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监测与分析

2020-05-16韦林胡红梅吴应书田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亚急性内径门静脉

韦林 胡红梅 吴应书 田勇

亚急性重症肝炎是指原因不明的肝细胞大面积坏死,且坏死面积≤50%[1],临床病征以肝肾功能剧烈衰竭为主,是一种起病急且伴随高死亡率的疾病。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准确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帮助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且黄疸的进展程度快、持续时间长,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为此,本次研究针对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予以检查与分析,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正常值的差异,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8 年6 月本院收治的33 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33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17 例,女16 例;年龄34~68 岁,平均年龄(51.34±8.03)岁;患病时间14~49 d,平均患病时间(31.84±7.86)d;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5 例;年龄36~71 岁,平均年龄(52.79±9.43)岁;均未合并肝病病史或肝脾异常;且肝功能正常。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情且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及原则。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肝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嘱患者在空腹12 h 后再行检查,调整探头频率为2~4 MHz,常规检查后,对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

1.2.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保肝、降酶治疗,同步血浆静脉输注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营养补充、平衡水电解质等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安慰剂处理。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后评估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阻力指数、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门静脉血流量)。根据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πD2×60/4(D即为内径)[2]计算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的血流量。同时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个月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平均流速)和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研究组肝固有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快于对照组,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固有动脉阻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研究组门静脉内径大于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量少于对照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治疗前后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门静脉内径、肝固有动脉内径均小于治疗前,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慢于治疗前,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快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3 研究组治疗前后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n=33)

表3 研究组治疗前后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n=33)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3 讨论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发作时其肝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大面积坏死,坏死而脱落的肝细胞组织碎屑会在肝窦内部堆积阻塞,进而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及血流阻力增大。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肝脏急性损伤期其肝动脉血流量有明显增加,肝动脉管径会较正常拓宽[3]。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受损后往往需要予以更多的血流灌注,才能满足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肝固有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快于对照组,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固有动脉阻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还有学者针对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予以分析探讨,发现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往往表现出明显上升[4],进而对患者的系统发生毒性作用,也就是说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越高,则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水平明显下降、肝动脉血流量会随之增加。而在治疗结束后门静脉血流量及肝动脉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中虽未针对总胆红素水平予以分析,但在研究中比较了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门静脉内径、肝固有动脉内径均小于治疗前,肝固有动脉平均血流速慢于治疗前,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快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肝脏受到损伤时患者体内经由门静脉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肝内血流的不足情况,肝动脉的血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而随着疗程的进行和肝功能的进展性恢复,门静脉的血流量不断恢复、肝动脉的血流量也随之不断下降[5]。另外除了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监测外,还需重视对患者心理特征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监测中还需观察患者心理和情绪状态,对已知原因且存在异常症状的患者需尽可能对加以解释、尽可能消除障碍,一旦患者出现反常行为或语言,则注意千万不能有厌弃情绪,而需始终保持体贴、理解情绪,第一时间上报医师判断其是否为肝性脑病先兆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肝性脑病、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均是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需对这些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引起重视:①肝细胞因素及肝衰竭等所导致的肝性脑病及其他诱因所引起的肝性脑病,需要重视对患者可能引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并及时排查;②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皮下出血点、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渗血或紫斑,若发现突发性的广泛出血,需考虑是否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于失血量大且失血快的患者,则需观察是否合并头晕心悸,并根据血压、脉搏等对患者的生理状态予以动态监测;③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一旦出现感染则以腹水感染为主,临床监测中若发现为突发性腹胀、腹围明显增大,或存在突发性体温上升及腹部压痛、无原因腹泻等症状,则判断有可能出现腹水感染;④若在合并肝病症状的前提下,患者同时出现少尿、需利尿剂排尿或利尿剂排尿无效者,容易同时合并尿毒症,故在临床监测中要求密切关注并监测患者的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综上所述,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能提示病情程度,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与此同时还需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出血腹痛等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以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亚急性内径门静脉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构建德阳地区健康儿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的研究#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肝外型门静脉血管瘤1例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