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育渗透方式方法探析

2020-06-01连双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德育

连双全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慢慢认识世界。在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是小学生未来能够在繁杂的世界中得到平衡发展的条件。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教师要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拓展个人能力,获得长远发展进步的机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渗透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学生从小就有自我发展的美好追求,必然能积极回应教师,将各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对此,笔者将结合实践开展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 渗透引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59

当今社会背景之下,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尤为重要。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能够给自己的长远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在小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引导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德育工作与之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要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课程知识内容,保持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现状

开展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时,根据我国学生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结合实践,总结、完善课程教学的措施方法。课本教材内容中,各类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明确,构建教学框架做好单元的优化设置,能够在课程教学指导阶段给教师提供新的思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将德育工作与之紧密结合起来,能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先决条件。教师做好各个环节的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能帮助青少年提升自身的参与性,体会课程知识内容的价值作用。因此,教师要将现代化的教育引导方式应用起来,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之间的紧密联系,给学生在探究实践阶段提供参考条件,提升课程教学的秩序性。

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日常的学习或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对教师指导有一定依赖性的情况。但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各类信息内容更新速度较快,一些不良信息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调整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科学教育的措施方法,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优化设定,帮助小学生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经过积极有效地管控引导,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也不断提升,德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渗透得更多,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进步由此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给小学生的综合发展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策略

1.优化教学引导,提升实效性

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要保障趣味性。当有趣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够给小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小学生在学习探究阶段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关注度较高,而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片段与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讲,与课本知识结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德育滲透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

以往教师只关注理论性引导,而如今教师应用与生活相关的课程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材料,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学习,能够体会到课程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实践探究阶段还能掌握主动权,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此时的德育渗透也在悄悄地进行着。

2.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合理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导期间,教师将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应用起来,将教材与教学设计相互协调起来,在掌握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之后,将课程教学策略优化调整,能够达到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德育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法治与道德课程有紧密联系的,但是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期间,未能全面、深入地找出优化教学的策略方法,导致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被削弱。为保障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将其中的亮点以及优势突出展现,让学生有机会解除自己的负面学习情绪,在这种情形之下,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就能够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以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指导阶段,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优化期间,应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应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能积极地互动,参与学习探究,通过实践不断拓展个人的学习能力。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还不全面,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将教学资料分类利用,设置具备差异性的课程教学情境,分别进行教学引导,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知不觉掌握课程纸质内容。这种课程教学设计,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索优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提升学习水平。

3.优化教学体系,完成德育渗透

教师在新课改目标的引导之下,要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指导期间,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是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措施方法。当学生在探究学习阶段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心态,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探索更有价值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是极大的考验。

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期间,德育渗透不局限于文字、数字、词汇等相应的知识内容,而是应该突出其中的价值观念,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深度地思考知识内容。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确立之后,在道德与法治渗透德育的过程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有章可循。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阶段,此时正是自我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日常获取知识内容基本都是通过课堂学习所完成的,所以教师要想强化教学效果,就需要在课堂教学阶段探索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措施方法。更加新颖且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能够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当学生在探究学习期间,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在情感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激发学习潜能的机会,在有效的德育工作之下,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提升,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能够更好地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4.结合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内容,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这一思想有效应用起来,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紧密结合,将课程教学活动拓展,使学生在实践阶段能够更好地体会课程知识的价值。在教学实践引导期间,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教师将教学主题确立起来。无论是奉献,还是感恩、和谐等思想,都需要教师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找准教学时机,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之中。现阶段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诸多,敬老院、山区儿童都是学生在实践阶段可以服务的对象。而从社会治理以及和谐社会发展层面上看,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学习思想,从安全、文明礼貌多个环节入手,与自己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尊重师长并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再合理输出德育知识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志向,未来的发展进步也由此得到保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导阶段,将德育渗透其中,应用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给学生在创新实践探究阶段提供新的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阶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探究阶段的不足。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在课程引导之下强化法治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未来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方式方法浅析》,《幸福生活指南》2019年第5期。

[2] 杨敏《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渗透》,《读书文摘》2016年第8期。

[3] 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