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观”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创新探索

2020-06-01郑芬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创新初中语文

郑芬宜

摘 要:“大语文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古诗词学习的规律,通过融入大语文教学观,创新古诗词教学观,树立起以体验式、生活化为核心的古诗词学习观念,通过体验来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古诗词,以信息化技术来创新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学习场景来落实体验学习,并通过教学评价的创新来保障教学质量,树立“以生为本”的古诗词学习原则,以期实现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在感悟理解中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语文观 初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教学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15

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即李镇西老师“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大语文观”的内涵提炼。古诗词不仅仅覆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立足于民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语文知识的核心内容。在“大语文观”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要走出传统经典学习的桎梏,就要把“大语文观”融入创新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

一、创新古诗词教学观念,积极融入大语文教育

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首要创新古诗词教学的观念。由于中国古诗词拥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形成了很多经典论述供我们吸收,这即是经典学习的基础。但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经典学习的传统,也束缚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创新,使古诗词教学不能成为学生创新思想与思维创新的动力。如非常有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中的“绿”字,虽然作为动词的经典用法没有人怀疑,但“绿”的内在含义却是存疑。在经典解读中“绿”作“吹绿”解,意为作者奉召还京的乐观心态。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从作者王安石在次年就上书多次求辞可以看出,“绿”除了形象描绘了实景以外,在诗人的心里怕不见得有何乐观可言。这就需要学生更全面去掌握诗人写下这首诗的前后背景,熟悉诗人变法的历史源流,才能对此进行全面分析,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去切入古诗词阅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后却让诗人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之情。在这样的古诗词文本解析中,如果没有“大语文观”的融入,而单纯从工具性与人文性去赏析,只能流于表面而不能真正理解诗人情怀。

“大语文观”的融入,既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创新的突破口,又是古诗词阅读教学观念创新的基础所在。一方面,只有真正去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才能还原诗人当时的情境,了解诗人写作的情感,感悟诗中深层次的人文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认识与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大语文观”下,古诗词学习要突破语文“唯用”的学科限制,从历史学、文艺学等多学科领域去探究古诗词的本源,才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立开放、包容、全面的大语文教学观,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创新的首要之举。

二、创新古诗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

从整体的层面来看,树立“大语文观”下的古诗词教学观念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创新古诗词教学就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大语文观”把课堂作为第一阵地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来落实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来创新古诗词阅读教学,就要做到:

第一,在结合学情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古诗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更全面认识古诗词。如在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VR设备的虚拟体验,把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至湖东、白堤的游历西湖之行,转化为学生对西湖春景的审美发现之旅。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通过微课及短视频,从诗人的视角去体验西湖之美,而且还能把诗人如何发现美的过程也挖掘出来,从而全面认识诗歌。通过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学生无论是从诗歌审美上,还是生活审美上,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第二,注重把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学观念创新相融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路。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认识古诗词,但不能取代文学的体验。中国古诗词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对古诗词进行更好体验。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实现诗中有画,而且还要实现诗中有景、有情,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还原诗词之本来面目,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去学习、探究诗词情感,体验人文意境。

三、创新古诗词教学评价,确立“以生为本”导向

教学评价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创新的难点。一方面,教学评价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准确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原有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是全面、客观的,更多所呈现的是经典理解。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未必能反映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全貌。如常见的古诗词读后感,虽然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解读的過程,可能就会被忽视。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了课堂评价研讨交流、课后评价的做法。即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组织学生交流研讨,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辩驳中认识学习;在课后评价中只要言之有理,就大胆肯定,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来落实古诗词学习运用。如在对《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句励志句,表达了李白乐观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这句诗虽然用典来表达态度,却有可能是诗人自我安慰的态度。为此,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的积极研讨交流,课后还形成了小组作业——《对〈行路难(其一)〉的看法与认识》。笔者在评价中,抛开了经典的认识,而是从心理学的层面对少数学生的看法做了详细的解析,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起开放、包容、全面的“大语文观”,更全面去认识教学评价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需要,能够化解评价被经典束缚、被权威束缚的困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大语文观”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创新,既要立足于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建立以学生为本、以体验为主、以内化为素养为途径的古诗词学习模式,才能打破现有的教学束缚,给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带来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延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37期。

[2] 郑新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以七、八年级为例》,《语文建设》2018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创新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