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语文教学的守正出新

2020-06-01赵怡红

教育界·A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赵怡红

【摘要】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对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追求就是语文教学的“根”之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切实重视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涵泳,听话、说话和做人、作文诸方面,“知正”“守正”,坚持不懈地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语文教学;守正;出新

叶圣陶先生曾给予“语文”以经典阐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叶先生的解说,语文应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它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所有行为。因此,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文主要就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字,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外显的知识能力标记,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舍此“依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

一、识字、写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方块形表意文字,源远流长,形象优美。大而言之,是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利器;小而言之,是读写的基础。所以,识字和写字,为语文能力之首要。

我国的启蒙教育皆从识字开始。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认识和掌握足够数量的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才能为读写奠定坚实的基础。前人说,认字不难,识字才难。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不仅要能认会读,而且要力争“字求其训”,知其意,这才是真正的“识”。有了识字的前提和基础,再能动手会写一手好字,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往浅里说,养眼,怡人,往深里说,又是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层面上的体现。

所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之所在。根深,方能枝繁、叶茂、果硕。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只不过要求的程度和标准略有不同而已。

二、读书、涵泳

读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之,诵之,“入于目,出于口,得于耳,发于心”,美的地方要读得心驰神往,丑的地方要读得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读得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读得蹙眉落泪,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极力倡导的“美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美。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谙熟语言之美的朗读专家。

“涵泳”之“涵”,《辞海》解释是“沉浸”;“泳”,自然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曾国藩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三位先哲语录中的“涵泳”,意思是一样的,即身临其境,熟读成诵,细细品味。

“涵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它的第一要义在于熟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姚鼐在《与陈硕士书》中指出:“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手之所至,随意生态,常语滞义,不遣而自去矣。”

它的第二个要义在于思索。“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明·丘濬《朱子学的》)边读边思,边思边读,熟读是深思的依据,深思方可领会文章中的情味和理趣。

“从容涵泳,自有无形之益。”“句索其旨,章探其意。”有利于语言的积累,也有利于对文章立意布局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语言的规范。细细玩味中,会逐渐增强语感,铺纸濡墨,恰切的词语就会汹涌而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必然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所替代。

因而,语文学习贵在“涵泳”。那种掰开、揉碎、嚼烂的“讲析式”教学,早该摒弃,重新还语文以琅琅书声。

三、听话、说话

听话和说话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有效武器,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是,这种能力的训练要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首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能力。朗读中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规范、优美的语句,为作文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课堂讨论、问答等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让每個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种方法训练面广,信息流通量大,反馈快,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练习听、说能力,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编演课本剧、口头作文大赛等活动形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可以多开展一些。

四、做人、作文

作文是学生感情的外现,也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做人贵在修炼,拥有一颗求真、向善、尚美的心灵,一定会写出令人心动的好文。作文贵在训练,非习得不能拥有。有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观察生活,发现特征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对任何人、事、物的认识,都离不开关注、观察。只有认真地观察,才有可能真实地再现人、事、物的特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关注社会,发现事物的特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准确表现事物的根本。当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后,写出来的人、事、物自然就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了。

2.海量阅读,丰富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又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深厚,学生语言积累就越丰富,写作根基就越牢,潜力就越大。“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必须在阅读上多下功夫,以阅读之“劳”换取写作之“逸”。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认识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同时学会借鉴好文章的好写法,学会积累好词、好句。

3.书写“我心”,强调个性

生命各具风采,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理应张扬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文章才是生活化的。

首先,每个人的个性情感有其独特性。好的作文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书写的都是真正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事物,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情造文”。

其次,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不是说一定要形成某种语言风格,而是要求语言真实,能活用词语和修辞,准确表情达意,体现思想性和趣味性。

再者,写作形式各有所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内容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

大力倡导个性化写作,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变换方式,反复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红楼梦》也是作者苦心孤诣,“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成。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着一“绿”字,着一“敲”字,境界全出,得益炼字之功。文章反复推敲修改,意义非凡。但教师全批全改的传统批改方式已激不起学生兴趣,甚至会抑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作文批改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自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对自己作文再认识的过程,会促使他们由“当局者迷”变成“局外者清”。在学生批改作文前,教师首先要对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目的作一番较为细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选材、立意、构思等,更要作详尽的讲解,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评分标准,并板书在黑板上。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学生批阅的作文同样进行详细的点评,如此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只要在文章的修改上下了功夫,作文教学就能焕发出生机,就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就能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所作为。当然,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结语

教有法而无定法。“有法”就在于教师必得“知正”“守正”,“無定法”就是“守正”之后的灵活与创新。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说话、作文,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行为,与语文教学宗旨南辕北辙,终事倍功半。既如此,那就让我们静下来,轻装简行教语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2] 李君.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68-169.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