,对于今后的编导工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清醒的认识。例如: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各民族的风格韵律、基础组合后,在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队形调度的变化练习,在高年级进行组合的编排练习,如开范组合、练习组合、表演性组合的创编。在学生还未接触编导课程时,从理论上、基础课程上都能有一些编导意识和方法的知识贮备。

(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相关内容指出,要重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决议还对教师提出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的方式,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着力于在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美国舞蹈教育奉行“主体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中心是学生,是他们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感染他人的能力。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采取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主动学习的方式,并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他们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5]。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课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摸索中寻找答案,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深刻,并启发学生多思考。有的课程可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实践环节

(一)专业实践

在校期间,要求学生完成多次假期专业实践,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一部分从舞蹈培训班实践开始,一部分专业较好的可推荐给各种团体进行创作编导的实践。把实践环节计入学分,在每学期开学,以实践单位盖章的实践报告作为学分凭证计入总学分。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舞蹈比赛,争取在校期间就有创作作品进入比赛,进行专业上的提升。

(二)实践采风

在大三上期完成采风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走出课堂,进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跟老艺人交流,了解风俗习惯、文化信仰。学习基本动作、动律,积累素材,在掌握核心元素动作后,进行发展创编,并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修改,在实践中学习。

六、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学生专业档案,从学校进校开始对其身体基本能力、舞蹈素质进行考核评定记录。以往多数舞蹈专业考试采取老师听课,学生整体完成内容的模式,让期末考试显得形式化,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里边滥竽充数,并且不能体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所以在期末考试中尝试把每位学生的专业情况做出直观评价表,每学期进行数据对比,学生从表里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专业上的进步情况,比看到一个期末成绩更有说服力,更有进步的方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教学态度,大力促进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全面融合,才能使我国悠久的舞蹈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才能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编导出更多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王昕.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学习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3).

[3]袁媛.浅谈如何提高舞蹈教学效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03).

[4]王杰.中美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理念比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5]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应用性培养目标实践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